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藥不良反應原因分析
1.1藥物本身的毒性:中藥有其自身的性、味、歸經,有些中藥也有毒性。中醫早就有“十八惡”“十九畏”的古訓,至今仍被嚴格遵循。壹些有毒的藥物,如馬錢子、川烏、草烏、附子、大戟、天南星、朱砂等。,會因加工不良,未嚴格控制用量,或長期使用和濫用而引起不良反應。[1]
1.2藥物炮制不當:壹些有毒的中藥必須進行相應的炮制,以降低其毒性,發揮其治療作用。加工過的生品未經加工就使用,或者加工程度不夠,或者加工方法不當,必然會產生毒性。如果生大黃拉肚子,就要用炒大黃止血;附子必須長期煎煮,以破壞其生物堿,降低其毒性。附子、附子、馬錢子煎服不當引起中毒的報道屢見不鮮。馬錢子輕炒可增加其復方藥物的毒性,LD50由65438±0.2g/kg降至0.5g/kg。[2]
1.3患者體質差異:每個人體質強弱不同,對藥物的耐受性也不同。男女不同,老幼不同,久病新病不同。所以要求醫生“因人而異”用藥,適當選擇劑量。有時,由於對過敏體質患者的用藥知識缺乏,在遇到含有過敏物質的中藥時,會出現過敏反應。如以金錢草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湯劑煎服治療膀胱結石、膽結石引起的過敏性皮疹癥,表現為麻疹樣紅色斑丘疹,全身癢難忍,心煩,停藥後痊愈。[3]
1.4擅自用藥:有的患者認為久病不愈成了醫生,我對這種病略知壹二,於是“按方吃藥,依法用藥”;還有壹些患者過於迷信偏方和秘方,人們紛紛效仿使用;或者聽信旅行毒販,隨便濫用中藥,導致不良反應,甚至中毒。有的人討厭吃藥,長期服用,有累積毒性反應。如1枸杞過敏患者,采集枸杞約30g,洗凈煎服,第二天早上出現雙眼皮浮腫、面部皮疹、嚴重瘙癢、惡心嘔吐,抗過敏治療後好轉。[4]
1.5中藥廣告存在的壹些問題:部分醫藥公司和銷售單位,為了經濟利益或無意過失,在宣傳中忽略了對藥物毒性和副作用的描述,導致醫生或患者用藥不當,導致不良反應。
1.6中藥劑型的變化:中藥新劑型不斷湧現,給藥途徑也有所改變或創新。比如註射劑,通過肌肉註射和靜脈註射給藥的藥物制劑迅速進入人體循環,制劑的純度、有效成分的變化、機體的利用都可能與原制劑不同,從而導致壹些藥物不良反應。如清開靈註射液、雙黃連註射液、丹參註射液,臨床上也有註射後出現毒副作用的報道。[5~7]
1.7中藥假藥、錯藥問題:這是壹個很嚴重的問題。比如有的把魚膽錯當成蛇膽,把砒霜錯當成明礬,有的把商陸錯當成假人參,把野茉莉根錯當成假天麻導致中毒。
1.8處方不當: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臨床用藥不仔細或辨證不當,導致虛實夾雜;或者處方中配伍不當增加了藥物的毒性;或未指明名稱相同的外國藥物,如山豆根和山豆根、石決明和決明子、刺五加皮和刺五加皮。或者有意創新卻不用心。
1.9中西醫結合不當:目前臨床上中西醫結合較為常見。由於用藥方法解釋不夠或用藥知識普及不夠,患者不能按照科學規定在合理的間隔時間服用中西藥,導致不良反應。[8]
2臨床護理對策
2.1護士在登記中藥湯劑時應審核處方,有疑問及時詢問醫生;遵醫囑,給藥途徑、用法、用量、時間。
2.2給患者用藥時,尤其是第壹次服藥的患者,壹定要詢問過敏史。
2.3宣傳中藥知識,如中藥的正確煎制方法、服用方法及壹些特殊藥物副作用的表現。應觀察住院病人,看是否有不良反應。
2.4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教育患者遵醫囑,不擅自行動。對於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的患者,要交代清楚服用方法和註意事項。
2.5對於服藥的慢性患者,護士應註意觀察病情和藥物反應,發現問題及時向醫生匯報,並進行緊急處理。
2.6新藥、新劑型投入臨床使用時,醫務人員應認真研究有關資料,從小範圍開始使用,並做好宣傳、解釋和說明,註意用藥後的反應。
2.7嚴格控制藥品來源,使用“準”牌藥品,杜絕假劣藥品,按照醫藥衛生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安全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