唐河是安徽鳳陽縣人。他小時候和朱元璋是朋友,後來加入了郭子興的農民起義軍,成為壹名偉大的戰士。1389年晚年退位後,應朱元璋的要求,出征沿海防備日軍入侵。唐河走遍江浙閩沿海,重整海防軍備,籌劃抗日大計。在沿海地區,他修建了59座衛索城,有力地抵禦了日軍的入侵。1395年,唐河去世,享年70歲。朱元璋追封為東甌王,葬於蚌埠市曹珊。
2.戚繼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1528 ~ 1588)是明朝著名的軍人、民族英雄、軍事家。字靜,號南塘,號夜。原籍河南衛輝,後遷居定遠(今安徽),後遷居山東鄧州(今蓬萊)。嘉靖七年十月初壹(1528 165438+10月12)生於路橋(今山東濟寧東南)。生於門下,從小喜歡看藝術類書籍,勤於習武,立誌報國。17歲,攻其父,任鄧州衛主任。二十五年,掌管墾荒。二十七年,連續五年,守臺兵守薊門(今北京昌平西北),春秋歸。二十八年十月,在武。二十九年,去京師(今北京)試。時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領安達,率軍恫嚇京城,投奔陳防禦戰略,暫任總旗,監守京城九門。三十二年,實師掌理事務,率領二十四警衛營在山東鄧州、文登、即墨等地的兵馬,訓練水軍,重整軍備,抗擊入侵山東沿海的日本侵略者。他寫了壹首詩來表達自己的誌向:“不想當侯爵,願天下太平”(《停堂集》)。三十四年七月,調任浙江任連長、書記,負責屯田開墾。第二年,憑借足夠的智慧,他被提升為首都將軍,鎮守寧波、紹興和臺州。在龍山(今寧波)、縉雲、銅陵,與日軍打了三仗。乘勝而逃日軍,面對伏擊,沈著應戰,果斷指揮,迫使日軍逃入大海。實戰中發現,明軍作戰能力低下,難以抗日。他多次寫信要求訓練壹支新的軍隊。三十七年,岑港(今舟山),戰敗被革職,從而抗日。次年3月,在浙江省司法廳副使譚倫的牽制下,領兵救援臺州。5月,入侵陶鑄(今臨海東)的日本侵略者被殲滅。9月,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000人(3000人),按年齡、身材發放武器,分組訓練。三十九年,鑒於明軍各種武器裝備的特點,沿海地形如此荒涼,倭寇又比較分散,建立了攻守兼備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反復使用,敵人刺與防兼顧。因為各地陣型的變化,日寇屢敗屢戰。利用作戰訓練的間隙,寫了壹本關於姬曉的新書,闡述了選兵、編兵、練兵、出征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了戚家軍,使其名揚天下。復任臺州、金華、兗州(今建德東)將軍,整頓守備武備,監造戰船,嚴守海防。在過去的40年裏,1萬多名日本海盜和數百艘船只湧入浙江東部的象山、寧海和陶鑄。戚繼光確立了“下大力氣消滅敵人”的戰略,先把海軍和陸軍集中到寧海,然後依次消滅。經過九戰,敵軍被俘,1400多人被殺,4000多人被燒死淹死。歷史上稱為“臺州勝仗”。我是首都的指揮官。另招募義烏兵3000人,參與鎮壓進入江西的閩粵起義難民。四十壹年,日軍入侵福建愈演愈烈,戚繼光奉命率領六千精兵進入福建抗擊日軍入侵。到了寧德,士兵趁退潮率低,用稻草蓋泥,從海上襲擊於恒島(今寧德東)的日軍巢穴,打死日軍2600余人。他轉戰福清,半夜攻占恬妞(今福清東南),被日本人稱為“岐狐”。趁著勝利,他去了莆田,興化市,並停止它。他出其不意地占領了林頓(莆田以南),並摧毀了日本在福建的三個巢穴。遷居浙江,升任總司令,任副總司令,鎮守閩浙海防。四十二年,新日軍不斷增加,興化被圍。據平海尾(莆田東南)說,是老窩。戚繼光第三次去義烏招兵萬人。他奉命率領中央軍與右路福建連長余、左路廣東連長作戰,攻克平海衛,斬首倭寇2200余人,繳獲器械3900余件,解救被劫男女3000余人。不久,升任福建總兵,鎮守浙江福建、溫州、金華,督水陸軍務。同年冬,敵軍以壹萬余兵力包圍仙遊(今福建),戚繼光領兵只有六千人,於是制定了緩兵的計劃,等待援軍,逐壹解決了仙遊之圍。次年,又追到同安縣王蒼平、漳浦縣蔡坡嶺,消滅倭寇數千人。四十四年,率水軍至梅嶺(在今詔安境內),圍剿勾結日軍的海賊頭目吳平,逼其逃往南澳島(在今閩粵交界海域)。廣東總兵宣、余聯合進攻南澳島,俘虜、斬首武平部1200余人,燒死、淹死5000余人,擊毀船只近百艘。武平逃走了(說是被扔進海裏死了)。奉命掌管江西潮州(今潮安)、惠州、神威營的軍務,擔負起保衛浙江溫州至廣東惠州千裏海防的重任。譚綸、於等著名抗日海盜浴血奮戰十余年,基本消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隆慶元年(1567)十二月,戚繼光被調至京師練馬。第二年,他被任命為助理指揮官的姬神營同樣的知識。建策用三年時間訓練654.38+萬輛戰車騎精銳邊防軍,用戰車擊退敵軍,步兵迎敵,騎兵追敵,從而加強了北方的防禦。受丞相之命,在冀州鎮(今河北省遷西縣西北)、昌平、保定調兵,控制三鎮總兵以下的士兵。後來,他被任命為連長。勘察邊防和敵情,將轄區千裏防線分割成12路,設置東西合作,分路。同年冬,領兵至青山口(今河北省東北部),大敗蒙古多彥部董狐、常昂。三年間,升任右相,還督冀州、永平、山海關等軍務。明年請設武學。在帥府治知堂,他向部將和學堂傳授軍事謀略、軍事技能和訓練之道。五年前寫成了《訓練的實踐紀律》,主張訓練要以訓練將領為前提,強調將官要修身、養性、養性、養性、養性,主張辦軍校,從實踐中訓練,培養精通軍事謀略的好將領。六年,建輜重營三座,造戰車營六座,造戰車1109輛,分置密雲、建昌(今遷安東北)、遵化。同年冬,約654.38+萬人集結車騎部隊在長城邊進行了七天的實戰演習和多日的檢閱,是古代訓練史上的壯舉。萬歷元年(1573)至第三年,共修建敵臺1337座。多次帶兵出寨,擊敗擾亂邊境的董狐貍,逼其認罪。為了保持邊境工作,進入左總督。七年間,領兵出山海關,幫助遼東連長李打垮漢朝蒙古分支(土門劄薩克土漢)的地盤,記功少薪。次年自創鋼輪火,埋於沿邊守敵臺下,以擊殺敵軍。16鎮,加強邊境準備,薊門安全。十壹年,被排擠,調到廣東。十三年,他被誣陷,還了州。他死於十五年(1588 1.5)十二月初八,享年61。有壹個停止大廳的集合。戚繼光壹生戎馬,抗日有功。註重訓練,特別善於教育將領,軍紀嚴明,獎懲分明。抗日戰爭中,建立了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的攻擊日軍。防守冀州,築城築堡,分路設防,有效抵禦蒙古騎兵。《姬曉新書》和《練兵實錄》是明代著名的軍事書籍,為兵家所重視。
3.袁崇煥(1584-1630),字素,號免。“歡”是火,明亮而燦爛;“蘇”直白樸實,是大自然的本性。他的人生如火,他自己的性格,他的文筆灑脫,確實如其名。這樣的性格與他成長的不幸時代構成了強烈的矛盾和沖突。古希臘的英雄們苦苦掙紮,最後因為命運的力量而崩潰。打擊袁崇煥的不是命運,而是時代。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情況也是命運。他和希臘史詩、悲劇中的那些英雄壹樣,戰鬥的轟轟烈烈,但每壹場戰鬥都在壹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袁崇煥是明末傑出的軍事家和愛國將領。他是兵部尚書,帝國右副都督,冀遼督軍。在遼朝任職期間,多次擊退後金軍隊的進攻,阻止後金軍隊南下。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繞過袁崇煥在遼西的防線,攻打北京。袁崇煥聞訊後,連夜領兵救援京城。取得了廣渠門和左安門的勝利,並試圖解決首都的危險。但崇禎皇帝聽信謠言,被皇太極搞得精疲力盡。破產了?3嘿?哎?630年),袁崇煥被絞死,屍體被百姓吃掉。他的屬下佘趁夜盜走了他的屍體,埋在北京廣渠門東花市,也就是以前的廣東逸園,世世代代守著他的墓,已經17代了。袁崇煥被後世史家譽為“明朝第壹將軍”。
明朝的民族英雄
鄧子龍,本名吳橋,大千人,外號虎冠道人。豐城市杜詩鎮鄧嘉村人。明代著名抗日軍人。嘉靖年間從武。萬歷四年(1576),領兵鎮壓寧州岱山農民起義,次年在寧州銅鼓石設立銅鼓營作為駐軍。築墻造城,是今天銅鼓縣城建設的開始。萬歷十壹年(1583),緬軍入侵雲南,鄧子龍領兵平定。晉升為副總。保衛雲南過了邊境。萬歷二十六年(1598),日本侵略朝鮮。鄧子龍奉命援韓,敵逃。呂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勇往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其建廟,代代祭祀。鄧子龍的遺體葬在鳳城。但是身體有自己的頭,頭被敵人割下來了,所以用瑞香科來雕頭。鄧子龍的好詩有《橫閣集》。今天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有鄧子龍的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