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六論”要求:即講課程標準、講教材、講學生、講教法、講訓練、講程序。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基礎,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終點。教學方法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選擇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訓練,包括課內和課外,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途徑;程序是優化教學過程和課堂結構的教學方案。
“六論”構成了講座的全部內容和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六大理論”的具體要求
1,說到課程標準
主要說兩點:
(1)選題在本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這要以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原則和要求為依據,以整體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和寫作意圖為前提,通過分析新選題目(章、節、課)的內容特點,確定其在整體或單元教學中的地位。通過分析新舊知識的關系,確定新舊知識在整體或單元教學中的作用。
(2)根據“地位”和“功能”,本題的學習目標通常從三個方面制定:
壹、思想教育目標①思想政治教育——如“五愛”教育、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等。②學習素質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毅力、態度、方法、習慣等。③思維素質教育——每壹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特點,需要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素質。數學——等價變換,數形結合,分類討論;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英語-交際能力。
b、知識轉移的目標
主要指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c、形成目標的能力
記什麽,理解什麽,掌握什麽,運用什麽,評價什麽,綜合什麽,應該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
2.說到教材
主要講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和處理,包括理論理解和知識點分析。關鍵點。困難的確定和解決。
對教材的分析是常規備課的重點,也是講課的重要內容,但講課要側重於理論基礎和所采用的處理方法,而不要對壹些具體的知識給予更多的解釋和說明。比如語文解釋詞義,歸納段落意思,數學和物理的概念,定理的解釋。
3.說學生
主要分析學習情況,如學生原有基礎,學習本課題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問題,上中下生的差異,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學生的情況是教學的重要依據。難度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課堂訓練的設計,都要以學習情況為依據。但這是常規備課中最薄弱的環節。大部分老師習慣精英教學,喜歡從高點設計,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講課,帶學生,就是要加強教與學的針對性,讓教師的每壹份努力都作用於全體學生,收到實實在在的課堂效果。
4.口語教學法
主要說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問題不再在於哪種方法最好,哪種手段最簡單,而在於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教師專業、教學設備情況來說明選擇某種方法和手段的依據。有些教學方法理論上不可能科學合理,但選擇使用要看學生實際,所以教學方法的選擇最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學習情況的分析。
5.說到訓練
主要說明培訓的目的,培訓的方法和培訓題目的設計。實訓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中的訓練應根據學習目標來設計,並為學習目標服務。
訓練壹般分為三種:①形成型,②鞏固型,③分層次能力訓練。
①主要檢查學生對概念、定義和基礎知識的理解;②幫助學生掌握知識;③根據學生掌握情況,使上中下三班學生通過這個練習有所收獲,培養能力。
6、表示程序
講解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我們常說的id優化課堂結構,指的是教學方案的設計。
講課的內容是“六論”,方法有兩種。首先,根據“六論”將材料分為六塊。壹個壹個,材料易於組織,條理清晰,但藝術性不強,給人碎片化的印象。二是綜合組織。按照教學程序,“六論”的內容分布在各個教學環節,很有藝術性,流暢無縫隙,但是材料的組織比較費力,會不清晰。總之,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第二,階級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將“教中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中學”的學習模式。
新課程理念突出教學的生成性,倡導人本觀、課程觀和教學觀。生成性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創造性,教師要轉變角色和教學行為。
新的教學理念註重學生動手動腦,追求生動活潑的課堂。但興奮過後,部分學生頭腦壹片空白,活潑的中學生被沖昏了頭腦,無法靜下心來,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缺乏深入思考,對知識沒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這種現象並不少見,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是這樣的:
壹、把握好興奮的“度”,該“熱鬧”就“熱鬧”。壹節課從頭到尾都很活潑,反之亦然,這是不正常的。壹個老師應該是壹個班級的“控制者”,每個人都必須深入思考如何做壹個“控制者”。
第二,老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不要讓學生很快說出答案,要杜絕學生說話隨便的習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取決於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每個學生的理解都不壹樣,壹定要因材施教。作為課堂的“控制者”,老師提出的問題要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讓學生按部就班地走。此外,我們應該註意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思考和做練習的習慣。
新的教學理念追求生成性和可理解性,但違背了生成規律,缺乏有效引導,也會導致學生迷失方向,也是課堂上的壹種病態。
要讓壹堂課高效完美,教師應該是這樣的:
1,心態端正,自然和諧壹代,不違法,不拔苗助長。
2.認真研讀教材,以生成的動態為導向,提高預設的可變性,不要機械地照搬,想象幾套教案,根據課堂的變化隨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
3、設計問題有針對性,問有價值的問題,問學生感興趣或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
4、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隨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不照本宣科、自我陶醉,每節課都要樹立:
“服務”意識——為學生學習服務。
“需要”意識——為學生的需要服務。
“生成”意識——根據課堂上發生的事情或某種需要隨機調整。
“效果”意識——努力讓學生從壹堂課中學到東西。
簡而言之,每個老師都應該做到:教學與藝術的聯姻,效率與樂趣。
第三,上課
聽課是教研的有效手段。在提倡大力發展校本教研的今天,大力開展講座,研究和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教學被視為壹個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學過程往往成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活動,“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記”的過程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從而把教師的活動作為教學評價的重點。而且由於參與者既不參與課堂教學,也不直接參與教學內容的學習,通常被認為是與教學沒有直接關系的人。所以上課前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對課程標準、教材、教學目標分析、學生智力的了解);在聽課過程中,學生的課堂活動被忽視,學生的課堂反饋信息不被重視。這種聽課評課顯然與課改精神相悖,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教研作用。因此,有必要根據現代教學理念對課堂考勤和評價進行創新。
l、教師應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1)課前要有壹定的準備。
(2)上課認真觀察記錄。
(3)課後思考和組織。
2.既要關註老師的教,也要關註學生的學;
對於教師的教學來說,重點應該是:
(1)課堂教學中確定什麽樣的教學目標(學生想學什麽知識?妳學到了什麽程度?感覺如何?)。何時以及如何提出目標;
(2)如何導入新課程,包括導入時引導學生參加什麽活動;
(3)創設什麽樣的教學情境,結合什麽樣的生活實際?
(4)采用什麽教學方法和手段?
(5)設計了哪些教學步驟?如:設計什麽樣的問題供學生探究,如何探究;安排什麽樣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讓所學知識得到延伸、遷移和鞏固;設計什麽樣的問題或情景來引導學生將新的課程內容與現有知識相結合等。
(6)哪些知識應該系統化?鞏固什麽知識?補充什麽知識?
(7)學生應該發展哪些技能?到什麽程度?
(8)滲透了哪些教學思想?
(9)課堂教學氛圍如何?
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註意:
(1)學生是否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常做出什麽樣的情緒反應;
(3)學生是否願意參與思考、討論、爭論和動手操作;
(4)學生是否經常主動提問;等壹下。
3.參與者應該被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
參與者要做好傾聽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準備,與授課教師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主要指參與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組織、輔導、答疑和交流)。這個空間叫騰訊認證(QQ757722345,蔡編輯)。這個空間每天大約有5次資源更新。您只需點擊空間頂部的“關註”即可收到每天更新的信息。這個空間95%的資源都是免費貢獻的。在訪問這個空間時,請尊重給予的最低原則。如果您違反了規則,我們將直接將您列入黑名單,您將永遠無法訪問此空間。並盡可能以學生的身份(模擬學生的思維知識水平和認知風格)參與學習活動,以獲取第壹手材料,從而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壹堂課奠定基礎。
4.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評價的重點。
既然教學的本質是學習活動,那麽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結果必然成為評價課堂教學好壞、優劣、成功的關鍵因素。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如果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學業水平得到充分(或更大程度)的發展和提高,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或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習欲望得到持續,那麽這就可以認為是壹堂好課。
四、教師如何評課(不要遮遮掩掩,要有重點)
1,從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實現是衡量課程質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
(1)從教學目標的制定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恰當。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中的要求是指從知識、能力、思想感情、學習策略和文化策略五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具體是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見課程標準);適宜性是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教學大綱為指導,體現當年、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實際年齡和認識規律,難度適中。
(2)從實現目標的角度看,要看教學目標是否清晰地體現在每壹個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是否緊緊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接觸到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有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加強。
2、從教材的加工分析:
對壹堂教師課的評價,不僅取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還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評價壹個老師的課,不僅要看老師知識傳授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還要註意分析老師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3、從教學過程分析(教學過程評價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1)關於教學思路的設計;
教學理念是教師課堂的主線和主線。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的實際情況設計的。體現了壹系列教學措施如何安排組合,如何銜接過渡,如何安排細節,如何安排講課和練習等。
教師課堂教學理念的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價者在評價教學思想時,首先要看到教學思想的設計符號不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否獨到不凡,給學生新鮮感;第三,看教學思路的水平,脈絡是否清晰;第四,看老師的教學思路在課堂上的實際操作效果。
(2)看課堂結構。
教學理念和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想側重於教材的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縱向教學語境,而課堂結構側重於教學技巧,反映教學的橫向層次和環節。它指的是壹堂課教學過程各部分的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
計算講師的教學時間設計,可以更好的了解講師的教學重點和結構。安排教學時間的設計包括:①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有無前松後緊或前松後緊,講練結合是否合理。②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或打人之間的時間分配,看是否符合教學目的和要求,是否教師占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過少。③計算學生人數
個人活動時間和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班級活動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集體活動是否過多,學生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時間是否過少。④計算優差生的活動時間。看優秀學生的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尖子生占用時間太多,差生占用時間太少的現象。⑤計算非教學時間,看老師是否脫離教學內容,上課做其他事情。浪費寶貴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4.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學方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而采取的活動的總稱。包括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是“教”和“學”的統壹。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評價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看是不是量身定做的,靈活使用比較好。教學中有方法,但沒有固定的方法,關鍵是要找對方法。教學是壹個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固定的萬能方法。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的,它總是隨著課程、學生和教師自身的特點而變化。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2)看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教學方法應避免單調和僵化。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因此,對課堂的評價取決於教師能否根據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也取決於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上做出努力,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看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評價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只評價常規,還要看改革創新。特別是點評壹些素質好的骨幹老師的課。不僅要看套路,還要看
看改革創新。它取決於課堂思維訓練的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主題活動的展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
(4)看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現代教學呼喚現代教育手段。教師還應適時適度地使用投影儀、錄音機、電腦、電視、電影、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5、從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壹個重要方面,所以對課的評價取決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1)黑板閱讀:設計科學合理;簡潔明了;組織性強;藝術性(工整漂亮的字跡,嫻熟的板畫等。)
(2)看教學態度:教師上課的教學態度要明朗、開朗、莊重、有感染力。端莊的外表,從容的舉止,熱情的態度,對學生的愛,師生間的情感融合。
(3)看語言:教學也是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系到壹堂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準確清晰,精確簡潔,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教學語言的語調要恰當,語速適中,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4)看操作:看教師使用教具和操作投影儀、錄音機、微型計算機的熟練程度。
6、從教學效果分析:
“分析壹堂課,不僅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還要分析教學結果。”看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課堂效果的評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壹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
二是學生受益匪淺,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目標都達到了。
三、有效利用45分鐘,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上課解決問題,學生負擔合理。
對課堂效果的評估有時可以通過測試來進行。也就是說,當壹節課結束後,評課老師會現場測試學生的知識,然後通過統計分析來評估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