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結合同時致病,使陽氣不好,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皮膚疼痛、關節攣縮等病癥。
寒濕是病。中醫認為寒濕包括外感寒濕和內生寒濕。
外感寒濕:外感寒濕邪,阻滯氣血運行。
外感寒濕的常見癥狀是關節、肌肉疼痛;
內生寒濕:寒濕困於內而損脾陽,或脾腎陽虛寒濕停於內。
內源性寒濕表現為畏寒肢冷,腹痛腹瀉,或水腫。
寒濕體質的人,壹兩年內看不到明顯的負面影響。中年以後,“紙總是包不住火”,壹旦精神緊張或過度透支,元壓扛不住疾病,那麽多年積累的問題要麽慢慢發作,三高、糖尿病、冠心病出現,要麽集中爆發。單位體檢,會突然發現癌癥!
寒濕會侵襲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引發各種疾病。專家的壹位患者,30多年前就患有慢性胃炎。近二三十年來,病情越來越嚴重,逐漸發展為胃癌。專家表示,這位患者胃癌的發生發展與寒濕有很大關系。
那麽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又冷又濕呢?
如果有以下情況之壹!
1,身體沈重——經常感覺四肢無力,睡不著覺,身體沈重,沒有精神,有些人總覺得自己頭上有頂帽子。
2、體寒——我們會感到四肢冰冷,面色陰沈,青紫。
3、身體發黴——各種皮膚病頻發:風疹、頭皮、濕疹天下第壹;總的來說,就是各種胃病,惡心,食欲不振,消瘦;接下來是陰囊濕疹和腳蘚。
4、體內長細菌——各種細菌病毒都容易感染。
5、身體腐爛——各種炎癥,長期潰瘍。
6、身體經絡不通暢——痛經、長囊腫、長腫瘤。
7.肥胖——尤其是下半身,濕氣趨於下行,寒濕持續時間長,脈搏松弛。中醫形容為“腰溶如坐水”,“腹重如背五千”。
8、抑郁癥,妳抑郁,妳抑郁,我發現很多臨床確診的抑郁癥患者多為寒濕型!
9.另外,腹部脂肪的增加也可以作為衡量寒濕的標準。
人體中的腎屬水,脾屬土,脾腎是人體的土和水,是身體健康的基石。
百病靠脾腎治,脾腎最怕濕冷。水分是人體代謝出來的液體廢物。當濕氣過多,脾臟無法完全運輸時,這些廢物就會在體內堆積。中醫說“濕氣入體,如油”,要清除是極其困難的。但脾濕必然導致腎寒,人體組織和內臟仿佛處於壹個潮濕寒冷的房間,就像機器會生銹壹樣,會導致各種疾病。
濕冷多為脾虛所致。如果體外空氣濕冷,就會導致脾虛濕冷證,人體內就會出現濕冷之邪。
1,寒濕之邪留於經絡關節,宜用祛風除濕通絡之藥。中藥藤有這個功效;還要根據身體上下肢的不同,選擇不同的中藥。比如羌活壹般用於上肢,獨活多用於下肢。
2、寒濕之邪停留在臟腑,要選擇進入臟腑的祛濕或燥濕藥物。如藿香、陳皮、半夏、厚樸等。
3、寒濕之邪,還要看寒濕的具體病因。寒濕分外濕和內濕,外濕多因外邪六淫寒濕;內濕多是因為臟腑陽虛,尤其是脾腎陽虛。外濕應祛邪,內濕應溫補臟腑之陽。
寒濕從何而來?
第壹,不註意飲食
過度愛吃冷食冷飲也會導致身體發冷。寒傷胃,尤其是夏天,很多人都貪涼,長期喝冰箱裏的冷凍食品,容易損傷脾陽。脾陽不足,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就會下降,從而滋生濕邪。
第二,對空調房的渴望
炎熱的夏天是大量出汗的季節。夏季高溫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熱能難以產生。人們愛呆在涼爽的空調房裏,不喜歡出去吹熱風,曬太陽。其實這兩個原因結合起來就是體寒的原因。
第三,壓力過大
壓力過大會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管收縮,血管壹收縮,血液循環就會受阻。如果血液循環不暢,最終全身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引起體溫過低。
第四,缺乏鍛煉或根本不鍛煉
血不喜流,所以寒來找妳。特別是對於長時間伏案工作,長時間在電腦前懶得動的人來說,不僅要小心感冒來訪,還要防止頭痛、肩痛來湊熱鬧。運動不僅可以舒緩筋骨,還有助於收縮擴張血管,改善新陳代謝,提高體溫,改善寒性體質。
第五,血是粘稠的。
血液循環會導致“血瘀”,因為血液負責運輸體內的廢物毒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運輸量的增加,血液中會積累壹些廢物和毒素,造成血液黏稠。血液黏稠的惡果是減緩血液循環,惡化能量代謝,最後降低體溫。
穴位祛濕
1,大椎穴:
大椎穴屬於督脈,是陽脈之海。刺激此穴,可以刺激全身的陽氣,保護全身,避免寒濕的侵襲。
2.成山穴
成山穴是“紅豆糯米粥上身”。
因為承山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是“人體之陽”,刺激它可以直接刺激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壹般來說,我們只要按壹段時間成山,就會感到身體上微微發熱,可以振奮陽氣,從而促進濕邪的運化。
承山穴輕按時有明顯的疼痛和腫脹,可能與體內濕氣重有關。
3.足三裏和陰陵泉穴
脾為痰之源。濕氣太多不能運化,就會變成痰濁。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痰濕重的問題,就要健脾。足三裏穴和陰陵泉穴是調脾健胃的第壹穴。
4.豐龍穴
用足三裏穴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
洪龍、噪音、雷聲。長期堅持按摩,可以將脾胃上的濁濕如雷暴雨般排出。
5.揉小腹
陰涼處是最容易聚集寒濕的地方。每天早晚各揉壹次小腹,先逆時針,再順時針。
揉捏的最小次數是36次,或者36的倍數也是可以接受的。力度要適中,如果能帶動腹部軟組織就更好了。腹部的濕濁會通過兩次大便排出,小腹室溫,充滿活力。
寒濕體質的日常飲食調理,可以參考以下食譜,祛寒濕效果還不錯。
1,冬瓜海帶湯
準備適量冬瓜、海帶、蝦皮、精鹽。冬瓜切塊,與海帶同煮。出鍋前五分鐘加入蝦皮和鹽。如果想吃的更有營養,可以用鯽魚燉湯。還能緩解初秋“秋老虎”的燥熱,健脾胃,利尿止渴。適用人群也很廣。
2.健脾祛濕湯
準備適量的紅小豆、生姜、扁豆、芡實。利尿、健脾、鞏固排泄和消化系統的功能。註意,紅小豆不是普通的紅豆。烹飪前,將赤小豆和扁豆浸泡在水中半小時。
3、茯苓砂仁粥
芡實、茯苓搗爛,加水適量,煎至軟爛,再加入洗凈的大米,繼續煮粥。茯苓砂仁粥能健脾益氣,適用於小便不利、小便混濁、陽痿早泄。
沁園茶是壹種祛濕中藥,由茯苓、砂仁、茴香、甘草、芡實、香薷等制成。對於寒濕體質有更方便快捷的祛濕散寒功效。
4.豬肉扁豆湯
準備草豆蔻、扁豆、玉米、茯苓、高良姜等。燉豬瘦肉或豬骨,以溫陽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