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什麽緩解痛經?
月經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但是很多女性都不想要,因為會給她們帶來很大的痛苦,而最大的痛經就是痛經。
中醫指出,痛經是由於肝腎不足,寒邪郁結,氣血不足,氣滯血瘀所致。以下九個食療偏方,可以幫妳益氣養血,活血散寒,遠離痛經。
壹、鹿茸豬細胞湯
材料:鹿茸6克,白果30克,山藥30克,豬膀胱1。
方法:洗膀胱。將鹿茸、白果、山藥搗碎,放入膀胱,紮入膀胱口,用溫火燉至熟,食用時加少許調料。
功能:溫腎,健脾,止帶。治療腎虛帶下、白帶過多、小便長、腰酸、小腹冷感等。
二、任濤牛血湯
材料:10-12g桃仁,200g新鮮牛血(凝固),少許鹽。
制法:將牛血切塊,桃仁加水熬湯,食用時加少許鹽調味。
功能:破瘀活血,調血通經,適用於閉經、血燥、便秘等癥。
三、馬牙切雞蛋湯
材料:馬牙60克,雞蛋3個。
制法:先將馬牙洗凈,搗碎,榨汁備用。將雞蛋剝殼,加水煮熟,然後加入馬牙即可食用。
功能:清熱解毒,止血,適用於月經過多。
第四,生姜紅棗紅糖湯
幹姜5克,10大棗,紅糖30克。將三味藥加水煎煮。每天喝兩次溫飲料,持續5-7天。
功效:能暖宮散寒,適用於寒凝引起的痛經。
五、桂枝大棗湯
桂枝10g。大棗10枚,山楂15g,紅糖30g。將桂枝、大棗、山楂加水煎煮取汁,加入紅糖煮沸,趁熱飲用,每日兩次。
功效: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適用於經期前或經期腹痛,減少熱痛,減少月經量。
六、姜棗辣椒湯
生姜30克,大棗10枚,花椒20克,紅糖適量。將生姜、大棗、花椒加水煎煮取汁,化為紅糖,每日兩次。
功效:能溫經散寒止痛,適用於寒凝氣滯、經行不暢、色暗肢冷所致的痛經。
七、山楂桂枝紅糖湯
材料:山楂肉15g,桂枝5g,紅糖30g。
做法:將山楂肉、桂枝放入砂鍋中,加入2碗清水,用文火煎至1碗,加入紅糖,拌勻,煮沸。
功效:具有溫經通脈、祛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寒性痛經、面色暗沈的女性。
八、八寶湯
材料:1只老母雞,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川芎、赤芍、熟地各5g。
做法:將老母雞宰殺,洗凈;將中藥裝入紗布袋中,放入雞腹部,用小火煮熟,取出藥袋,用食物調味。月經前3-5天服用。
功效:補益氣血,調經止痛。主治:氣血不足型痛經。
九、益母草胡璇煲烏雞湯
材料:益母草30g,元胡15g,紅棗8枚,烏雞1只,瘦肉100g(2-3人份)。
做法:益母草、胡璇分別洗凈,微泡;瘦肉洗凈,切成小塊;烏雞去除內臟等後洗凈。,並切成大塊;先將烏雞用清水洗凈去血水,然後將所有材料放入,加入適量的水。先將烏骨雞用武火煮15分鐘,再文火燉1小時,加鹽調味,去渣吃肉喝湯。
功效:具有調經活血、行氣止痛、養血的功效,還可用於閉經、產後腹痛、惡露不絕等婦科疾病的輔助治療。但不適合平時月經過多、脾胃虛弱的人。
2.如何快速解決痛經?
1.服用止痛藥:當月經疼痛開始時,女性可以用牛奶或食物服用止痛藥。止痛藥大約20-30分鐘後生效,持續12小時。這種方法不建議長期使用。
2.艾灸:選擇三陰交、足三裏等穴位,將艾條懸掛在距穴位約3cm的高度,使局部溫熱,無灼痛感。每個穴位持續時間約10-15分鐘,視皮膚泛紅程度而定。
3、按摩方法:該病用雙手手掌互相搓至發熱,順時針按摩肚臍下的小腹部,約200次。或者按摩足三裏、三陰交穴各1分鐘。
4、熱敷法:下腹部熱敷有助於解除子宮痙攣,促進腹部血液循環,可緩解痛經。如果用加熱的中藥熱敷,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