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廣東省中醫大師之壹。壹個是鄧鐵濤先生,另壹個是郭國偉先生。
上周末,我有幸參加了廣州中醫藥大學古聖中醫館的開館儀式,老人給我們上了中醫第壹課。壹個中醫應有的思維——像他這樣的中醫大師,用了“淺識”這個詞,來表現我們中國中醫謙虛好學的品格。
比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精神狀態還不錯,還指導著我們這些即將走上中醫道路的人!“中醫大師,首先妳得長命百歲才有說服力!”的確,自愛可以產生大愛,長壽可以給患者信心,說明中醫養生的效果。
《中醫臨床思維淺識》
宏觀整體思維決定了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獨特思維;中醫非常重視宏觀機體的異常體征,運用視、聽、問四診,結合參考的思路,將零散的體征與患病單元綜合起來,形成整體聯系的綜合證候,從宏觀認識上整體把握病情,進而系統指導治療。
關於養生,古代醫家遵循自然,兼顧形神與五臟的統壹,形成了獨特的整體養生觀,正如蘇文的四氣調神說:“四時陰陽之人,為萬物之本。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故與萬物同在生長之門升降。”《靈樞·本·沈丕安》“所以,智者的養生也必須四季寒暑相適,情誌相和,剛柔並濟。如果這樣,離經叛道的惡就不會來了,妳就活得長久。”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類對自身的組織結構知之甚少。中醫在實踐中運用矛盾分析法,在對立統壹中把握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階段的生命運動規律。張仲景的六經辨證、張景嶽、程中嶺等醫家的八綱辨證、溫病學派的三焦、衛氣養血辨證,都是中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智慧體現。
中醫辯證思維以“陰陽”為總綱和邏輯起點,以陰陽學說的對立制約、相互依存、消長轉化、動態平衡觀為對立統壹的思維規律。易經說:“壹陰壹陽即道”,認為整個世界是由陰和陽兩大力量組成的,這兩大力量是對立統壹的,是構成世間萬物相互對立、相互消長的兩個基本因素。它首先提出了中國哲學的辯證思維,然後被中醫接受和吸收。
陰陽是中醫辨證的總原則,決定了中醫對“陰平陽秘”的生理狀態和陰陽失調的病理狀態的認識。
如《蘇文·齊·田童論》說,“陰平陽為密,氣為治;陰陽相分,精絕”,“此處陰陽重,陽密實,兩者不和。春無秋,冬無夏,謂之聖”。
陰陽和諧,則“正氣存內,邪不可為”,人無病;陰陽不和,會導致氣血運行紊亂,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疾病眾多。
所以調和陰陽,使機體平衡和諧,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
《道德經》早就提出“萬物負而抱陽,沖而以為和”,指出陰陽在動態平衡中衍生萬物。無論是中醫的陰陽平衡,還是現代的“內環境穩態”,都是壹種動態平衡。動態平衡是所有系統的基本特征。
比如中醫體質理論,根據年齡、性別等因素將人分為很多體質類型:小兒多為純陽,女子多為血虛;嶺南人多為陰虛火旺。西北地區的人大多比較幹燥健康;財富使人容易痰濕,窮人多為弱者。情況就是這樣。
此外,四氣五味、盛衰之說等。中藥的偏性是中藥療效的壹個重要方面,藥物的偏性可以促進體內陰陽的自和機制,從而產生治療作用;因此,在處方用藥方面,既要註意君臣輔關系的協調,又要註意藥味與劑量的比例,以免矯枉過正。
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許多疾病往往具有相似的病因病機,所以在辨證的基礎上,可以分為相同的證型,治療方法也是相似的,即不同疾病采用相同的治療方法。
同壹方法治療不同疾病的方法如下:皮膚的癥狀不同,但病因相同,所以不同的疾病用同壹方法治療:
1.許多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等。,多由風熱毒結、皮膚瘀滯所致,臨床證候為風熱證。方法是解毒化瘀,利尿通絡。
2.痤瘡、脂溢性皮炎等。多為腎陰不足,火盛所致,多為腎陰不足證,治法為滋腎瀉火,涼血解毒。
3.斑禿、脂溢性脫發、產後脫發等。多伴有腰膝酸軟、耳鳴、頭暈、遺精、失眠多夢等癥狀,多屬腎氣虛證,治以益氣固腎養血。
4.難治性免疫性皮膚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等。,病程長,反復發作,腎素耗竭,常導致腎陽虛證、腎陽虛證,治療常采用溫陽補腎法。
中醫模式思維的產生是壹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中醫非常擅長用模型框架來解釋中醫理論。
中醫的模型結構最初是簡單的“陰陽”矛盾框架,後來發展為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由於對個體和微觀方面的指導有限,後人繼續“添磚加瓦”,形成了臟腑氣血津液經絡腧穴的模型,將復雜雜亂的臨床診療論述提煉為清晰的提綱指南。
中醫辨證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關鍵環節,是思維方式的突出體現。它完全植根於中醫的諸多辨證理論,融合了匯通的四大臨床經驗,形成了完整的診療模式體系,使中醫的思維邏輯更加清晰,極大地推動了中醫的發展。
壹方面,學習者可以利用已建立的模板幫助理解中醫理論,並以此為底物創新加工新的臨床知識,使所學知識與臨床思維有序銜接。
我覺得郭國偉先生的這些中醫思想也很適合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真的是萬法合壹。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給我們年輕壹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