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脂溢性皮炎通常有自愈的趨勢,而成人脂溢性皮炎往往是壹個慢性反復發作的過程,通常需要長期反復治療。
1.壹般處理
生活規律,睡眠充足,調整飲食,多吃蔬菜,限制脂肪和多糖飲食,避免飲酒和辛辣食物,避免精神壓力過大。
2.藥物的外用
(1)糖皮質激素主要用於炎癥較重的皮損。可外用中或強糖皮質激素制劑,療效較好,但不宜長期使用,特別是面部。低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制劑作用較弱,適用於嬰幼兒。
(2)抗菌藥物塗2%紅黴素軟膏或凝膠,5%甲硝唑乳膏或含1%氯黴素和0.1%地塞米松的乳膏。
(3)硫化硒洗液具有殺滅真菌、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還能減少皮脂分泌和皮脂中的脂肪酸含量。
(4)巰氧吡啶鋅洗液巰氧吡啶鋅洗發水濃度為1% ~ 2%。除頭皮外,也可用於其他部位,如面部、眉弓、軀幹。不要在眼瞼邊緣使用,以免刺激眼睛。將藥物塗於患處,停1 ~ 2分鐘後用清水沖洗幹凈。每天塗抹1 ~ 2次。當癥狀得到控制後,可以改為1次壹天,但壹定要堅持,避免復發。該洗發劑可以抑制表皮細胞的增殖。此外,它還具有廣譜抗菌作用,能抑制卵形糠秕孢子菌的生長。
(5)抗真菌藥物抗真菌藥物,尤其是咪唑類藥物,療效較好。通常使用含有酮康唑(2%)、伊曲康唑、益康唑、克黴唑、咪康唑、羥康唑、異康唑或環磷酰胺和特比萘芬(1%)制劑的洗發水或面霜。除抗真菌藥物外,抗真菌藥物還具有抗炎、抗菌、抑制細胞壁脂質形成等多種功能。
(6)硫黃和(或)水楊酸洗劑等硫黃和(或)水楊酸有抗菌和脫屑作用,對本病有壹定療效,但不如吡啶硫酮鋅和硫化硒,刺激性很大。煤焦油制劑有抗炎、抗菌、抗有絲分裂的作用,但有顏色,有臭味,有刺激性,所以通常只用於頭皮。
3.內服藥物
(1)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用於治療皮損較大、炎癥較重的病例,療程通常以7 ~ 10天為限,不宜過長。
(2)雷公藤多苷適用於炎癥明顯、範圍較廣的患者。如果配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效果會更好。
(3)抗生素炎癥嚴重的脂溢性皮炎常伴有細菌感染(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時甚至出現膿皰和頸部淋巴結腫大。適當使用抗生素,如四環素或紅黴素。
(4)B族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2、維生素B6、復合維生素B,長期口服。
脂溢性皮炎又稱脂溢性濕疹,是壹種發生在皮脂腺豐富的慢性丘疹性和鱗狀炎性皮膚病。此病多見於成人和新生兒,好發於頭面部和軀幹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
疾病的起因
脂溢性皮炎的發病機制可能與皮脂溢出、微生物和神經遞質異常、物理和氣候因素、營養缺乏以及藥物的作用有關。近年來,卵形糠秕孢子菌與脂溢性皮炎的關系受到關註,認為其在脂溢性皮炎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飲食習慣、B族維生素缺乏、酒精成癮等也可能對本病的發生發展有壹定影響。泛發性和頑固性脂溢性皮炎可以是HIV感染的重要皮膚癥狀。
臨床表現
皮損主要出現在頭皮、眉弓、鼻唇溝、臉頰、耳後、上胸部、肩胛區、肚臍、外陰、腹股溝。初期表現為毛囊周圍炎性丘疹,隨後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表現為邊界清楚,淡黃暗紅色斑點,覆蓋有油膩的鱗屑或痂。自覺輕度瘙癢。發生在軀幹的皮膚損害通常是環狀的。皮損從頭皮開始,逐漸向下蔓延。嚴重時可擴散至全身,發展成紅皮病。
嬰兒脂溢性皮炎常發生在出生後2 ~ 10周,頭皮布滿油膩的棕褐色鱗屑,基底潮紅。眉弓、鼻唇溝和耳後也可能受累,呈現油膩的小鱗片狀紅色斑塊。壹般在3周至2個月內逐漸緩解愈合。對於持續存在的患者,應考慮特應性皮炎的可能性。
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不難診斷。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頭面部銀屑病
損傷散成邊界清晰的碎片,鱗片厚且不均勻,毛發不脫落,短毛聚攏成束。嚴重時損傷可連成大片,延伸至前發際線,侵及前額數厘米。刮鱗屑有膜現象(即刮鱗屑,下面有壹層紅色發亮的膜)和出血現象(即輕刮膜可出現小出血點),是銀屑病損害的重要特征。
2.玫瑰糠疹
通常發生於頸部、軀幹及四肢附近,呈橢圓形斑疹,中心略黃,邊緣略凸起,淡紅色,表面覆蓋白色糠狀鱗屑。起初是單個病竈,叫母斑;母斑越來越大,直徑2 ~ 5 cm以上。有時同時出現2 ~ 3個母斑。1 ~ 2個月後,陸續出現較小的紅斑,出現在軀幹上。皮疹的長軸與皮紋壹致。壹般4 ~ 6周後可自行消失,不復發。
3.體癬
病竈邊緣隆起,變窄。邊界清楚,有壹環形病竈,中央愈合,向四周擴散。瘙癢明顯,患者常有手足灰指甲病史。
4.紅斑性天皰瘡
主要分布在面部、頸部和胸背部中間。起初面部有對稱性紅斑,布滿鱗屑和痂,頸背部和胸部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水皰,破裂後形成痂皮,尼氏征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