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誇張的風是陽邪,輕佻,具有向上向外,升風釋風的特點,容易攻擊人體的陽氣位置。風致瀉是指風邪容易使人體放松張開,使氣液外泄,產生汗出,風不好。陽位是指人體的上部,陽經和肌面。風邪入侵,常見頭暈、頭痛、惡風惡寒、發熱等癥狀。頭暈頭痛為風邪所致;惡寒發熱是風邪侵入肌表。故《太》《尹揚明論》曰:“賊若犯風邪,陽必先患之”,“風若傷,陽必先患之”。《蘇文峰論》說:“氣藏於肌膚之間,所以不能內通,也不能外泄...開了就冷,關了又熱又悶。”《傷寒論·太陽病辨證論治》中說:“太陽病、發熱、出汗、惡風、脈慢稱為中風”,“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惡風用桂枝湯治。”
(2)善舉數變《蘇文峰論》說:“風,善舉數變。”“善行”是指風是氣的劇烈運動,所以其致病癥狀往往具有遊走病位、行走無定所的特點。在痹證中,“其風氣之勝者為痹”(《蘇文痹論》),意為肌肉疼痛或關節疼痛無固定場所遊走。變化的次數是可變的。風邪是壹種病,變化很快。如《金匱要略·中風證·病脈證》中說“因邪氣過而身癢嗜疹”,《諸病分期論·風病論》中所論風癢、風樣癥狀指蕁麻疹。它的癥狀是無常的、癢的,小如麻丘疹,大如豆瓣菜,甚至匯成壹片片,此起彼伏。
(3)風是百病之長。《蘇文峰論》說:“風是百病之長,其變是因其病。然而無常導致了壹種氛圍。”說明風邪是六淫中最常見的邪,寒、暑、濕、燥、熱等諸邪常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正如《臨床指南醫案》卷五所言:“六氣中,唯有風能有五氣,如寒天之寒、夏之風、濕中之風濕、風中之燥、風中之火。丐幫因風能傷人,故說百病皆長。其他五氣不可兼得。”《傷寒雜病論·四》雲:“風亦六氣之帥,百病之首。”所以,風邪往往是外邪的先導。古人甚至把風邪作為外感疾病致病因素的總稱。所以《蘇文古空論》說:“風是百病之始。”
(4)風倡議《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而動。”運動是指風具有搖動物體和人體的特性。感受風邪,人體可能會出現頭暈、視物向上、口吐、落枕、四肢抽搐、角弓倒置等癥狀。蘇文的陰陽學說應該像大圖說的那樣:“風勝則動”,蘇文的真理性說的是:“壹切風暈”、“壹切暴烈僵直皆屬風”,都是指風邪的這壹特性。
上面討論的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指的是外感風邪,與古代的風證不完全相同。這是因為中風、偏癱等。在古代也被視為外風,但自金元以來,已經明確中風的病因不屬於外風。如張介賓在《景嶽全書·卷十·古今中風辨》中指出:“風邪之人,皆表癥,《內經》之風皆指外邪,故無癡情、目僵、口眼歪斜、語澀、發聲困難、搖頭吐痰、痰多之說。可見,這些證候並非由外感風邪所致,而總是由內傷氣血所致。”
在臨床辨證論治中,凡是具有風邪性質和致病特點的,都要用祛風方治療。風邪在外表上不同於寒熱。風寒表證宜辛溫解表;風熱表證宜辛涼解表。風邪滯留於經絡、肌肉、關節,常伴寒濕或濕熱,致風濕痹痛或風濕痹痛。根據兼邪的不同,宜用祛寒濕藥或祛濕清熱藥。如手足痙攣、角弓內翻等。都是風邪引起的,應該用祛風解痙的藥物治療。
2.熱邪
熱是夏天的主要氣體。《蘇文·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勝則熱”,所以熱是陽的表現。由邪熱引起的疾病稱為熱病。《蘇文熱論》說:“第壹個夏天至日是病溫,第二個夏天至日是病熱”。因此,夏季的熱病常被稱為夏季至日之前的熱病,夏季至日之後和立秋之前的熱病是由夏邪引起的熱病。需要指出的是,外感熱病可以發生在其他季節,而不僅僅是夏季。比如春天有春天的溫度,夏天有夏天的溫度,秋天有溫度和幹燥,冬天有冬天的溫度。溫病不僅僅是氣候溫暖造成的,還往往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
溫、熱、火都屬於陽邪,所以溫與火往往是混在壹起的,但又有區別。溫度是熱的漸變,火是極熱,是病邪程度的差異。從形象上講,熱是看不見的,火是看得見的。根據臨床癥狀來看,外感溫熱多表現為陽熱過盛的全身癥狀,如發熱(常引起高熱)、口渴、多汗、脈沈等。火表現為某壹臟腑活動過度,如心火、肝火、胃火等。,具有燒灼、活血、易引起腫脹、潰瘍的特點。以前中醫書裏的火六淫,其實就是熱邪,也就是外感溫病。火往往是內生的,是陽在體內的表現。火可以由風、寒、熱、濕、燥轉化而來,稱為“五氣化火”;也可以根據情緒因素,喜、怒、思、憂、懼在壹定條件下說“五會化為火”此外,也可由痰、瘀等疾病引起。溫熱純屬致病;火可分為善與惡,虛與實。《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說:“大火吞氣”“少火上火”。實火是陽熱過盛的表現,是真邪實火。少火是指人體內的陽,如心陽、腎陽。心陽又叫“君火”,腎陽又叫“命門之火”。還有“相火”,是相對於辟火而言的。兩種火合在壹起,溫養臟腑,促進臟腑功能活動。壹般認為,火的起源是自稱,發於肝、膽、膀胱、三焦等臟腑。如果心火旺盛,火狂動,則為大火;陰精虧損導致的陽熱過盛屬於虛火。熱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熱容易引起火上來。蘇文陰楊穎項大論說:“陽勝則熱”,所以熱是陽邪。火是極熱的,熱了容易把火燒著。臨床表現為發熱、惡熱、心煩、口渴、出汗等陽熱過盛的癥狀。如果熱化為火,火上炎,還可出現目赤、舌紅、口舌生瘡,或牙齦腫痛。所以《蘇文至真大論》說:“凡逆皆火。”如果火擾亂了頭腦,妳也可以看到心煩意亂,失眠,狂躁,或譫妄。《蘇文誌真大論》說:“壹切狂躁都是火。”
(2)熱易傷津液,耗氣,陽熱過盛,迫使津液外泄,多汗為常見,也可見口幹、小便短赤等癥狀。所以《蘇文居痛論》說:“鈸皆清,榮胃通,汗多,故氣泄。”氣附於津液,多汗則氣隨汗泄。《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說:“強火吃氣,氣吃少火,強火散氣,少火生氣。”說明正常的生理火(少火)是可以上火的,過旺的火則消耗人體的元氣。故感熱(火)之邪,除發熱、出汗外,常見精神疲乏、氣虛等氣虛癥狀。
(3)實熱能生風,血熱能生風,也稱“極熱能生風”。是熱邪耗陰耗血,肝的筋脈失養的病理表現。臨床表現為高熱、肢體抽搐、頸部僵直、角弓倒置、雙眼視等。《蘇文至真大論》說:“凡熱皆火”。“壹切暴烈的剛性都屬於風”。熱量進入了營地的血液。“營火壹熱,血就搶,心神不安,夜不能寐,或斑就昏。”“它的熱氣蔓延到營中,它的舌頭會變成深紅色。緋紅,緋紅。”(外感溫經章)活血是指熱邪侵入血液,迫使血液奔流,可見各種出血癥狀,如吐血、鼻衄、便血、血尿、皮膚斑痕等。
(4)熱邪帶毒,易致腫瘍,侵血,局部聚集,可致腫瘍。《靈樞癰》說:“熱若過度,肉必腐,肉腐則膿,故名癰。”《金鑒醫家·癰總論》說:“癰原是火毒所致。”臨床上局部瘡口紅、腫、熱、痛,然後長時間化膿,常伴有發熱、心煩、口渴等癥狀。
在臨床辨證論治中,如果外感疾病具有熱的性質和致病的特點,治療應“熱則寒”,應給予清熱生津或清熱瀉火的方法。若熱強至動風,宜清熱、涼肝熄風;熱若足以活血,則應清熱涼血止血;如果邪熱帶毒,就要清熱涼血解毒。
3.夏日邪惡
夏天是夏天的主氣,由夏天的火熱之氣轉化而來。蘇文吳大雲論曰:“天熱,地火,其性為暑”,“暑勝地熱”,故夏季熱氣使人生病,成暑邪。暑熱致病因素有明顯的季節性,《蘇文熱論》說:“第壹暑至日為病溫,第二暑至日為病熱”。因此,暑熱的致病因素主要發生在夏季至日之後和立秋之前。《論時令病·卷四》說:“當時天氣炎熱地熱,人在其中,皆謂夏病。”暑病只是外源性的,不是內源性的。
中醫文獻有陰熱陽熱之稱解谷雲說,“靜則中暑,動則中熱。中暑之陰證,中熱之陽證”。張介賓說,暑“是壹種病,有陰陽兩個證,即陰盛夏熱,陽盛夏熱。”。.....陰熱,因熱而寒也...這是夏季的寒性,故名陰熱,即傷寒。那些在烈日下的人是那些被夏天的高溫加熱的人。.....這是由夏季加熱,因此得名“楊舒”。(詳細內容請參考後面的“精選文檔”。)後來,王世雄反對陰陽熱的提法。《暖流精衛卷三》男按:“夏是天之熱風,流金閃石,純陽無陰。或者說雲陽邪為熱,陰邪為暑,這是很沒必要的。俗話說,熱來了,火勝了。陽的運動始於溫暖,盛於酷暑。蓋天為熱,地為火,其性為暑,亦為熱。”“夏天設置陰陽的人多了,也很可笑。.....其實,所謂陰盛夏熱,也就是被風寒濕耳所傷。夏有陰陽,寒有陰陽。”所以壹般認為陰暑提法不妥,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亂。所以以下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指的就是暑邪。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盛夏之熱為盛夏之火熱之氣所轉化,故為陽邪。受暑邪傷害的人,常出現高熱、面紅、心煩、出汗、脈沈等壹系列臨床癥狀。《醫理三卷》說:“壹般暑熱證的辨證依據是自汗、口渴、煩熱、赤溺、體熱、脈虛。但暑傷、中暑、暑閉是有區別的。暑者亦輕,其癥狀為煩熱口渴;中暑的人也有很嚴重的癥狀,如大量出汗、困倦、焦慮、口渴和胡言亂語。合暑者,困於暑中,外為風寒。其頭痛、身痛、發熱、惡寒也為寒;口渴心煩者,亦熱也。”
(2)暑熱升降易傷津液。因此,暑邪侵入人體,使痰液釋放,引起出汗;出汗過多容易損傷津液,如口渴口渴、小便短赤等。多汗帶氣會導致氣虛,如氣短、乏力、體虛等。薛在《溫經精衛》卷四中關於濕熱的文章中說:“患夏月熱,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咳嗽者,宜嘗人參,麥冬,五味子。”《蘇文詞誌論》說:“氣虛體熱傷暑”。另壹種《蘇文巨痛論》說:“尷尬則開悟,榮威通則汗如雨下,所以發泄。”所以說暑熱升散,傷津液。
(3)夏季潮濕過多。由於夏季氣候炎熱多雨,天氣炎熱,地面潮濕,所以常見暑濕皆病。《醫案臨床指南》卷五《暑》曰:“天之熱動,地之濕度升,人受蒸之熱所迫。如果正氣與氣有差距,邪氣從口鼻入,氣先被阻,上焦就不能清。轉化的機器將失去它的正常程度,水谷的微妙之處也將積累並變得潮濕。人體是壹個小世界,內外對應,所以暑病必濕,即此義耳。”內濕滿盛的人,容易感受到暑邪,導致暑濕結合。比如《醫法風濕》說:“體內濕的人最容易中暑,也是相互啟發的。外熱蒸動內濕,二氣交通,因而中暑。”其臨床表現不僅包括暑熱的癥狀,還包括濕阻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體熱低、煩渴、乏力、胸悶、惡心、便溏、小便短赤、舌苔厚膩等。
需要指出的是,暑濕俱盛,不能理解為“暑濕必合”。就像《溫暖經緯卷三》裏說的:“暑濕本來就是兩個氣,雖然很容易同時感到,但如果不是中暑,必然有濕。”臨床上必須同時看到暑濕結合的證候,才能診斷為暑濕證。
在臨床辨證治療中,凡是具有暑邪性質和致病特點的證候,均采用清熱解暑、益氣生津的方劑進行治療。暑濕兼濕證也應清熱解暑。如果暑熱化為內火,導致關竅動風的變化,就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清心涼營、化痰開竅、涼肝熄風的方法。
4.潮濕的邪惡
濕是長夏的主氣。所謂長夏,是指夏秋之間,即大暑到秋分這段時間。此時太陽熱量下降,地球濕度上升,是壹年中濕度最高的季節。人在其中最容易感受到濕邪。此外,在雨中涉水、水上作業、長期生活在潮濕的地方、長期在潮濕的環境中工作、衣服出汗、淋濕、變濕等。,都能感到濕邪而得病。脾失健運,濕停於內,也易致濕為病。《三因壹病證論·卷二》說:“天上為雨,地上為土,人體器官為脾,故濕喜脾,脾虛喜濕。”《臨床指南醫案卷五》說:“濕為重濁質之邪。若從外受,則全由地下之氣升發,若從內生,則全由脾陽運化。霧雖然先暴露在雨裏,但是先暴露在潮濕的地面上。但是霧是先暴露在雨裏的,也會是地球大氣層上升造成的...它傷害人,或者從上面,從下面,或者全身。這種外感濕邪的理論也適用於肌肉。”濕為陰邪,其自然特征為重濁、黏稠、下傾。因此,濕邪具有以下性質和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損楊琪,濕水,故屬陰。“陰盛為陽病”,濕喜歸脾,所以濕特別容易傷脾陽,影響脾胃之氣的升降和運化功能,導致胃納不振,腹脹疼痛,腹瀉,倦怠,四肢沈重,口渴,或小便不利,水腫。所以《蘇文劉鄭源集大論》說:“濕若勝則泄,連水閉而腫。”葉的《外感溫熱》也說:“濕勝陽。”薛《濕熱》說:“夏月病初起,惡寒而黃,口不渴,神倦四肢懶,脈弱,腹痛有益,濕困太陰陽。”濕困太陰陽就是濕困脾陽。
(2)濕濁為“重”,意為重而重。指感受濕邪。經常出現頭重身輕、四肢酸痛等癥狀。《蘇文怒向蒼天》說:“因濕,首當其沖。”這就是濕阻,清陽不升,濕不降。如果濕邪堵塞經絡關節,妳會看到嗜睡,關節疼痛嚴重,四肢乏力。《三因壹病證·卷五·傷濕敘》雲:“當妳穿雲,濕止,凡關節痛、重痹、無力,皆濕。”《濕證治》中也說:“患者身重,腳軟,關節酸痛,有發熱,惡寒,便秘,便溏,自汗,腰足麻木,腿膝浮腫,小便或自利,不渴。都是久坐濕漉漉的,或被雨露侵襲,或汗水從衣服裏流出來,漸漸淋濕。叫濕。”“濁”就是汙穢骯臟的意思。指濕為病。在臨床上,排泄和分泌的特點往往不清楚。如果是濕濁在地板上,遇到就臟了;濕阻中焦,便秘不舒服,或腹瀉、膿血、粘液;濕濁下註,可見尿濁,女黃白;濕邪浸泡皮膚,會導致皮膚生瘡和濕疹。
(3)濕粘,阻礙氣機濕粘,“粘”即粘;“滯”就是停滯的意思。濕為重濁帶質邪,故以粘滯為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指濕邪引起的癥狀,如便溏粘稠、小便不利、婦女帶下、皮膚濕疹、分泌物粘稠等。二是指濕邪,病程長,纏綿或反復發作。如濕熱癥、濕痹、濕疹、濕毒癥等。
擋住空調。氣的運動是指氣在人體內的升降運動。氣機阻滯指感受濕邪,是臨床上常見的氣機阻滯、運行不暢的現象。若濕阻清陽,眩暈重;濕阻上焦,伴胸悶或咳喘;濕阻中焦,阻滯脾胃氣機升降,如脘腹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濕阻下焦,表現為小腹脹痛、腹脹急、大便重,或小腹脹痛、小便急、小便澀痛;濕阻經絡關節,如四肢乏力,關節劇烈疼痛。
(4)濕有下降的趨勢。濕邪類似於水,水是臟的,所以濕邪也有降和下註的特點。《蘇文泰尹揚明論》說:“濕者先苦。”《魂樞·邪臟病形》雲:“半伏者也濕。”可見,濕邪傷人,多從下部開始,濕重濁盛,易下註,故其癥狀多見於下部,如淋證、帶下、泄瀉、腹瀉、下肢浮腫等。
(5)濕熱是長夏的主氣。夏秋之交,雨水多,濕度大,夏季受迫,地面濕蒸,常因濕熱外感致病,引發濕溫(熱)病。薛對濕熱的論述非常詳細。文章第壹部分說:“濕熱證始於惡寒,而後不寒,汗出,胸悶,舌白,渴而不飲。”註:本文為濕熱證概述。濕熱證屬於陽明太陰經,中氣其實病在陽明,中氣不足病在太陰。又曰:“濕熱之證,陽明亦須太陰。”...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外邪再來,內外因導致濕熱。“濕熱初起,具有濕邪和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濕重於熱,剛開始我很討厭冷,身體也不熱。下午發熱明顯,頭重如裹,身體沈重四肢乏力,胸悶皮毛白膩。若熱重於濕,則見高熱、面紅、口渴、體重、苔黃膩。臨床上也可表現為濕熱兼有。
濕邪除溫外,還可兼風為風濕,寒為寒濕,或風寒為風寒濕痹,風熱為風濕痹。所以,濕邪不僅限於長夏等季節。濕證可由外感濕邪或內生濕邪引起。《臨床指南醫案卷五》中說:“也有外濕不濕,內濕不濕的人,壹定是高粱酒喝多了,或者是茶湯喝多了,或者是吃了涼性的水果和甜膩的東西。”當濕氣侵入人體時,可以隨體質轉化為陰陽。楊勝的身體,“外感濕邪容易轉化為熱;如果內傷潮濕,多半是因為高粱酒,會有濕熱、濕火之苦。”“其體屬陰,若外感濕邪,則不易化為熱;如果是內生的,多半是因為茶湯太涼,會受寒濕之苦。"
在臨床辨證論治中,凡是具有濕邪性質和致病特點的疾病和證候,都要用祛濕方治療,並根據濕邪的不同部位選擇治療方法。表濕宜散;濕阻中度焦者,宜香溫祛濕;那些耐潮耐灼的人應該受益於水的滲透。濕與溫相合引起的濕熱(熱)病,濕重於熱,以祛濕為主,選用芳香祛濕、苦溫燥濕或輕滲利濕;濕熱皆盛,宜祛濕清熱;若熱重於濕,應以清熱祛濕為主。
5.幹壞事
幹燥是秋季的主氣,此時天地之氣不斷匯聚,氣候幹燥。幹燥是自然幹燥的特征。外燥是由於邪燥侵入人體所致。疾病有溫燥和涼燥之分。初秋有暑,或久不下雨,秋日陽光以暴曬、燥熱侵襲人體,變得溫暖幹燥;深秋近冬,西風殺,燥邪與寒邪相合,侵入人體,產生涼燥。《醫燈·卷壹》說:“秋分交接時,金司令燥,風中滿燥兇氣,燥而不潤。所以,沒有草是黃的,沒有木是枯的,人要應對,枯病就生了。凡有熱咳、內煩、口幹之事,皆起於燥。”《傷寒論·雜病合治傷燥證》說:“傷燥先受肺,出則大腸,五臟轉。”此外,《蘇文誌珍大論》說:“清氣大來,燥勝,風木受邪,肝病生起。”所以,燥致病,除了津液傷燥的癥狀外,肺傷和肝大腸病的癥狀在臟腑更為常見。
關於燥的屬性,以往的教科書大多避而不談,只說風、暑、火屬陽,寒濕屬陰,而燥並沒有說是陰還是陽。原因是關於燥邪本質的爭論。有的說燥為陰邪,有的說燥為陽邪,有的說燥有陰陽。《暖精衛卷三》說:“所謂六氣,風,寒暑,幹濕火。分陰陽,《蘇文》雲:寒暑六人,暑主風、火、陽;寒主燥濕陰。”還有從燥到秋的主氣。春夏陽升屬陽,秋冬陽落屬陰,說明燥屬陰。《醫法四》雲:“燥與濕大異,燥亦天之氣,濕亦地之氣。水濕則火幹,各從其類。”這裏的火是燥,各歸其類,也就是說燥屬於陽類。另外,在燥濕方面,燥為陽,濕為陰,所以燥為陽邪。《景嶽全書·卷壹》說:“雖濕燥亦為外邪,但濕有陰陽,燥有陰陽。來自陰的濕是寒濕,來自陽的濕是濕熱。陽之燥是火所致,陰之燥是寒所致。”這裏說的是燥濕皆有陰陽,是從邪的性質上劃分的。至於燥,應該屬於陰還是陽?應該從臨床的角度考慮。說燥為陰邪來指導臨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燥勝於燥”,外感邪燥容易損傷津液,表現為口咽幹燥、幹咳、口渴、皮膚幹燥等肺胃癥狀,所以宜用辛、涼、甘、潤肺胃的藥物治療。所以說燥為陽邪是恰當的。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燥性燥澀,易傷津液。《蘇文陰楊穎象大論》說:“燥勝於燥”,所以燥是壹種病,容易引起傷津、燥的癥狀。如口幹咽燥、口渴、皮膚幹燥,甚至皮膚皸裂、毛發不良、小便短、大便幹燥等。所以《蘇文玄寂原病型燥類》說:“壹切燥燥,熱情為燥。”他還說:“物濕則順,物幹則滯,物幹則濕。”
(2)燥易傷肺肝,因為肺嬌氣臟,喜潤燥惡燥。肺的生理功能是控制氣的呼吸,開竅鼻,封皮毛。因此,邪燥可從鼻、口、皮膚侵入人體,搶奪肺和津液,影響肺的宣降,引起幹咳,或痰少而難粘,甚至咳出出血絲痰,胸痛,氣喘。肺和大腸為表裏,燥邪損傷肺和津液,可導致腸燥大便幹燥。燥邪也可達肝。《蘇文誌珍大論》說:“氣清則燥,風木受邪,肝病生。”此外,《蘇文氣機交替論》說:“燥氣流行,肝木受邪,百姓患病少腹痛,目赤目痛。”這是因為燥在五行中屬於金,金能造木,所以燥邪常影響肝。
在辨證論治中,凡是秋季外感邪引起的具有燥邪特性的疾病,都要按照《蘇文至真大論》:“燥則潤澤之。”《臨床指南醫案卷五》中說:“燥是壹種幹燥而無法逾越的疾病...外感患者在天氣風熱過盛或深秋邪氣過盛時會傷到人,其法應以麻辣甘甜潤肺胃為先。”若燥熱過度傷肺,宜清肺潤燥養陰。如果肝木因燥而幹擾肺金,宜抑制木木,用清肝潤肺法治療。
6.寒邪
寒是冬季的主氣,冬季氣候寒冷。如果不註意防寒保溫,最容易感到寒邪。此外,在雨中涉水,刮風出汗,或者其他季節氣溫驟降時,也能感受到寒邪。寒邪致病,因受傷部位不同,有傷寒、中寒之分。寒邪侵入,傷及肌表,下壓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入內,傷及臟腑之陽,稱為“中寒”。寒的自然特點是冷,能使物體停滯,吸引。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相對來說,寒為陰,熱為陽。《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陽病”,“陰勝寒”。因此,感受寒邪容易傷及人體的陽氣,表現為陰寒過盛的寒證。寒邪侵入肌表,衛陽受抑,產生惡寒發熱、無汗、脈緊。如《傷寒論》中太陽傷寒的表證;寒邪直抵太陰,損傷脾陽,就會引起胃脘冷痛,嘔吐泄瀉,如《傷寒論》中的太陰病。寒邪中帶少陰,心腎陽受損時,就會出現惡寒、手腳冰涼、谷中清、小便長、神疲乏力、脈細等,如《傷寒論》中的少陰致寒之證。
(2)寒凝導致疼痛停滯,即凝血阻絡。人體的氣血津液能夠源源不斷,暢通無阻,全靠楊琪的溫暖和推動。如果寒邪侵入人體,陽氣受損,溫通功能減弱,使經絡和氣機受阻,津液運行和分布異常,造成氣滯血瘀、痰濁內濕。並可引起各種疼痛,如強烈的頭痛、身痛、關節痛、腹痛等。《蘇文舉通論》說:“寒氣入經較晚,但不能哭(澀)。客在脈外,血少,客在脈中,不能呼吸,故死而痛。”《蘇文·痹論》說:“寒者,痹也”,又說:“患寒者,亦患寒也。”此外,寒邪作用於皮膚,造成氣血凝滯,也會導致凍瘡。《論病因》卷五十曰:“小兒冬月,因寒傷皮膚,爭血氣,血氣停滯,而生瘡。其瘡腫難愈,連皮都爛了,謂之凍瘡。”所以寒凝是疼痛的主要原因。
(3)寒引吸引是指收縮和牽引。《蘇文居痛論》說:“寒則氣滯”,“寒則寒脈,寒脈則縮,縮則緊脈,致外絡,故驟死痛。”《靈錄》說:“寒氣使皮膚急性緊繃”。因此,當人體感受到寒邪時,往往會出現皮膚收縮、汗孔閉塞、肌腱牽拉的癥狀。如寒邪侵入肌表,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關節伸屈不利等。《景嶽全書》卷七《傷寒首診法》說:“凡患傷寒者,初必發熱,惡寒無汗,合其皮毛以邪,病在衛;漸漸地,肌肉和靜脈緊張,頭和背的關節疼痛。邪入經脈,病也在營。”
在臨床辨證論治中,凡是具有寒邪性質和致病特點的,都要用祛寒之法。寒邪的具體運用因侵犯部位和對陽的損害程度而異。寒邪結於表,宜辛溫解表;寒傷經絡,宜溫經散寒;若寒邪在中,宜溫中散寒,或溫腎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