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學
1.物理因素
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體質偏頗是導致糖尿病的重要內因。《靈樞五變》曾指出“弱而不臟者,善除疳積”等,系統論述了體質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臨床觀察表明,陽明胃熱體質、少陰腎虛體質、少陽肝郁體質、厥陰陰虛肝旺體質、太陰脾虛體質均可致病,尤其是陽明胃熱體質、少陰陰虛體質。
2.飲食不當
長期暴食肥美醇酒、麻辣香濃、煎炸燒烤,可導致內生濕熱、痰火,或成胃腸熱,傷陰生津,生津止渴。正如蘇文《怪病論》所言:“此肥之美,亦因此人必食甘肥,肥者使人內熱,甜者使人飽,故其氣溢而轉而解渴。”
3.情緒障礙
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傷肝、肝氣郁結、肝火長時間郁結,或用力過猛、爭強好勝等。,陽氣過盛,五會化為火,火熱內燃,燒陰生津,解渴。所謂“臨床指南三消案”說:“情誌抑郁,內火自燃,為癥而重疾”。
4.年老、疲勞、體虛,或過勞、過度勞累、陰血暗耗、淫亂,又傷腎精,“火強因水竭,水強因火燥”,皆可制解渴。
5.外源病原體
外感風熱侵襲,或外感溫熱毒邪,可直接傷陰,成為消渴之本。《靈樞五變》曾說“百病生於風”,宋代朱的《衛生家寶》也指出消渴為“風毒之氣”
受傷了。
6.麥飯石傷
麥飯石過於幹燥會傷陰傷津,導致糖尿病。《蘇文北論》中提到過。
其實古代的“烏石散”、壯陽藥、現代的類固醇激素都可以導致血糖異常升高。
(2)發病機理
內熱傷陰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機。內熱是“強火”,既傷陰,又耗氣,可導致氣陰兩虛,陰損陽,久而久之可導致陰陽兩虛。陰虛則津液枯竭,氣失陽氣,或燥熱轉化為濁毒,可導致暈厥、嘔吐等。久病血瘀,瘀血阻絡,可引起胸痹心痛、中風癡呆、水腫、四肢麻木疼痛、視物模糊等多種並發癥。
1.內熱傷陰的病機
內熱傷陰的病機源於《內經》。金元名醫劉繼承《內經》和《金匱要略》的知識,對陰虛燥熱型糖尿病的病機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張對儒學的理解與河間相同。後來很多明清醫家說,葉的《醫案臨床指南》指出消渴之癥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陳土鐸的《石室秘籍》甚至說:“消渴之證雖分上、中、下,但與腎虛無異。”更強調腎陰虛的重要性。現代學者觀察到,糖尿病與脾胃腎有關,陰虛可表現為肺陰虛、胃陰虛、腎陰虛,其中腎陰虛最為關鍵;內熱可表現為肺熱、胃熱、腎虛火,但胃腸熱似乎更常見。臨床上也常見濕熱、痰火、郁熱,是糖尿病的基礎。需要指出的是,內熱傷陰的病機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機,內熱傷陰的病理機制貫穿於糖尿病及其繼發證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我們強調的是內熱傷陰的病機,而不是糖尿病最常見的陰虛內熱證。
2.氣陰兩虛
氣陰兩虛的病機源於《金匱要略》,以《內經》的“強火食氣”觀點為基礎。《千金要方》、《外臺秘方》、《唐》、《宋芳書》中含有大量益氣養陰的方劑。近代名醫張錫純在《醫熱錄》中創造了俞曄湯、崔子飲等名方,均強調糖尿病氣陰兩虛的病機。北京名醫石金模也認為健脾補腎養陰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善用黃芪、山藥、玄參、蒼術等降糖藥物,重視糖尿病氣陰兩虛的機理。現代學者發現,氣陰兩虛是糖尿病最常見的臨床證型,可表現為心腎、肺腎、肝腎、脾腎或多臟器的氣陰兩虛,是糖尿病陰虛內熱,內熱傷陰耗氣的結果。陰陽互根,陰損陽,日久可成陰陽兩虛之證。正氣不足,易受外邪侵襲,導致外感風熱,或濕熱纏綿,或內生熱毒,可導致哮喘、結核、淋、癬、癤、癰等。陰傷過度,氣隨津液逸出,陰衰陽衰,或燥熱轉化為濁毒,阻滯氣機升降,可導致暈厥、嘔吐和反急證。
3.瘀血阻滯的病機
血瘀的病機來源於《內經》。現代唐容傳《血證論》中也論述了瘀血生津的理論。當代學者朱晨宇教授對糖尿病血瘀病機認識更深,其葛根丹參配伍及降血糖活血方藥被譽為醫林。近年來,許多學者運用現代科學手段,結合血液流變學、甲皺微循環和血小板功能測定,對糖尿病血瘀病機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糖尿病血瘀與患者的高粘、高聚集、高凝及微循環障礙有關。血瘀的形成常與氣虛血虛、陽虛寒凝、陰虛津竭、痰濕、痰火、濕熱阻滯氣血、氣滯血瘀、久病入絡有關。血瘀尤其是絡瘀的病機,可以說是糖尿病各種血管神經並發癥形成的基礎。呂仁和教授認為,糖尿病微血管並發癥是糖尿病久治不愈,病入絡脈的結果。在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的基礎上,內熱、痰濕、氣滯、血瘀相互膠結,形成“微型證”。絡脈分布於全身,內絡連五臟六腑,外絡連四肢,故可發生全身多個器官、部位的並發癥。
4.脾虛病機
糖尿病有脾虛證。金元名醫張結古、曾說,明清醫家戴思恭、於,皆屬之,但古代醫界從未普遍承認。現代醫家張錫純重新闡述“有解渴之證,古有上、中、下之分,說皆起於中焦,達於上下”。當代學者把脾虛放在糖尿病病機的關鍵位置,認為脾虛與津液不能正態分布,是用來解渴的,如熊滿奇教授、陳靜教授等,都非常重視糖尿病脾虛的病機。“脾虛導消”成為“從脾論治糖尿病”的理論基礎。
5.肝郁氣滯的病機
糖尿病肝郁氣滯的病機也可以認為是源於《內經》。所謂“刻板者多怒,怒則氣上逆,故是消痱子”的說法,提示痱子的發生與情誌波動有關,肝主情誌,故糖尿病的發生與厥陰肝經關系密切。《金匱要略》開宗明義:“厥陰為病,止渴,氣直擊心,心痛則熱。”後世如明清之際的黃、、等醫家充分發揮了這壹點,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當代醫家李良明確提出糖尿病從肝論治,認為情誌抑郁、肝郁化火為陰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古今醫家對糖尿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雖有差異,但都來源於實踐,都受到《內經》、《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的影響,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糖尿病的病機演變。把糖尿病簡單地看成“陰虛燥熱”,看成“氣陰兩虛”,看成“脾虛”,看成“肝郁”,是不全面的。大量臨床證候研究發現,糖尿病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情誌內傷、情誌緊張、飲食因素、藥石損傷、外感邪氣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各種環境因素,無論是熱郁、濕熱、痰火、積熱、燥熱、風熱,均可傷陰,產生“陰虛內熱”之證;內熱可傷陰,甚至耗氣,導致氣陰兩虛,積熱。氣陰兩虛,正能量不足易受邪氣影響,或內生毒邪,可兼癤、癬、喘、癆、淋;陰虛燥熱,燥熱化濁毒,陰竭津,氣竭陽,可導致惡心、神誌不清、暈厥。氣陰兩虛、氣虛血帥、陰虛津竭、陰陽兩虛、氣血運行不暢均可導致血瘀、熱郁、氣滯、痰濕,亦可導致血瘀,故血瘀證較為常見。久病入絡,痰熱郁結,瘀血阻滯,在絡脈中形成“微團”,就會導致各種疾病,或胸痛,或中風癱瘓,或水腫,或白內障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