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不能等同於心臟病。
壹顆正常的心臟是先被電興奮,然後機械地收縮和舒張,從而有節奏地泵血,以滿足人體器官的代謝需要。心臟電活動的起源是右上竇房結上的壹個微小結構。在正常成年人休息期間,竇房結每分鐘有規律地發出60 ~ 100個電脈沖,傳播到整個心臟。隨著運動,來自竇房結的電脈沖的頻率增加。如果竇房結處的心臟組織,如心房或心室,在竇房結以正常節律發出電脈沖之前先興奮,心臟的電活動受到控制,心臟在完全充滿血液之前就會收縮壹次,稱為早搏或早搏。如果搏動發生在心室,則為室性早搏;如果心房出現早搏,則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比房性早搏更常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早搏常見於各種心臟病,如室性早搏,在心肌梗死和心肌病患者中非常常見。但在正常心臟中出現早搏並不少見。單純的早搏不能等同於心臟病。良性早搏是在心臟正常的患者中發現的,或者至少是在使用現有診斷方法無法發現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的患者中發現的。早搏患者要去醫院檢查,明確是否有心臟病。主要檢查方法包括醫生會診和體格檢查、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和運動試驗心電圖。良性早搏的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很多早搏患者沒有自覺癥狀,只是在學習、就業或體檢過程中無意中發現的。有些患者會感到心悸、胸悶,類似於乘坐電梯快速上下的感覺或偶爾心臟的強烈跳動。是否有癥狀或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早搏的次數或頻率不成正比。有的人每天數千次無癥狀早搏,有的人每天數十次有很多癥狀。同壹個人在壹天的不同時間出現早搏的頻率差異很大,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往往與同壹時間出現早搏的頻率無關。大部分患者都有壹些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癥狀,就是因為不理解良性早搏的含義而緊張焦慮。在各種體檢的心電圖上,檢出早搏的結論往往是“心電圖異常,室性(或房性)早搏”。當這種報告給了病人,醫生又沒有耐心給病人解釋的時候,這些條款給病人造成的精神壓力可想而知。再加上壹些通俗的說法,比如室性早搏比房性早搏更危險,可能猝死,對患者的精神影響更大。壹個正常工作生活的健康人,在體檢中遇到上述情況,可能會憂心忡忡,臥床不起,甚至完全精神崩潰。
沒有心臟病的早搏稱為良性,因為它不會給患者帶來猝死的風險,也不會對心臟造成損害,預後良好。對於沒有與早搏直接相關的癥狀的患者,不需要抗心律失常藥物。對於有癥狀的,要具體分析。如果癥狀主要是精神壓力和焦慮引起的,要充分解除顧慮。
不可否認,早搏本身會導致壹些患者出現癥狀。如果直接由早搏引起癥狀,應選用副作用小的藥物,如心得安、心動過緩、普羅帕酮、莫雷西嗪治療室性早搏,心得安、普羅帕酮或莫雷西嗪治療房性早搏。不要用對器官毒性太大的胺碘酮(也叫胺碘酮)。口服用藥就夠了,不需要靜脈用藥。評價療效的標準是癥狀的緩解或消失,而不是早搏次數和頻率的變化。經常有很多良性早搏的患者,每天不停地摸脈搏,越摸越緊張。也有很多醫生或患者重復使用昂貴的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來分析早搏次數,沒有正確認識早搏的意義,不僅浪費了醫療資源,還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負擔。
早搏應該怎麽治療?
-
選擇【大中小】作為字號/雙擊滾動點擊停止。
早搏是指在有節奏的心臟搏動之間,穿插早搏。來自心房的早搏稱為房性早搏;來自心房和心室的早搏稱為房室交界區早搏;起源於心室的早搏稱為室性早搏。它們的形狀在心電圖上是不同的。
早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早搏的機制非常復雜:有的人吃了過多的興奮劑,如茶、煙、酒、咖啡等。,有的人過度疲勞或勞累,有的人受到強烈的精神刺激,甚至有的人在壹切正常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幾次早搏...類似這些情況,都屬於功能性早搏。還有的稱為器質性早搏,是因為心臟傳導系統受到炎癥產物(如心肌炎等)的刺激或破壞。),或者是因為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改變了心臟傳導系統的功能或組織結構。
早搏的危害是什麽?很難壹概而論。這取決於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不同種類的早搏和早搏的次數。正常人24小時也有幾次早搏,但沒有影響。神經緊張的人對早搏非常恐懼,幾乎每壹次早搏都像鼓槌壹樣敲打著他的胸膛,讓他坐立不安。其實早搏的感覺越明顯,越有可能是功能性的,危害最小;當器質性早搏蜂擁而至時,患者可以毫無感覺,而這種早搏恰恰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活動性心肌炎患者和冠心病患者有時會出現早搏,但需要積極治療,因為它的轉變往往能讓妳措手不及。每分鐘少於五次的偶發性早搏,壹般不影響心臟的血量和供血;然而,過於頻繁的早搏則不然。它使心臟在充滿血液之前就開始跳動,血容量和血液供應自然受其影響。如果這種早搏發生在患有嚴重心臟病的人身上,可能會導致他很快出現心力衰竭或其他嚴重情況。
總之,早搏的治療因人而異,因病情而異,因部位而異等。,而且往往是比較專業的問題,需要專科醫生來處理。患者切不可貿然嘗試。
早搏的自我預防和治療
-
選擇【大中小】作為字號/雙擊滾動點擊停止。
早搏,簡稱“早搏”,是壹種常見現象。在壹些特殊情況下可出現在正常人身上,如精神亢奮、過度勞累和過度吸煙、酒、茶、咖啡等,稱為“功能性早搏”;也可發生在壹些病理情況下,如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損傷、心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藥物中毒等,稱為“病理性早搏”。
有早搏怎麽辦?首先要對早搏有壹個正確的認識,消除恐懼。早搏不是壹種獨立的疾病,其對人體的危害主要取決於產生早搏的原發病。通常早搏的防治要從兩方面入手。
首先是消除原因和誘因。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生活中避免過量吸煙、飲酒、茶和咖啡,使用鎮靜安定,改善心肌供血和供氧,使用吲哚美辛等冠狀動脈擴張劑和吸氧,口服鉀鎂制劑糾正低鉀血癥和低鎂血癥,避免過量用藥,特別是洋地黃、利尿劑和抗心律失常藥,預防感冒。
另壹方面,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由於大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都有降低心功能、減慢心電傳導、甚至產生新的心律失常等副作用,所以在用藥時要權衡利弊,選擇療效好、副作用小的藥物。通常,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使用原則是:盡量不要使用功能性早搏。如果經常出現早搏,患者感覺不適,可考慮少量使用鎮靜劑或B受體阻滯劑。對於病理性早搏,只要患者無心動過緩、心臟傳導阻滯和心功能不全,在病因治療的同時,應選擇適當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對於“危險性室性早搏”,即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性早搏”、反復性“室性早搏”和早搏性“室性早搏”,由於可能轉為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特別是患者出現心肌缺血、缺氧、電解質紊亂和嚴重心功能不全時,應立即住院,在心電監護下進行治療。
「早搏」影響健康嗎?
-
選擇【大中小】作為字號/雙擊滾動點擊停止。
心臟的跳動受最高指揮器官——竇房結的指揮。正常情況下,竇房結按時發出具有壹定頻率的脈沖,通過線狀傳導系統傳遞到心房和心室肌,電活動轉化為機械收縮,從而心臟產生整齊而有規律的搏動。由於某種原因,心房或心室某壹區域興奮性過高,或者傳導通路失效。此時,整個心房或心室可突然興奮,並在正常節律下提前收縮,醫學上稱之為早搏、早搏或早搏。根據早搏的起源,依次可分為房性、房室交界區和室性早搏。通過心電圖檢查,可以清楚地區分。
在各種心律失常中,早搏最為常見。有報道稱,在無癥狀的正常人中,50%的人在動態心電圖連續觀察24小時後出現早搏;連續觀察48小時後,70-80%的人出現早搏。
通常,當心臟跳動時,妳感覺不到它。發生早搏時,由於心室的強烈收縮,可以感覺到心臟在跳動;因為過早搏動後有停頓間隙,可以再次感受到心跳停頓的感覺。大家感覺不壹致,有的說心臟在擺動,有的覺得心臟要跳出喉嚨,有的表現出明顯的心悸和不適,有的自以為是,頻頻停搏。此外,還可能伴有胸悶、惡心、咳嗽、頭暈等不適。有些人甚至會出現頻繁的早搏,但他們沒有任何感覺和癥狀,只有在醫生聽診或心電圖時才發現。
心臟有序而有規律的跳動,主要是泵送血液,以滿足全身各組織器官的需要。早搏的發生,尤其是室性早搏,可降低心輸出量。但每分鐘少於6次的早搏對健康影響不大。偶發性房性早搏僅使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5%,偶發性室性早搏減少65438±02%,兩者對腦循環均無影響。每分鐘6次以上的頻繁早搏是不壹樣的。可使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25%左右,腦血流量減少8-12%,腎血流量減少8-10%,對健康有壹定影響。但是,關鍵是有沒有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如果有嚴重的心臟病,頻繁的早搏會導致心肌缺血、心絞痛或心力衰竭。頻發房性早搏往往是心臟病患者房顫的先兆,頻發室性早搏可發展為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因室顫而猝死。如果沒有嚴重的心臟病,即使經常出現早搏,也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臨床上,功能性或生理性早搏非常常見。正常人在過度勞累、緊張、興奮、焦慮時,或在大量吸煙、飲酒、喝咖啡、喝濃茶時,均可出現早搏。也可能發生在妳休息或在床上睡覺的時候;老年人便秘後可發生。這種功能性早搏在誘發原因消除後可消失。對發電機進行全面深入的檢查後,沒有發現心臟疾病的跡象。有些健康人在幾次早搏後會非常緊張恐懼,進而導致早搏增多。我們應該冷靜地檢查早搏的原因,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器質性或病理性早搏並不少見。它發生在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或其他病理條件下,如發熱、貧血、甲亢、風濕病、高血壓、低鉀血癥、嚴重缺氧或某種藥物中毒等。可以說,這種早搏的出現,是心肌缺血和損傷的壹個沈重信號。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搏,往往提示嚴重的心肌缺血;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的早搏往往提示心功能不全;高血壓心肌患者的早搏通常與心室肥大和緊張有關。
壹般認為,老年人和兒童的早搏往往是器質性的;如果經常出現早搏,又沒什麽感覺,可能是器質性的多;當體力活動和心率增加時,早搏往往預示著器質性疾病的可能。因為運動後心臟負擔增加,心肌缺血更明顯。如果早搏時出現心絞痛或心力衰竭,壹定是器質性的。凡有氣短或心臟增大等心臟病表現,或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家族史等冠心病誘發因素者。,可能有早搏,多為器質性。器質性早搏對健康的影響不同,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時合理治療。
令人擔憂的早搏。
-
選擇【大中小】作為字號/雙擊滾動點擊停止。
錯誤1:早搏是心臟驟停。
所謂早搏,就是心電圖異常現象引起的心臟過早收縮,即心臟受竇房結其他部位的指令而提前收縮。根據指令的位置,早搏可分為房性早搏、竇性早搏和房室交界區早搏。無論哪種早搏,心臟都沒有停止,只是血液搏動比正常搏動略少,導致這次脈搏變弱,好像停過壹次。會自己把脈的人,可以感覺到早搏後的脈搏略強,因為早搏後的血比正常多,彌補了早搏導致的血量減少。因此,早搏並沒有使心臟停止跳動。
錯誤二:早搏是心臟病引起的。
早搏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無心臟病者稱為功能性早搏,有心臟病者稱為器質性早搏。有人認為早搏是不正常的,是心臟有問題,不完全正確。有資料顯示,幾乎所有人壹生中都有過早搏,但很多人並沒有感覺到。
生理性早搏常發生在情緒激動、緊張、疲勞、更年期、消化不良、過度吸煙、飲酒或飲用濃茶、咖啡等刺激性烹飪材料時。有些藥物也會誘發早搏,包括抗心律失常藥物,即治療早搏的藥物也會引起早搏。成年人的大多數早搏都與焦慮有關。
病理性早搏多發生於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炎、心肌病、二葉瓣膜病、甲亢性心臟病等。當然,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早搏發生率更高。
錯誤三:早搏的頻率和癥狀與風險有關。
在過去,每分鐘6次早搏通常被視為壹個極限。每分鐘6次以上者多被認為是病理性早搏,6次以下者多為生理性早搏。現代醫學證明這種說法有失偏頗。早搏的風險是由原發病的嚴重程度和早搏是否有發展為惡性心律失常的趨勢決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數量或癥狀決定的。比如入學考試的時候發現很多同學心電圖早搏,但是這些同學還是活蹦亂跳的,壹點異樣的感覺都沒有。有的人只是偶爾早搏,感覺心跳到嗓子眼,很難受。癥狀可能是病理性早搏,沒有癥狀也不能排除病理的可能。
錯誤四:早搏必須通過藥物消除。
發現早搏後,壹般很難自己判斷性質。應該去醫院檢查壹下是否有隱性心臟病。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醫生會進行X線、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有冠心病家族史和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者還會做運動試驗。如上所述,所有的檢查都是正常的,所以不需要治療。如果發現有心臟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藥。如果早搏主要是由於精神焦慮或長期失眠引起的,應充分解除憂慮,適當使用鎮靜劑,將有利於早搏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