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食物中藥和方便藥方”
由浮小麥30克、茯苓9克、麥冬9克組成。
具有養心安神的功能。
主治:心悸、自汗、盜汗。
制備方法是按上述藥物的比例,加入1O倍,研磨成粗粉。各取50g,放入暖水瓶中,倒入半瓶開水,旋緊瓶塞,20分鐘後隨意泡茶飲用。
宜忌虛寒證。
難怪人在冷的地方會出汗。
檢查身體的時候,不要靠風扇去醫院。
出汗本來就是人體新陳代謝的生理過程,可以調節體溫,排泄廢物。炎熱的夏天不出汗,恐怕人會受不了。然而,異常出汗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癥狀。出汗過多會引起水和電解質速率紊亂,表現為面色蒼白、疲勞和虛弱。如果尿液減少影響腎功能,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還會引起口幹、頭暈、乏力、感冒等不適。中醫辨證多汗癥
中醫認為,汗證是營衛不和、津液外漏導致的非生理性出汗。不時出汗,不熱不動的是自汗;晚上出汗,醒來就是盜汗;惡寒戰栗,汗退為戰汗;汗流浹背,感覺又冷又困才是絕對的出汗。諸如此類。如果妳長時間大量出汗,汗如油,陽氣虛弱,四肢冰涼,這是壹種嚴重的疾病,應高度關註。壹種治療多汗癥的中藥
中醫根據病因和病理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多汗癥,如調和營衛、益氣固表、滋陰降火、回陽斂陰等。中醫說“汗為心液”、“汗為精”,多汗癥要及時治療。常用的止汗中藥有麻黃、龍骨、牡蠣、浮小麥、糯米根須等。
具有止汗功能的食物有五味子、烏梅、黑豆、桃幹等。多汗癥患者常用治療處方
生黃芪20克,大棗1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治療氣虛多汗。
陰虛盜汗,取五味子10克,大棗10克,桃仁20克,水煎。
將五味子10克、五倍子10克研成粉末,冰片2克混合均勻。置於臍窩內,用紗布覆蓋,對盜汗有壹定療效。
人參、黨參、沙參、黃芪等。選用燉空腔骨或母雞鴿子,對氣虛多汗有效。
黑豆100g,先泡半天,文火煮,加適量烏梅、桃幹,白糖調味,再吃豆喝湯。日常生活中要註意多汗癥
出汗後,尤其是出汗後,易受外邪侵襲,感冒。要及時擦幹汗水,更換衣服和被子,避免著涼。
有些多汗癥是由於血液離子滲透壓低引起的,所以多汗癥的口味不能太清淡,飲食中要多補充蛋白質、肉、蛋、奶等。
花椒、大料、花椒、肉桂、生姜等香料能發汗,不宜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