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醫幹貨》針灸療法全集

《中醫幹貨》針灸療法全集

艾灸療法占《十壹德消方》針灸部分的9/10。他受肘皇後和女兒的影響很大,對陰證、陽證、寒證、熱證都用艾灸。艾灸治療常根據癥狀和部位采用艾條灸,如竹筋、麥粒、綠豆、鳥糞等,並指出“大小要依意而量”。

強灸的次數不多,大部分是7 21,只有強灸的在俞、穆、高。同壹穴位強灸的次數也因病情而異。比如各種氣灸都是元氣滿滿,而艾灸只有9強。又如惡心灸足三裏7~9莊;不過胃裏熱灸足三裏30強。除了艾炷灸,還有隔鹽灸、隔蒜灸、隔物灸。艾灸治療包括“柳枝湯洗後灸”和灸後“溫湯泡手帕擦”。

針刺臨危多用於實熱證。比如咽喉疾病,“治頰腫喉風,氣短者,實熱針足三裏,虛熱灸足三裏”。再如治療瘧疾、腰痛、腳氣等真邪,用針灸或刺絡瀉血。

他得分少而精。56種疾病中有194個穴位,其中有9個奇異穴位(尺、臣感、天證、手癰、癰、氣端、外陵、神光、天倉、儀)。每種病只用1 2分。

他根據臟腑取穴,分為經脈。比如所有的氣:上層空氣冷卻,肚臍裏的雷轉嘯,嘔吐不吃,艾灸過猛;心臟病充滿煩惱痛苦、焦慮燒心、嘔吐進食、太倉艾灸;臍下,攪疼,流入陰氣,壹直發作。這股冷空氣會艾灸關元和膏藥;氣短不語,灸大椎、舒菲、肚臍;氣虛,艾灸神道。

此外,在“針刺傷”壹節中,內藤黃芪丸用於治療經脈流膿的針刺傷。由黃芪、當歸、肉桂、木香、乳香和沈香制成,研成糊狀丸劑口服。

臨床經驗

魏氏有56種疾病的針灸療法,選擇如下:

頭部和面部疾病

頭疼:艾灸。

鼻病:將灸持,直抵天際,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嘴巴和眼睛?斜:耳垂下灸,左灸右,右灸左。

中風失音:艾灸天倉(頸筋前頦下,扶穴後移手)、百會穴。

眼痛:灸星風池。

眼神不清:針含淚水。

喉部疾病:針刺風府、少商、合谷、上星;如腮腫喉風,實熱者針刺足三裏,虛熱者艾灸足三裏:若經常發生足、足咽喉,艾灸顴骨附近耳垂珠下半寸處,或艾灸足三裏。

瘰癧:艾灸肘骨尖,艾灸左右,艾灸左右,或艾灸蒜片。

頸痛:艾灸大腔、肩骨骺;或者艾灸耳後。

(2)胸腹部疾病

跑豚:艾灸氣海、關元、祁門;或艾灸章門;或者中極艾灸。

意外:艾灸太溪、氣海;或者艾灸舒天;或者艾灸。

心痛:上腹部艾灸;或者中間艾灸;或者艾灸陰都。

嘔吐:艾灸尺(肘上動脈)、乳根;或艾灸申光(肋旁兩寸),或艾灸石關。

霍亂:鹽灸神闕、氣海。

咳嗽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惡心:艾灸乳根、水、內踝下三指微前傾、中脘、足三裏。

咳嗽:艾灸舒菲或乳根;或者艾灸天圖,高煜。

哮喘:舒菲灸與突發。

腹瀉:艾灸脾俞;或者艾灸,銀膠,神闕,關元;或艾灸蜀中。

消腫:灸脾俞;或灸肝俞;或者艾灸濕氣;或者艾灸和氣海;或艾灸大腸俞;或者艾灸已滿;或艾灸三交俞。

吐血:艾灸;或艾灸舒菲;或艾灸大嶺;或者艾灸星星和腳的大指節。

腸風下血:艾灸20椎;或者艾灸命門、腎俞穴。

乳癰:用四個艾灸鍋環繞患處,同時點火燒,每灸7個1強;或者通過大蒜灸其中心。

肺癰:艾灸舒菲。

(3)背部和四肢疾病

腰痛:針刺委員會出血;或者艾灸命門、腎俞穴。

手臂疼痛:針肩骨骺。

腳氣:艾灸風城;或艾灸三裏;或者艾灸切斷骨頭、小腿鼻子、肩膀;或者艾灸曲池和湍氣(足趾端)。

(4)其他疾病

屍厥:艾灸百會、氣海、石門。

疝氣:艾灸足大拇指中下段橫紋處;或者測角是壹邊等邊三角形,上角在肚臍,兩邊有點,左邊艾灸,右邊艾灸;或艾灸石豐、氣海、哀痛(肚臍旁壹寸半)。

脫肛:艾灸肚臍;或灸橫骨而長勁。

支竹:艾灸命門;或艾灸脊;或者艾灸變強。

寒性腎虛:艾灸腎俞穴;夢遺灸三陰交;虛灸膏方,補氣。

心臟病(精神病):艾灸會壹百次;或天灸(捏住頸筋前曲頰下的突起,然後動手);或者艾灸舒天;或者艾灸手反向註射(左右手腕後方六寸);或者中間艾灸;或者艾灸;或者艾灸(背部內側夾住,反手夠不著,在骨芒點上扭壹扭);或者艾灸星空;或者艾灸加麥片;或艾灸左右肋部,使肋頭兩處彎曲;或灸人,少事,隱白;或者在腳的大拇指指甲下。

結痂:灸腰、眼;或者艾灸四花;或者艾灸。

尹拓:艾灸關元、大屯。

腫脹:灸足第二指壹寸半或雙手大指頭;或者艾灸太沖穴、腎俞穴。

兒童龜背:艾灸舒菲和舒歌。

逆勞:灸至陰。

產後尿路梗阻:神闕穴鹽蔥分離,艾條灸。

崩漏:艾灸小腹橫紋為臍帶直下、三陰交穴時;或者艾灸儀(腳踝內側五寸)。

癤子:五指灸掌背,男左女右。

針灸單點治病36絕

1,穴名:夏毒(奇穴八邪穴之壹)

取穴方法:手背第四、五指前五點。

主要治療:發熱。

手動法:連續捏按1-2分鐘。

2、穴位名稱:少海(手少陰心經,合穴)

取穴方法: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中點處屈肘。

主要治療:心動過速。

手動方式:按1-2分鐘。(60-70/分鐘)

3.穴位名稱:通裏(手少陰心經及絡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壹寸。

主要治療:心動過緩。

手法:按摩1-3分鐘,300-500次。

4.穴位名稱:大嶺(手厥陰心包經,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節掌面第壹橫紋中間,兩筋之間,

主要治療:失眠。

手動法:按1-2分鐘,斜按頂部。

5.穴位名稱: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取穴方法:掌骨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

主要治療:多汗癥。

手動方法:直接按壓斜屋頂,向內轉動1-2分鐘。

6.穴位名稱:湧泉(足少陰腎經,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壹交界處,屈腳卷趾時凹進去。

主治:足心熱。

手法:按摩36次。

7.穴位名稱:芒萁(沖脈與祖少音的交匯點)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穴。

主要治療:頭痛。

手法:拇指和中指按下後,傾向向上推,左為右,右為左。

8.穴位名稱:列確(手太陰肺經、絡脈、八脈交會穴、任脈)

取穴方法:雙手下頜交叉,食指尖所指的筋骨凹陷處。

主要治療:頭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

9.穴位名稱:懸鐘(足少陽膽經,八會穴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側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後緣。

主要治療:偏頭痛。

手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0,穴位名稱:定喘穴(華佗夾脊穴)

取穴方法:大椎旁開五穴。

主要治療:哮喘。

手動法:斜肩頂1-2分鐘。

11,穴位名稱:止瀉(任脈上,關元與石門之間)

取穴方法:取臍下二寸半。

主要治療:腹瀉。

手法:直按略斜上方。

12,穴位名稱:降壓(足厥陰肝經上)

取穴方法:大敦與太沖之間,

主要治療:高血壓。

手動法:按1-2分鐘為震顫點。

13,穴位名稱: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下腹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下三寸,四橫指。

主治:腹部疾病、高血脂、胃痛。

手動法:斜向下按1-2分鐘。如果胃痛,用兩個拇指按揉患者腿上的足三裏穴(位於膝蓋和脛骨壹側手指下方三寸處)。3-5分鐘後,胃痛可明顯緩解。

14,點名:大骨洞(奇異點)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指骨在橫紋橈側中點紅白交界處與遠節指骨相連。

主要治療:白內障。

手法:重拳,重手法效果好。

15,穴位名稱: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發際線正中上方0.5寸。

主要治療:大腦疲勞,(提神)

手法:點中,按刺激。

16,穴位名稱:血海(足太陰脾經)

取穴方法:髕骨內上緣兩寸。

主要治療:眼瞼水腫。

手法:拇指強按。

17,穴位名稱:肩痛穴(足陽明胃經上段)

取穴方法:足三裏下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治療:肩周炎。

手法:強按1-2分鐘,左右治療,左右治療。

18,穴名:扭傷穴(經絡外怪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連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治:急性腰扭傷。

手法:用力同時按壓雙臂扭傷點。

19,穴位名稱:坐骨穴(新穴位)

取穴方法:大轉子與尾骨尖連線中點下壹寸。

主要治療:坐骨神經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推。

20.穴位名稱:足跟穴(手穴)

取穴方法:在大陵穴和勞宮穴之間的線上找痛點。

主要治療:足跟痛。

手動法:按揉1-2分鐘。

21,點名:澄江(仁麥)

取穴方法:唇溝中央凹陷。

主要治療:小兒厭食癥。

手法:中等強度按摩3-5分鐘。

22.穴位名稱:遺尿穴(手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橫條中點。

主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動法:輕輕按揉1-3分鐘。

23.穴位名稱:天竺(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1.5寸在頸筋外緣後發際線五點凹陷處啞門旁開。

主要治療:咽喉腫痛。

手法:輕輕按摩2-4分鐘。

24.穴位名稱:太沖(足厥陰肝經,穴位,原穴)

取穴方法:腳背第壹趾與第二趾縫上方壹寸五分。

主要治療:鼻出血。

手動法:垂直用力按壓。

25、穴位名稱:上(經異國穴位)

取穴方法:在眼角下五分之壹處。

主要治療:鼻竇炎。

手動法:按揉1-2分鐘。

26.穴位名稱:少澤(手太陽小腸經,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

主要治療:急性結膜炎。

手法:拇指捏法。

27.穴位名稱:大俞(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第壹胸椎棘突旁開壹寸五穴。

主要治療:麥粒腫。

手法:直接按壓斜頸椎,用力按壓。

28.穴位名稱:關心穴

取穴方法:左腳背解溪穴(足太陽膀胱經)至第2、3指骨關節中點。

主要治療:冠心病,止痛。

手法:用指尖或用圓珠筆芯按壓5分鐘。

29.點名稱:袁俊點

取穴方法:位於左手掌心指關節下。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手法:壹指禪按摩。

30.穴位名稱:關元(任脈,取穴小腸)

取穴方法:臍下四橫指,中線。

主要治療:失眠。

手法:半躺後揉100-200次,泡45次,按湧泉穴200次。

31,穴位名稱:四白(足陽明胃經)

取穴方法:直視眼睛,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時。

主要治療:便秘。

手法:按壓腹部,從右向左推200次;排便時按壓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末端凹陷處)。

32.穴位名稱:安明(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壹峰(手少陽三焦經)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之間邊線的中點。

主要治療:失眠和偏頭痛。

手動方式:適度點擊。

33.點名:鄭虔點(奇異點)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鐘至1寸。

主治:面癱,口腔潰瘍。

手法:中度斜刺向前(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34.穴位名稱:失眠穴位(經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

主要治療:失眠和足跟痛。

手動方式:用力點擊。

35.穴位名稱:堯堯穴(足太陽膀胱經上)

取穴方法:小腿上,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與昆侖穴(足太陽膀胱經)的三分之壹與中三分之壹交點附近有壹壓痛點。

治療:腰扭傷也叫腰閃。

手動方式:點擊。患者俯臥後,醫生找出兩側的“閃腰穴”,突然用大拇指按壓患者兩側的穴位,按壓三到五次,再搓平壹到三分鐘,視患者的耐受力和輕微出汗情況而定。然後輕輕輕輕按摩腰部幾分鐘,結束治療。壹次手法後,患者明顯好轉,每日壹次或隔日壹次,治療壹到四次,腰痛癥狀消失。

36.穴位名稱:落枕穴(經奇穴)

取穴方法: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間,掌骨關節後方約0.5寸處。

治:落枕。

手法:落枕點在手背上。手背食指和中指的骨頭之間,用手指向手腕方向摸。從骨與骨變窄的手指末端開始,大約壹指寬的距離,當妳按壓時,有壹種強烈的壓痛,這就是落枕點。用食指,或者圓珠筆(不是筆尖)按這個點,稍微用力刺激壹下,落枕的脖子就會變得輕松很多。

  • 上一篇:如何快速擺脫眼袋偏方及治療眼袋的生活小貼士?
  • 下一篇:古代武器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