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巴脫臼後,可以通過刷牙和動嘴同時進行治療。壹般情況下,僵硬的肌肉碰到牙膏後會自動收縮,3分鐘左右就會恢復。
2.把關節推回原位的方法:把兩個大拇指放進嘴裏,拔出來,再往上推。
3.下巴脫臼的原因可能是缺鈣和膠原蛋白不足,建議平時補充蛋白粉、維生素C和鈣片。
4.將白參用水蒸熟後服用,每日數次。另外,要經常按摩,補鈣。
2.習慣性下頜關節脫位,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可以用繃帶固定很長時間(三個月)。
這就是所謂的“下頜下垂”,其實就是下頜錯位。要避免這種事情,打哈欠不要太寬,平時註意補鈣。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家庭防治
顳下頜關節(俗稱下巴)脫位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多因下頜髁突在張開運動中超出關節結節而無法自行恢復所致。按發病情況可分為急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和慢性脫位;反復出現的叫習慣性錯位。
病因多為關節或下頜骨突發暴力,有時拔牙、口腔手術、咽喉手術、插管麻醉、用力過猛張口均可引起顳下頜關節脫位。關節和韌帶松弛打哈欠時也會發生。
這種病的主要癥狀是:患者的嘴半開,不能閉合或張開,唾液DC,言語不清,咀嚼吞咽困難。由於下頜骨前移,臉頰變平,面部變長,關節疼痛或腫脹,耳屏前部明顯凹陷,顴弓下方可觸及移位的髁突。
無論哪種脫臼,這種病都可以用手復位:讓患者坐在手術椅或扶手椅上,固定頭部,手術者站在患者面前,肘關節與患者下頜牙同高,兩臂幾乎伸直。拇指用紗布包好放入患者口中,置於下頜磨牙(俗稱大牙)頂端。其余四指托住下頜(下巴)體,拇指逐漸用力下壓下頜,其余四指用力下壓下巴。術後必須在關節復位的瞬間迅速將拇指移向頰側,防止手指被咬傷。
制動措施:關節復位後,為了修復損傷的韌帶和關節囊,防止慢性脫位,必須制動下頜骨2-3周,同時建議患者喝軟食,面部用顱頜繃帶固定,限制下頜骨開口不超過65438±0cm。習慣性脫位後,應在關節囊前方註射硬化劑,使其結疤,限制下頜運動,防止下頜關節反復脫位(此方法應在醫院進行)。
咬肌鍛煉治療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
從1994到1998,作者觀察了30例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的咬肌鍛煉。報告如下。
1.壹般資料:本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2,女性18,平均年齡58.5歲。其中無牙頜患者11,深覆9例,有單側咀嚼習慣4例,開口過大無明顯咬合因素5例,原因不明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現面癱。病程超過1個月,最長5年。發病頻率壹般為1 ~ 3次壹天,最多7次。
2.咬肌鍛煉方法:首先必須排除TMJ炎癥,將活動義齒放置到位,舌尖舔腭,下頜處於休息頜位;然後雙手放在臉的兩側,讓大拇指在咬肌區,其余四指放在太陽穴區。不要在壓力下按摩。目的是在運動中感受到雙側肌肉的收縮,從而保證雙側咬合力的平衡。然後盡量保持下頜在中間位置,保持上下牙齒相對靜止,磨牙30 ~ 60次,每秒1次,感覺累了、酸了就停下來。註意兩邊咬合力均衡適中。運動後,可按摩TMJ和周圍肌肉幾次以緩解疼痛,或放松咬合肌肉幾次。通常的開口應該限制在2厘米。每天鍛煉3次,主要是早上起床後,午飯後,晚上睡覺前。每個療程為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