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的綿羊感染衣原體時,衣原體在胎盤上,尤其是絨毛葉上生長繁殖,引起患部炎癥,導致羔羊早產。大多數母羊在分娩前1個月左右流產。該病每年2-4月多發,2歲左右母羊發病率最高。臨產前無特征性的孕羊流先兆,但流產時表現為表情異常、腹痛、有時唱歌、排出死胎羊羔。
該病的初步診斷可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和病理解剖變化綜合分析,最終診斷需衣原體分離和血清學診斷。
免疫是防治該病最有效的措施,每年定期註射卵黃囊油佐劑甲醛滅活疫苗,每次皮下註射3mL,有效期1 ~ 2年。
2綿羊布魯氏菌病
羊布魯氏菌病的主要癥狀是妊娠羊流產,常發生在妊娠後3 ~ 4個月的母羊。發病初期流產率很高,後期大多能獲得免疫力自愈。
預防和控制該病的主要措施是在非疫區進行定期免疫接種,並防止病原體從疫區傳入。疫區定期檢疫,發現病羊及時隔離消滅。
沙門氏菌病和藍舌病引起的流產。
沙門氏菌病主要引起副傷寒、白痢、羊流產等不良後果。藍舌病的隱性感染導致山羊血清學陽性率較高,容易造成妊娠綿羊流產。磺胺類或呋喃類藥物可用於沙門氏菌的防治,但目前對藍舌病的防治尚無有效措施,只能采用綜合防治技術。
4營養不良引起的流產
山羊壹般生活在山區、海島和沙漠、半沙漠草原地區,冬春季幹草期長,營養非常缺乏。此時母羊處於妊娠期,孕羊無法吸收足夠的營養,導致母羊胎兒發育不良或流產,以保護母體。
餵養管理不當導致5例流產
餵發黴的飼草、喝冰茬水、氣候突變、公母羊混養、母羊進出圈碰撞、放牧摔傷等均可引起山羊流產。此外,治療患病懷孕母羊時治療方法不當或用藥錯誤,如大量飼餵瀉藥、利尿劑、宮縮劑等強效藥物,也可能引起山羊流產。
6綜合防治措施
6.1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註意冬春季補飼和秋季育肥。適量添加胡蘿蔔和草粉,適當添加香精和含硒微量元素,增強孕羊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6.2禁止飼餵發黴變質的飼草和飲用冰茬水,妊娠後期雌雄成組飼餵,母羊單獨飼餵,保證圈舍清潔通風。
6.3及時清除畜舍內的糞便和雜草,並經常消毒。定期對場地、草地、器具進行消毒,發生疾病時及時對流產羊進行隔離消毒。
6.4特別註意免疫措施的落實,因地制宜制定免疫程序,提前註射,防止流產。
6.5為防止外來疾病傳播,應采用人工授精技術進行配種,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