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朋友會後悔。這法雲山真的很美,很神奇,甚至很有名!《新泰縣誌·碑》載:“相傳有異僧說雲生,故名。”又名:“林海美,不下雨。”從東南登頂,如在煙雲深處。“法雲山觀雲的最佳季節是夏季,此時白雲散落漂浮在山頂,時而在山谷中徘徊,時而像羊群壹樣在山坡上活動。隨著山風從東到西、從高到低的交替,或縈繞在樹蔭間,或從腰間緩緩飄過,遊人如雲中仙,看著山峰不時消失在雲霧中,宛若仙境。雖然我們不是來這裏看雲的,但是站在山頂上,我們也看到了壹些白雲時不時的慢慢飄來。山上遍植樹木,有柏、銀杏、苦楝,大致環繞均勻,枝丫交錯,遮天蔽日,潤澤無雨。妳可以想象,如果妳在樹蔭的庇護下,夏天妳會在森林中壹個僻靜的山谷裏,呼吸著濕潤涼爽的空氣,聞著濃郁的松柏香味,妳壹定會精疲力盡,神清氣爽。法雲山獨特的景觀,古人稱之為法雲翠潤,位列古新泰八景之壹。
法雲山雖然不是很高,只有400多米,但是山不高,風景美是出了名的。自古以來,無數朝廷官員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明代進士、工部尚書崔、明萬歷年間禮部尚書秦到法雲山遊覽,清初詩人張作詩《法雲山》,詳細描寫了法雲山的奇妙景象:“雲來雲往!”壹片霞光清護障,花霧紫悠悠。石門只歸仙鶴,禪榻已稀久。我想期待那麽愛我。寒山認識多少朋友?明代詩人、新泰知縣高如山在飽覽了法雲山的美景後,用毛筆寫道:“四山蒼翠,丫蛋如荷葉。樹木密密麻麻,稀稀落落的時鐘隱隱約約從天而降。”壹句代代相傳的美麗句子。
法雲山不僅風景優美,還是壹座眾所周知的宗教名山。清初著名詩人楊的《平陽日記》是這樣描述的:半山腰有壹座寺廟叫正覺寺,俗稱小靈巖寺。寺前有藤花碼頭,柳,奇石和衛,雲歸峰頂...新泰古稱平陽。《平陽日記》是楊任新泰知府時所作。本文具體年份不詳,但根據新泰縣誌及史跡記載,正覺寺始建於北宋大觀元年(1101)郭靖元年(1107),量請五年(16544)。古代縣誌與重修碑文所載明顯不同。看來北宋的理論比較靠譜。最近在山門前廊的石柱上發現了壹段宋代的碑文:京堂村的壹根石柱,建於宣和二年三月二十三日。這幅碑文是北宋宣和二年村民捐石柱建廟的碑文,正好為北宋學說提供了實物佐證。正覺寺由三個院落組成,前殿為供奉兩位將軍的金剛殿,四根八角石柱建於宣和二年,中殿為供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的大殿。,梁重,灰瓦硬山,石基磚墻,原木,檐柱,石鼓。殿脊正面雕有龍玩珠、流雲火焰等圖案,背面雕有。用於供奉女神、藥王、財神等。東有礦神、窯廟,西有月河廟,後堂有祭拜畢夏袁俊的泰山宮,西有龍王廟。最引人入勝的是大雄寶殿刻有龍鳳圖案的殿脊。專家考證,寺脊上的雕花青磚是唐代工藝燒制的。這壹發現讓正覺寺建於宋代的說法顯得更有說服力。有些人認為雕刻的青磚是由唐朝的工藝燒制而成的。毫無疑問,該寺是否建於東漢,寺脊是否重建於宋代不得而知,因此很難確定正覺寺的修建時間。但無論是漢代還是宋代修建的正覺寺,都是儒釋道三教合壹。
正覺寺歷史上多次重建,基本保持原貌,大部分原有建築構件得以保留。寺內大量的碑刻、銘文,為研究宋、元、明、清、民國時期泰山周邊地區寺廟建築藝術、當地民間信仰和宗教的分布和影響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寺內現存重建碑文十二處。保存較好的有成化十年(1471)高鳳麗重修正覺寺碑、元年(1506)黃錦麗重修正覺寺佛像、康熙三十三年(1694)吳大良重修法碑等。康熙五十年(1711),知縣吳婕妤寫了《重修正覺寺》...碑文脫俗文藝,每壹篇碑文都是壹篇美文。“武義縣轄西南法雲山,雄偉壯麗,巍峨壯麗,望泰岱新繁榮,流柔傲峰。”也就是說,它安靜而美麗...“這幅碑文是清雍正十二年重修的儒生張所寫,不僅描寫了法雲山的美景,而且寫出了法雲山的優越地位,尤其是那雄渾有力的石雕,對於研究前人的書法藝術十分重要。同行的朋友都喜歡書法,站在碑前聚精會神地臨摹,久久不肯離去,誓要下次帶擴展工具給它。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銘文都這麽幸運。千年的變遷也波及到了安靜的寺廟。明代萬歷年間禮部尚書秦所撰《重修雲山正覺寺》碑文,早已佚失。好在《新泰縣誌》明天就要出版了,全文還會保留下來。明代工部尚書崔的《重修正覺院銘》是明代新泰知縣王應秀所作。我們被龍王廟的壹塊牌匾吸引住了,這塊牌匾不同於其他牌匾。碑的主體由五塊高約兩米,寬約半米的青石組成。碑面光滑平整,上有脊形碑帽,下有四層青石基座。壹位老人告訴我們,正覺寺在上世紀70年代被用作學校,這塊碑被用作宣傳欄,上面寫滿了那個時代才有的文字。這塊石碑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真是壹件好事。正覺寺很幸運!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正覺寺的廟會。因此,人們也稱法雲山為六月山,正覺寺為六月寺。廟會期間,歌舞團、戲班子、雜技團、小商販從四面八方趕來助興,周圍的人,男女老少,湊在壹起,好不熱鬧。年輕人氣喘籲籲地爬到山上欣賞法雲的壯麗奇觀,年長的人把供品放在大雄寶殿前。虔誠地跪下磕頭許願,祈求佛祖保佑風調雨順,老少平安。愛聽歌劇的老人拉著馬紮坐下來聽了壹整天。餓了就買些零食,隨著演員的歌聲搖頭吃。用老人的話說,“電視上唱的最好的不是真人,這是真的。”正覺寺東面有壹座山,民間稱之為“三月三山”。有些醉在這山裏的人,走到正覺寺還滿臉通紅。所以民間自古就有三月三到六月六的笑話,代代相傳,反映了當地人民的幽默和聰明。
法雲山和正覺寺就像壹對默契的搭檔,相得益彰,相得益彰。因為千年寺的存在,法雲山有了豐厚的文化,也因為壹座美麗的山的陪伴,正覺寺有了巨大的魅力,古今吸引,必將隨著歷史走向更多的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