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劑有很多講究。比如煎藥不能選鐵制器具。服用中藥,有的需要飯前喝,有的需要飯後喝。這些知識是煎藥和吃藥所必需的。今天,邊肖將教妳如何煎服中藥,使其更有效。
第壹,煎煮前浸泡
壹般加入冷水,使藥物表面溢出,浸泡後再煎煮,這樣有效成分容易煎煮。壹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但要根據藥材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氣溫的差異分別對待。花、草、葉浸泡20分鐘即可;根、種子、果實、礦物質和甲殼類動物應浸泡30-60分鐘。總之以藥材浸泡為準。
二、煎藥器具的選擇
煎藥容器與藥液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史料記載,“銀為上,磁次之”,不建議用錫、鐵等鍋煎服。因為有些藥物遇到錫、鐵等金屬會沈澱,降低溶解度,甚至引起化學變化和副作用。目前提倡用陶瓷、瓦罐代替鐵鍋、銅鍋煎藥,最好不要用鋁鍋、不銹鋼、搪瓷容器煎藥,以保證中藥的療效。
三、煎藥水的選擇
水是煎煮中藥湯劑最常用的溶劑。壹般應選擇幹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根據藥物的重量、體積、吸水量、煎煮時間、持續時間及所需劑量而定,壹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藥的用水量要壹次夠,中間不要分幾次加水。更不可能把藥炒幹了再加水再炒。幹了的藥應該扔掉。
第四,煎藥的溫度
煎中藥有“猛火”和“文火”,急火有“猛火”,文火有“文火”。壹般先用武,即先用火,煮沸後再用文火。不同的藥方需要不同的煎煮時間。治療外感表證的止汗藥煎煮時間宜短,治療虛證的補藥煎煮時間宜長。
第五,服務方式講究。
壹般煎服湯劑宜飯前壹小時服用,刺激胃腸道的藥物宜飯後服用,滋補類藥物宜空腹服用,鎮靜類藥物宜睡前服用,慢性疾病宜定時服用。壹般壹劑分2 ~ 3劑,壹日壹劑。如遇特殊情況,可每日服用兩劑,以增強療效。通常中藥湯劑宜溫服,但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寒服。
六、用藥禁忌。
中醫歷來說是“十八惡”“十九怕”,所以千萬不能盲目使用偏方、秘方,千萬不能當“大夫”釀“苦酒”。這個處方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以妊娠為例,有些藥物,如巴豆、矮牽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術、水蛭等。,應視為妊娠禁忌癥,因其有損傷胎兒甚至流產的副作用。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幹姜、肉桂孕期慎用。
七、服藥時的“禁忌”問題
所有不易消化或刺激性強的食物,如生冷、魚腥味等,都應根據需要避免食用。此外,除地黃外,何首烏忌蔥、蒜、蘿蔔,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蔥等常規,還要根據具體病情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