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循經四穴止痛法
即根據疼痛部位所屬的經絡,采用四種針灸方法沿經絡緩解疼痛:近穴、遠穴、近穴、辨證。在“寧可失其二,不可失其經”的思想指導下,區分經絡與疼痛性疾病,選擇此經絡穴位作為選擇,采取兩種方法,即靠近疾病穴位治療,或遠離疾病穴位治療,兩者都是調節其經絡,使經絡活動,疼痛自愈。
其次,除了主經取穴外,還與病變部位附近的取穴相配合,或者與主經內外、具有辨證論治關系的經脈相配合。
蒙臺梭利中醫世家認識到,圍繞經絡四法取穴,從各個角度調通經絡,是全面有效的。比如左上的牙痛屬於陽明大腸經,所以靠近下關(左),遠離合谷(右),靠近經絡,靠近頰車(左),區分經絡為李三(左)、太溪(左)。
中醫蒙氏家族認為循經針灸可以兼顧針刺和鎮痛標本,療效持久迅速。
2 .
對應縱橫鎮痛
也就是說,病變部位在左邊取相應的右穴,病變部位在右邊取相應的左穴;或者根據前胸腹部病變部位取背部和腰部相應穴位,緩解疼痛。
人體十四經除任督的陰陽為單數,十二經的左右經脈為偶數,所以我們可以區分臟腑的疾病,即臟腑的經脈可以左右兩個方向取,但左血右氣偏。但無論血病和氣病,氣就是血,帥血就是氣母,陰陽互根。所以,左右病橫向對稱取穴是壹個絕妙的方法。如果患者身體前部某壹部位疼痛,用拇指沿患者身體縱向按壓兩個俞穴周圍對稱的壓痛點,即在身體前部某壹部位疼痛的對側(背面),針刺35分鐘,或針刺後拔罐,可使患者前部疼痛迅速消失。
中醫蒙氏家族將此法用於婦科疾病、乳腺增生、慢性胃炎的治療,並采用相應的前後取穴法,效果良好。
3 .
臟腑背俞止痛法
當內臟疼痛發生時,應選擇內臟背部、壹側或兩側的俞穴,依法針刺,以達到治療內臟疼痛的目的。
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是沿著背部的膀胱經循行的,脊柱的兩條經脈上都有俞穴。腧穴是臟腑之氣運化於脊柱腰部的穴位。如果臟腑之氣異常,則註入脊柱腰部的俞穴也會異常。針灸俞穴可以有效地調節臟腑之氣,使臟腑之氣得到調節,疼痛自愈。
孟的中醫家傳經驗:臟腑俞穴止痛法、虛實針罐法、虛實辨證艾灸法較好。
4 .
“阿是穴”取穴止痛
即在疼痛部位找到最痛的穴位,以此為“阿是穴”,是針灸治療疼痛的壹種方法。
“阿是穴”最早由唐代名醫孫思邈命名。雖然《內經》中有類似阿是穴的“以痛為三十分”的描述,但沒有正式名稱。在《錢進方耀》第二十九卷中,孫氏說“灸法第六”:“若有法可,人若有病,當捏之。若取於其宜處,則快,若痛,即雲若有,則灸針驗之。”孫氏發明了阿是穴,對後世影響很大。“原則是以痛苦為基礎的,但痛苦是不合理的。要治療它的痛點,總的原則是無痛。”
孟氏中醫世家認為阿是穴是痛點,既是疾病的反應點,也是某些疾病的鑒別診斷點。所以在用阿是穴治病的同時,要分清內因,對癥下藥,才是上策。
5 .
針灸拔罐鎮痛
也就是針灸和拔罐同時施於同壹個穴位來緩解疼痛。具體方法有兩種:壹是選定穴位針刺後,在大小合適的拔罐中,將針與穴壹起拉動,拔罐時間要長,壹般為10 ~ 15分鐘/次,適用於虛瘀之痛;其次,選穴針刺不留針,將剛刺透的穴位用大小合適的拔罐在罐內拔出,使血液滲出或流出,時間要短,壹般每穴5-10分鐘,適用於實瘀之痛。
中醫蒙臺梭利氏家族運用針灸、拔罐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經、慢性胃炎、腹痛、腰痛等,療效比單純針灸或拔罐更快、更持久。
6 .
艾文針灸鎮痛
即艾灸和針灸同時施於同壹個穴位,適用於虛者患實邪或實者患虛實夾雜之痛。此法拔罐見效快。
選定穴位針刺留針後,將艾條切成3-5厘米的小段,或將艾絨揉成團插在針柄上,與皮膚保持5-10厘米的距離,從靠近皮膚的下端點燃艾條,留針至艾條燃盡,達到用艾針止痛的效果。此法適用於經絡不通、經絡寒凝、氣血不和等肢體疼痛癥狀。
艾灸針灸,蒙氏中醫世家,多用於中風後遺癥偏癱、筋骨疼痛等患者,在婦科輸卵管不通、產後下肢腫脹、肩周炎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7 .
氣體針刺鎮痛
它是清代安徽名醫鄭洪剛在《金要》中創立的三大學說之壹。它按照井、行、脂、經、合的順序選取十四條經脈的氣袋,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分為人體的前、側、後三條經脈,重在理氣。用於治療氣滯風邪的各種痛癥,療效獨特。
中醫蒙氏家族運用氣針治療面癱、中風偏癱、麻木疼痛、帶狀皰疹疼痛等,效果非常有效。
8 .
針灸和穴位註射藥物來緩解疼痛
即選用新型穴位註射針頭或普通的6.5號、7號註射針頭,通過針管吸入適量有效的中西藥註射液,根據深度在選定的穴位處進針,得氣後再註射藥液,達到治療疼痛的目的。
臨床取穴主要是阿是穴、經絡附近的止痛穴、循經四穴。臨床選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川芎嗪、丹參、654-2、安痛定、地塞米松等註射劑,穴位註射療效明顯提高。
近年來,蒙氏中醫世家將針刺結合穴位註射的應用拓展到不孕癥、痛經、腰痛、刮宮後腹痛、盆腔包塊、子宮肌瘤痛、慢性胃炎腹痛等疾病的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9 .
針刺鎮痛
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民間療法,適用於長期患有風濕及各種神經性疼痛的人,如頭痛、胃痛、關節肌肉疼痛等。具體操作方法是:用縫衣針消毒後,穿上壹根外科縫合絲線,長約六七寸,在疼痛部位、阿是穴或臨床穴用手緊緊握住,使肌肉突出。針穿過突出的皮膚,拉動線,線首尾結合,然後用力向外拉,使那裏的皮膚成為傷口,深度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纖維被拉斷。壹般在疼痛處縫3 ~ 5針後,用無菌紗布包紮,每周1次,壹般3 ~ 5次即可痊愈。
中醫蒙氏家族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即痹證疼痛采用針灸療法,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10 .
艾灸鎮痛
分為直接灸和隔物灸,即點燃艾炷或艾條,直接對準所選穴位,采用鳥啄或伸縮熱灸的方法;或者將藥物和各種具有治療作用的物體貼在穴位上,然後用點燃的艾條或艾條進行熱灸,使藥物和熱量通過直接屏障導入穴位,達到治療目的。
重灸派是針灸最大的流派。中醫蒙臺梭利家族非常推崇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孫氏用艾灸,視脈象變化,在《備急千金方》中首次提出艾炷大小、艾灸成熟度的辨治方法,做到面對疾病靈活應對,知常而變;其次,還介紹了40種灸法和許多臨床病例。
孟氏中醫運用直接灸治療腦中風後遺癥,用附片治療婦科不孕癥、子宮虛寒,用麝香貼陰穴治療胎位異常,用姜片治療慢性胃炎、胃痛,用苦瓜片治療慢性結腸炎、腹脹腹痛、腸鳴音等癥。在實踐中,他們認識到艾灸還可以用於治療炎癥性疾病,如小兒肺炎、咳嗽用艾灸背部。
11.
刺絡放血止痛
也就是用三棱針和致盲針在選定的穴位或部位進行穿刺放血,起到治療痛癥的作用。這是晉代名醫張從正常用的方法。他的刺絡放血法,突出了疼痛“突破”和“祛邪”在針灸中的應用。《篇》提出“除陳為除邪血之法”,這是其刺絡放血理論的根源。
蒙氏中醫家采用刺絡委腰眼拔罐來止急性頑固性腰痛,療效明顯提高,見效迅速。在長期積累病例的基礎上,擬定了刺絡拔罐治療腰痛的方案,效果非常有效,還用於治療目赤腫痛、偏頭痛等疾病。
12 .
刮痧點穴,抽血止痛
此法由清末揚州名醫夏春農首創,當時主要用於治療“流行性喉炎”。後來被民間擴大用於皮膚肌肉關節痛、麻木腫痛、腰痛等病癥。該方法適用於非侵入性皮膚,治療後不影響洗澡,具有易於普及、學習簡單、社區保健的優點。
方法:根據疼痛部位的經絡走向,運用補瀉法。根據疾病的實際情況,分為陰陽兩面,從前、中、後三條線刮取穴位。此法與刺絡法略有不同。為了使絡血流出,而不流出皮膚,是內出血,形成瘀斑,對肌肉關節痛、風寒濕痹效果最好。
中醫蒙氏家族運用刮痧取穴、放血止痛的方法治療皮膚麻木疼痛、婦女產後背部急性疼痛、寒濕腰痛、慢性腓腸肌肌腱疼痛,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總之,針灸可以快速止痛,其具體方法被蒙氏中醫家總結為以上十二法。在臨床實踐中,這些方法仍在不斷探索、深化和完善,新的鎮痛療法將不斷產生,為患者服務。
本文摘自郭主編、陜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孟偉立中醫世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