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質礦產局)
武當山被稱為“大嶽”和“玄月”,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其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它也被稱為“天下第壹仙山”,是壹座地質寶庫。早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國寶,是世界級的遺產。從1956到2009年有幸登頂,做了無數次地質構造、礦產地質、地震地質、考古地質的調查。有“參政議政”,向文物管理部門和道教界的朋友求教;接待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交流;有與大學、中學師生交朋友的文藝工作者;在各種純粹旅遊的客人、親友陪同下,為不同目的攀登武當山,欣賞山色,遠山青翠,四季清凈。他們往往收獲很多,感受到世界的浩瀚,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地球科學的奧秘,帶來許多不可磨滅的樂趣。為了滿足學習科學的需要,他們感覺像潮水般湧來。這裏沒有如果,只有真相。信中記錄了武當山的印象,留下了生活細節。
先去武當山解決問題
1979 10,當時我還沒有被“糾正”,只是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五地質大隊綜合調研組的壹員,承擔壹個科研項目。
壹天下午,副大隊長張推開辦公室門,告訴我有緊急任務,讓我明天帶著省裏的人去武當山解決問題。什麽任務和問題?當時,“張耳和僧侶們都感到迷惑不解”。
後來看到省文化廳和丹江口市文化局的人,才知道中央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在武當山天柱峰金典的時候被雷擊了,怕武當山的精華金典被破壞。我特地命令省文化廳組織調查組去現場調查,並帶走防雷設施。因此,根據防雷專家的建議,請地質專家來解決雷雨的原因。
文物、古建築與地質的關系對我來說是壹個新問題,恐怕也是地質學領域尚未涉及的新課題。讓我們“把脈”武當山古遺址!
隊長問我有什麽困難和要求。作為壹名地球科學家,為了了解地球,我面對了成千上萬的困難,我能夠通過實地調查和研究逐壹解決這些困難。這次解決武當山雷電災害顯然心裏沒底,必須現場勘察後才能解決。我要求壹名助手,壹名王慶華大學畢業生。
山上將有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高宏達、市文化局局長傅仲權、雲陽區博物館館長胡長富、湖北省工業建築設計院防雷專家李、省博物館和市水電公司門前設計武當山避雷針的余漢生、武當山文物管理所所長劉鵬軒等近20人的調查小組。
10 18到達武當山,當天在紫霄宮過夜。文管所的同誌們準備了豐富的食物和飲料來接待此行,並頻頻舉杯。對我這個滴酒不沾的人來說,我如坐針氈。19淩晨開始登頂。中午我們到了天柱峰的太和殿,在禦經堂西邊的壹座兩層木樓旁邊,我們被安排在樓上。午飯又是壹頓勸說,我只拒絕喝酒,下午還要上班等等。
可能是上山的人有點累了,加上喝酒,開會到下午3點,聽取文管所所長劉鵬軒的介紹。這時,他們對武當山金頂雷雨有了壹點了解。
2.武當山金頂雷暴和雷電災害
武當山雷雨頻繁。3月22日-9月25日雷雨活躍,6月5438+10月和2月65438+2月也有。全年雷暴日30天,6-8月是最頻繁的月份,占全年雷暴的80%。夏季雷暴日概率在12%-35%之間,7月最多,平均11天,8月次之。
武當山雷雨不僅是武當山的兩大景點,也是壹種雷電災害。當氣流從積雨雲發展到積雨雲時,細微的物理效應使雲中的電場極化,負電集中在雲的上部,正電集中在雲的中下部,所以雲和地面的電位差很大。雷雨前空氣濕度增加,雲是懸浮的細小水滴,導電性增強,容易被分解,產生雷電。金典位於天柱峰的頂端,類似於積雨雲的中下部,所以雲
積雨雲籠罩著天柱峰青銅鑄金殿,閃電頻閃,光芒萬丈,火球翻滾,雷聲震耳欲聾。勇者大飽眼福,形成球形閃電火球,隨氣流奔流,時而成串、單列或多列滾動漂移,遇到金殿兩側磚結構的招牌屋、印刷廠和金殿後面的父母殿。當球形火球被墻擋住後,先驅者穿過墻形成孔洞自行消失,孔洞保持高溫侵蝕。後繼者順利通過洞口,繼續前行,逐漸消失在空中。此景名為“雷火寺”,是武當山的又壹大勝景。上世紀50年代,壹個登山者還沒登上天柱峰,就遇上了雷雨,傾瀉而下。這時,我看到遠處天柱峰頂的“雷火寺”,非常壯觀,只持續了幾秒鐘。這是我壹生中壹次偉大的冒險。
1961年,國務院將武當山天柱峰金殿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廳多次邀請有關專家對金殿進行考察,發現高溫下被雷電燒毀的金殿上脊瓦面上有無數微小的斑點和凹坑。1962遭雷擊,西北臺階受損。第壹次請當地專家安裝避雷針。1976處,金典石臺東南角及周邊附屬建築物因避雷針電線腐蝕,多處受損。1978,10年6月,金典的防雷裝置由當地專家進行了檢修,還設置了兩組接地導線。1979年7月至8月,金殿及其附屬建築再次遭雷擊,在東南角留下痕跡。所以在當年的6月10邀請我參與調查。
第三,命懸紫禁城
會上,防雷專家李要求查明雷擊損壞的原因,即既然已經安裝了防雷設施,為什麽雷擊損壞仍然頻繁發生。人們在會上盯著我看是壹種期望嗎?是懷疑嗎?這兩天很少說話,開了壹下午會也沒出聲。這個時候,我不得不說幾句:明天(20日),我要去天柱峰實地考察。這時候文管所的人都驚訝了,天柱峰太陡了,爬不上去。我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經過調查才能發現問題。經過討論,只有紫禁城(又名赤城、皇城)的邊緣在城墻的山脊上爬行。此城因金殿而得名,建於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城市的高度從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南城門城墻底厚2.4m,頂厚1.26m,上覆中高坡脊頂,便於流水,城墻內脊周長344.43m,天柱峰周圍,每塊1000公斤重的石頭以巖石形式砌築,采用12.62%的分割工藝。 以至於城墻由內向外傾斜,由外向內傾斜,遠遠看去就像金殿周圍的光環,是明代工匠的驚人之作。 城墻連著巖壁,巖壁是墻外的懸崖。墻內空間很少,只能住壹兩個人。可見當年修建的艱難和危險。20日早晨,我在城墻脊上爬了壹周,壹不小心掉下懸崖,就有摔成碎片的危險,面對萬丈深淵,命懸紫禁城。為了得到第壹手資料,我和我的助手以及五六個省市的人壹起走了壹圈。看到壹個地質斷裂構造,就想辦法下到市裏仔細觀察。有時,因為墻很高,繩子被放下了。我的助手幾次叫他下去測量,但我還是堅持親自接觸露頭,進行仔細觀察和儀器測量,記錄了很多數據。雖然故宮周長只有340 m左右,但我還是爬著觀察了壹下,直到下午才結束壹周的考察。這時,我已經站不直了,累得渾身是汗。當我停下來的時候,山風呼呼,刺骨的寒冷突然侵入我的身體。在紫禁城的墻壁上,兩側各建有壹座木制和石頭狀的天門建築,象征著天闕。門窗都是用巨石雕刻而成,圖案極其精美。城裏有東、西、南、北門,但只有南門可以通過。這裏有三個並列的門。中間是大門,神聖之門,真武大帝等神靈通行。東側為“人門”,當年官民共用,西側為“鬼門”。傳說只有鬼魅才能通過,但從來不開放。這次在故宮的山脊上爬行真是大膽!
下午,我和我的助手去了天柱峰頂的金典,繼續調查。金典石臺及附屬建築多次遭雷擊的地方,與我們在故宮附近觀察到的斷裂結構完全壹致。這個時候,大部分的雷害問題在我心裏已經解決了。然後觀察已經安裝好的防雷設施,觀察避雷針的接地導線,有200多米長,金頂到鳳凰池山背後的導線接地點。壹直忙到太陽落山。晚上繼續整理數據,理順觀測結果。我的助手將幫我畫壹幅畫,並準備在明天的會議上發言。
四、三個核心問題
10 21上午,高主任再次主持會議。首先我來發言,說說調查結果。所有與會人員都坐在壹個岌岌可危的位置上,助理坐在我旁邊,高主任坐在另壹邊。這時壹片寂靜,參與者打開筆記本,手裏拿著筆,準備記錄。
稍微反思了壹下,我覺得大家迫切需要聽到的是調查的結論,所以我講了三個核心問題:
首先,自大德於元十壹年(1307)在天柱峰上建廟,明永樂十六年(1418)建規模更大的金殿以來,壹直遭受雷擊,今後也必然會繼續遭受雷擊。
第二,金殿絕不會被雷電摧毀,無需“過於擔心”,但被動傷害可能會被阻止。
第三,為什麽避雷針的接地點要由遠及近,而最佳點卻近在咫尺。
話音未落,會場上壹片議論:金色大廳的安全妳放心!天柱峰曾遭雷擊,未見史料記載;接地點在哪裏附近?.....,要我細說。
第五,雷電對“雷路”堵塞的反應
我接著說第壹點的依據:經考察,天柱峰是壹座孤峰,“壹柱擎天”,由約11.2億年前的元古代武當山群地層組成。當時是壹片汪洋大海,這裏的巖石中等變質,為中酸性火山碎屑沈積巖系,可以看到噴發、溢流、沈積的基本構造。峰頂巖石為絹雲母石英片巖,其電阻率為2× 6544。略偏北,受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兩組斷裂控制,而天柱峰發育與之平行的三組斷裂,呈斷裂狀,斷裂面很陡,壹般角度為70 ~ 87°。它像西瓜壹樣沿著天柱峰從上到下割了四刀,分別是南天門-東門(J1)、錢芳-金典(J2)和北。裂縫寬度在1m以下,中間充填巖石碎塊或混合腐殖土,含水。JBOY3樂隊分別與J4、J2、J1相交,形成* * *軛陣列,像插入巖層的多條導體。天柱峰腳下有壹條東西向的斷層。斷層面北傾,傾角42 ~ 55°,上盤升起,將天柱峰高高托起,直插雲霄。上述J1-J4斷裂都是斷層的低階破裂面,說明它們在成因上是有聯系的。斷層面下有鳳凰池、天池等小規模水體,據說常年積水。
有了天柱峰的基本地質構造,再來說說峰上的建築條件(圖三)。頂層建築群的底座全部是深綠色的基性火山巖;金殿的平臺是用三疊紀的竹葉石灰石鋪在上面的,金殿前面有壹個祭壇,也是竹葉石灰石。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武當山壹帶沒有竹葉石灰石的痕跡。這些石頭都是在明朝大規模建設的時候接受了全國各地的財物,所以竹葉石灰石系統是南方省份貢獻的。在橋臺和基巖之間,變質基性火山巖的巨巖被建成壹個巨大而厚實的基座。金頂建築群建成後,峰頂原來裸露的巖石和斷裂的結構面被完全覆蓋。
天柱峰,這裏高聳入雲的最高點,是這個地區接收雷雲排放到地球的天然場所。強大的電流通過幾條裂縫迅速傳導到地下,俗稱“雷電路徑”(即放電路徑)。自該建築群出現以來,原巖絹雲母片巖(最低電阻率10630ω·m)中的裂隙被石塊和泥土充填,其電阻率為10 ~ 102ω·m,其上覆蓋有基性火山巖(電阻率102 ~ 105ω·m)和竹節狀灰巖(電阻率6×102 ~ 1000ω·m) 人們發現,在金典之吻的上端有許多像銅幣壹樣大的黑色斑點,是被閃電灼傷的。 與此同時,平臺東南角和東北角的竹節狀石灰巖被震碎,房屋的山墻、屋頂、瓦頭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祭壇上的多處石蓮花哨鉤也被破壞。任何破壞都是糟糕的,基巖上的裂縫從下面穿過。應該說真相大白了。
這裏原來的“閃電隧道”被堵住了(竹葉狀石灰巖、基性火山巖、磚墻)。為了在瞬間排出強大的電流,當雷電隧道的裂縫被堵塞時,只有堵塞物才能被打破,順利暢通。金殿建成後遭雷擊的原因並不是什麽秘密。比如三疊紀竹葉石灰巖雕成的蓮花柱柵欄被破壞後,因為沒有原始的石灰巖來修復,只好換成武當山地區產量最高的基性火山巖,就是壹個有力的例子。
2009年春節,筆者帶著孩子再次登上金頂。早前遭雷擊損毀的金頂石臺和祭壇石蓮花崗樓,近年來都用同樣的三疊紀紅色竹葉石灰巖進行了更新或修復。未遭雷擊損壞但已風化剝蝕的石材構件,歷經歲月滄桑,依然完好無損。新舊組件,穿越時空,壹目了然,從中可以揣摩玄機。
為什麽建築經常被雷擊而沒有歷史?武當山是供奉道教真武大帝的,當時受到永樂大帝的尊崇。如果雷擊損壞被報告給皇帝,沒有官員會有勇氣。所以只有“地上打雷”和“雷火寺”這兩個詞暗示了人間的太平景象,掩蓋了這裏被雷電破壞的事實。元明時期,只能在叫董磊的疊子峰巖壁上建壹座廟,供奉雷神鄧天君,請他保佑武當山平安。
六、不能掉以輕心。
回答第二個問題:金色大廳是全金屬建築,材質為銅,大廳內真武大帝兩側的護衛和青銅外殼都是銅做的,是很好的導體。自永樂十六年(1418)建成以來,壹直遭受雷擊,至今近600年仍完好無損,堪稱國寶。金殿的安危不用擔心,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我們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也許他們會在Kanatonouchi建立壹個秘密的防雷設施。雖然會保存壹段時間,但由於多年來類似鐵、銅接地導體的嚴重腐蝕,最終會失去傳導功能。這只是推測。到了清朝康熙、民國初年,金典頂上建起了三座磚瓦父母堂、印刷所、簽押所(也叫更衣室),沒有防雷設施。因此,金典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它可能更容易遭受雷擊損害。事實上,這三座建築已經多次遭到雷擊損壞。
為什麽要防止金殿被動受損?雖然金色大廳不會被雷電直接摧毀,但是要註意金色大廳頂上的吻被雷電燒毀,留下了很多牌匾。無法核實這些損壞是在安裝避雷針之前還是之後發生的,因為不可能爬上這個神聖大廳的頂部進行觀察。無論如何,金廟已經被破壞了。如果防雷措施不到位,接吻有沒有可能被高溫灼傷或者在超大電流下部分融化?在球狀閃電的情況下,金殿的某壹部分可能會被融化和穿透。如果設防不當,地臺基礎和基性火山巖基底會被砸成碎片,可能導致金典坍塌受損。
七、為什麽避近避遠?
回答第三個問題。避雷針已安裝,但接地導線太長。根據電阻定律,等截面導體在壹定溫度下的電阻R可表示為
r=ρl/s
其中:L是導體的長度;s是導體的橫截面;ρ為電阻率。
可以看出,導線的電阻取決於其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特性。如果導線很長,電阻率越大,導線的電導率越小。原來200-300米長的導體電阻增大,不利於傳導,只好另辟蹊徑,期間磚木結構的山墻、瓦頭損壞。同時,原有“雷軌”上的擋物現象也不得不被打破。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根據情況直接將接地導線插入天柱峰的幾個裂縫中進行溝通,導線極短,只有10 m,從而達到導流泄流的目的。
在結束我的演講之前,我還談到了“雷與火的大廳”,當時壹團閃電和火焰在空中飄動,發出嘶嘶的聲音。被視為高速旋轉的旋渦狀高溫等離子體,隨氣流漂移,遇到障礙物就破碎,火球消失,形成所謂的側擊雷爆。
1998年9月,英國雜誌《新科學家》發表了西班牙物理學家拉納達的論文,指出球狀閃電是壹種火球,是在閃電過程中,水平磁場和垂直磁場的磁線圈交織而成。當這個線網呈球形時,發光的等離子體會被這個網“捕獲”,形成球形閃電。由於水平和垂直磁力線相互束縛,磁力線網絡和其中的等離子體不容易膨脹,武當山看到的火球不膨脹只消失,因為火球只持續10 ~ 15s。根據老介紹,火球看似沒有溫度,但測試證明沿磁力線的局部溫度超過1.6萬℃,所以當火球運行到磚墻上時,由於高溫熔化侵蝕而消失。科學解釋是,當火球的等離子體開始冷卻時,電子開始被原子束縛,等離子體內阻增大,電流減弱,周圍磁場瓦解,最終火球消失。
我剛找到原因。至於防雷設置,李工業建築設計院解決了。會議要求我寫壹份《湖北省武當山天柱峰雷電活動區地質調查簡報》,於6月6日165438打印復印,報送省文化廳、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省博物館、縣文化局、工業建築設計院、丹江口市水電公司、武當山文管所等。,防雷設置以設計院設計為依據,再經國家文物局198審批。
八、強雷暴試驗
直到1987年5月31日18: 30左右,武當山金頂烏雲密布,濃霧彌漫,狂風暴雨,下起了大冰雹。7點40分左右,雷聲大作,燈滅了,電線著火了。8點05分,雨轉晴。損失慘重。520多年樹齡的迎客松毀於壹旦,峰頂的九蹬鏈斷了五處。故宮12磚有4塊被擊中,多處房屋門窗被毀。還發生了火災,4人被閃電擊傷。當年6月6 ~ 10,由各地市公安局、文化局等1單位的116人組成的聯合調查組,撰寫了《雷擊原因調查報告:根據檢測結果,金鼎的金典、簽字樓、印刷廠基本沒有損壞,主要是1980安裝了防雷裝置。確定接地電阻為2.6ω,符合設計要求(20ω以內),接地網狀況良好。經檢查,雷擊部位沒有防雷設施。”這段話是對我們6月1979+10月65438的調查結論以及6月1980以此為依據的防雷措施最肯定的評價。發生大面積雷害的原因有三:金屬物體(槽鋼、圓鋼、鋼筋、鏈條)的照明、通訊線路亂拉亂接,不符合古建築電器安裝規範。以前很多地方的接地線都被切斷,裸露在地面上,還有壹部分掛在樹上、石頭上,誘發雷擊。
我在1979+065438+6月6日向有關方面提交地質調查報告並以此作為設計防雷措施的依據時,從1980開始的夏季是雷雨多發期,我每次都關註武當山是否有雷電。每年夏天,我都提心吊膽。如果出了什麽差錯,我將永遠是個罪人。三年後,當武當山金頂安然無恙時,我為自己為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而感到非常欣慰。我是1985年春天調到武漢的,但當我在1987年6月的《湖北日報》上看到武當山再次遭受大規模雷電災害時,我立即審時度勢,致信丹江口市CPPCC(我曾幾次在那裏擔任常委),談了兩點:第壹,我仍然堅持我在1979。對此事要慎重,不要輕舉妄動,也就是說要拆除所有的防雷設施。我說如果我願意承擔每年可能發生的雷害損失,我就看看它的“閃電廟”景觀和“雷害”的後果。
CPPCC很快給我回信,並於6月1987 11日發來聯合調查報告,題為《武當金頂山雷擊事件報告》,就是上述內容。
九、“畫蛇添足”?
1987左右的壹天,地質研究所的劉世民告訴我,長江日報(武漢市委機關報)有壹篇關於武當山安裝防雷設施的文章,被認為是多余的,因為金殿是用銅鑄造的,本身就是很好的防雷裝置和導體。
當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只能壹笑置之。這篇文章的作者知道,青銅鑄造的金殿確實是壹個很好的導體,但他知道壹件事:金殿上附屬的磚木結構房屋,金殿的橋臺,祭壇,石柵欄,經常被雷擊損壞,不管修復過多少次。當然,這位先生可能並沒有碰巧遇到雷擊損壞和破壞的場景。而且安裝了防雷裝置後,金頂的雷害減少了,以至於好幾年都沒發生。1987年6月,又發生了壹次大規模的雷電災害,可能被不明真相的人說是現有的防雷裝置造成的,我就算有十張嘴也解釋不清。好在壹些地方的專項調查報告已經做出了科學的結論。
那個朋友讓我寫文章反駁,我說沒有!
十、近距離接觸“國寶”
1979 10在武當山工作時,當時只有武當山文物管理處在管,但道教協會壹直沒有恢復道觀的經營權。
我們在武當山太和宮住宿的時候,早上爬上山頂看日出,晚上看星空。為了方便起見,文管所的劉所長還在峰會上給了我打開更差大門的鑰匙。壹頓午飯後,其他人都在午休,我和我的助手就方便地去了峰會,繼續我們的調查。
據說晴天可以看到襄樊市和附近的老河口市,但那幾天都是陰天。雖然峰會前後多次陽光明媚,但以上兩個地方我都沒能看到。但這壹夜,我看到東方兩座城市的火焰反射著空氣,呈現出紅色,西北角十堰城的位置上空也閃耀著同樣的光芒。
我們喜歡金廟的內部陳設。金殿的構件在北京鑄造,由運河經南京長江、漢江運到武當山。金殿寬4.4m,深3.15m,周圍有12根柱子。柱疊拱單斜重拱分別支撐上下檐。龍吻投於脊柱兩端,以對峙;豎脊圓潤,翼角拉長。上面飾有仙、龍、風、獅、海馬、天馬等靈異飛禽走獸,排列有序。四壁以柱間四抹灰隔扇填充,廳中有兩扇鑄門。它們的軸嵌在鉸鏈裏,可以開合,但只會發出輕微的摩擦聲。額頭線交叉錯金彩畫圖案,工藝極其精細;廳頂為平棋天花板(方形天花板嵌得很緊),鑄紋雕刻流雲,線條流暢。寺內藻井上,掛著壹顆青銅鍍金寶珠。據說此珠能平息山風,故名“避風”。金殿密不透風,所以殿內空氣無法形成對流。山風在殿外咆哮,殿內神燈的火焰紋絲不動。雪花飄進寺內,被擋在門外。金殿是國寶。據說中國著名建築師楊廷寶先生親臨現場,讓幾個人同時扶住天花板不動,可見馬賽克技術之精密,令人驚嘆。寺廟的地板是用紫紅色的竹葉石灰石鋪成的。廟裏的神像,坐在中間的,是真武大帝,赤著腳,頭發細密,目光明亮,英姿颯爽。右侍女端寶目不轉睛,溫雅文靜、拘謹、順從,裙擺飄逸;左捧書風雅莊肅;兩個拿著劍的武士,勇猛威嚴,兩邊劍眉鳳眼。青銅香案下有壹尊玄武像,是龜蛇合壹。烏龜龜頭凸起,蛇伸出去和烏龜進行太空交流。後墻上方有壹面鍍金銅匾,上面有清聖祖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金光妙相”四個字。殿檐上,龍桶邊上掛著壹塊寫有“金殿”二字的鎏金板。殿內各部分用銅鑄造,鎏金榫組裝,接縫精密,無鑄鑿痕跡。雖然歷經了500多年的冷熱、風吹雨打、雷電的侵蝕,但依然輝煌燦爛。這些都是我們仔細觀察和觸摸的絕佳機會。由於文管所同誌的熱情接待,我向他們請教,收獲了很多知識和見識。真的感覺像是“爬五天不如學十年”。
XI。欣賞金頂的奇觀
金頂奇觀,壹般有:
“天竺小青”:黎明時分,峰頂金燦燦的陽光。
《雷火寺》:前面說了,這裏有個傳說。金殿周圍,壹個個驚心動魄的閃電火球翻滾著。據說天帝怕拜香,玷汙了金頂。還有人說怕別有用心的人來偷金殿的寶物,還有人說雷公和雨師要來洗金殿,保持幹凈,讓殿中的寶物更堅固,警告別有用心的人。
《汗祖父》:Kanatonouchi對真武大帝的尊稱是祖父。每次下雨前,廟裏濕度大,神龕裏都聚集著晶瑩的水珠。
《海馬吐霧》:金殿翼脊上有海馬的鑄像。因為是空心的,所以受太陽照射。如果氣溫下降,下雨,熱空氣就會從海馬口排出,遇到冷空氣就會霧化。有時風吹過海馬的嘴,會發出聲音,叫做海馬的嘯聲。海馬是匹有力量的馬,所謂的“天馬行空”就是。
《月亮敲山門》:從金頂的壹扇門望向懸掛在天空中的月亮,夜晚靜悄悄的,仿佛月亮在敲門。清香的涼風沁人心脾,解除人的壹切煩惱。
《武當日出》:向東望去,陽光多道,在彩霞中緩緩躍出鉤,呈跳躍狀。此時迅速變化成半圓形,到達大圓盆時,冉冉從火紅色上升到金紅色,耀眼奪目,光芒四射,大地頓時充滿生機。
以上景點都是1979在武當山上看到的,除了雷火殿是50年代見證的。還有著名的“金殿倒影”和“淺海沖潮”(指雲海),不過後來登上武當山時有幸觀賞到了。
十二。附言
峰會調查助理王慶華是湖北人,很快就和調查組的人熟悉起來。在我做了調查後的第壹次演講後,王慶華聽到很多人說龔浩沈默寡言、深思熟慮,而且壹鳴驚人。同行的另壹位專家見風使舵,侃侃而談,眼界開闊。聽了這話,我對王慶華說:人的性格和專業不壹樣,只有實地調查研究後才能在地質學上有發言權。這是我們地質工作的壹個標準。
文中所列巖石電阻率由物探五隊何光嶽提供。
本文主要成果已收入新版《武當山誌》(1994,新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