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解酒的歷史記載
早在1500年前,梁、陶弘景在《名醫錄》中就記載,葛根有解酒的功效,稱為“解酒,以小豆腐飲之不醉。”苦參性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祛熱腸、止渴解酒”的作用
《滇南本草》說,“葛根解酒健脾,酒痢治胸膈痞滿。呃,吐酸痰,酒精可傷胃,吐血吐血,消熱解酒毒”。他還指出,枳椇。“可治壹切左癱右癱,風濕麻木,可解酒。”
詩歌、傳說、小說三種不同的文學體裁都在講葛根解酒,這不是巧合。回顧中國古今醫書,葛根的花和根解酒的並不少見。南朝名醫陶弘景《名醫錄》說:葛根解酒;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葛根醉酒,醉酒治醉;金元四大醫家之壹的高力,為解酒寫下了名方“葛花朱傑湯”,專門用於治療飲酒過度、吐痰、頭痛、胸悶、手腳發抖等癥。中醫現代編年史中記載葛根“解酒除胃熱。”用於酒後煩渴、頭痛、嘔吐、濕熱便血”;中醫大辭典也說葛根“解酒醒脾,治酒傷發熱煩渴,疏於飲食,吐酸吐血,腸鳳出血”。
《神農本草經》中說葛根可以“解百毒”,“百毒”當然包括飲酒中毒。,
《錢進方》中說,喝鮮葛根汁可以治“醉而不醒”。治醉酒,可將鮮葛根搗碎榨汁,300毫升不能迅速醒酒,味甘涼,能振奮胃氣,對胃虛、熱渴、酒吐有效。
唐代《藥性論》說葛根能“開胃解酒”。
唐代孟鶚所著《食療本草》指出:“蒸葛根解酒”。還描述了枳椇樹的解酒效果。他說:“過去有些南方人用這種木頭蓋房子,不小心掉到酒翁裏,酒就變成水了。”"
宋代《本草經》中說枳椇“能腐壞酒之味,若以其木為柱,則屋中酒稀”。
金元時期,枳椇。是用來解酒的果實或種子,即枳椇。名醫朱丹溪有壹個經過驗證的案例:壹個三十多歲的男人,由於過度飲酒和過度勞累,在家裏發燒,渾身乏力。治療過程中,他先用了補氣血和葛根解酒。服用後感覺有點出汗,但“人懈熱如昔”,癥狀並未減輕。丹溪意識到是葛根的過度發散。於是我用枳椇換葛根,果然藥治好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