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是整個生育期防治的基礎,有利於降低小麥整個生育期的病蟲害基數。這壹時期主要防治重點是地下害蟲(金針蟲、蠐螬、螻蛄)、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等種傳和土傳病蟲害。防治措施:小麥播種期病蟲害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同步實施以農業防治、土壤治理和化學藥劑綜合拌種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
(1)農業控制
1,種植抗蟲品種。
2.除草、深耕、平整土地等措施可以優化農田環境,惡化病蟲害生存條件。
3.增加施用腐熟有機肥,實行輪作。
4.選擇種子並晾幹。播種前曬幹種子可以殺死壹些病蟲害,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
(2)化學控制
1.土壤化學處理:每畝用5%辛硫磷顆粒劑,或每畝用100 ~ 150 ml的50%辛硫磷乳油和40%甲基水胺硫磷乳油,混配20 ~ 25 ㎏細土。
2.種子化學處理(包括包衣和拌種)
(1)根據病蟲害種類,選擇合適的種衣劑,如使用乙班或年班喬榛(26%苯並咪唑煙酸SC)和年班吡氟酯(200g/L擬除蟲菊酯氟蟲腈SC),既能防治地下害蟲,又能防治小麥紋枯病和根腐病。
⑵化學藥劑拌種:為防止全蝕病、紋枯病等種傳、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每年用益腎或喬榛(26%苯並咪唑煙酸SC)和戊唑醇(200克/升擬除蟲菊酯氟蟲腈SC)拌種。
2.小麥苗期-冬分蘗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蟲害有銹病、紋枯病、全蝕病、蚜蟲、灰飛虱、葉蟬等病媒昆蟲。
(1)小麥病害
1,小麥銹病15~小麥出苗後20天,當病葉率達到10%,且秋季氣溫高、雨水多時,立即噴施美玉或倍力健進行防治,即每畝噴施美玉18 ml或倍力健8 g,水15 kg。人們發現
2.小麥紋枯病在小麥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苗期癥狀主要表現在地下部分。出苗後,小麥的地下莖受損,使其變成褐斑或橢圓形眼斑,向上發展。每畝用美玉10 ml或倍力健8 g兌水15 kg噴施或用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 g或20%井岡黴素40 g兌水50 kg沿壟噴施均有較好的效果。
3.小麥全蝕病小麥全蝕病的病原可在苗期侵染小麥,侵染病害高峰在出苗後20~30天。對以往發生全蝕病的地塊,每畝噴施40%氟矽唑乳油25g加水40-50kg或美玉10ml或倍力健8g加水15kg,混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