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醫正骨對治傷斷骨有什麽作用?

中醫正骨對治傷斷骨有什麽作用?

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記載,早在2000年前,中國的醫生就掌握了壹項神奇的技術,不用透視、不用手術,用雙手觸摸皮膚就能判斷骨折,只用雙手就能治愈骨折,這就是中醫正骨。這神奇的古老醫術令人眼前壹亮,讀懂了人體的奧秘,書寫了生命的奇跡。

相傳北宋元豐三年,神患腰腿痛,找了許多良醫,用了許多丹藥,但三年後仍未能痊愈,且逐漸加重,不能行走。他常說,上天不保佑我,除非華佗轉世,否則我的病不會好,只能等死。壹天晚上,他夢見壹個白眉銀須的老人,對他說:“鶴鳴九高,名聞天上,在沂水邊,王夢見祭祀,可以解妳的病。”然後他就消失了。宗申非常高興。醒來後,他趕緊派人去找王孟賢。王夢仙來到宮中,在床前有說有笑地撫摸宗申的腰,實際上疼痛減輕了許多。三天後,疼痛停止了。經過七天的治療,宗申可以像以前壹樣走路了。宗申非常高興,並贈送給王蒙壹塊“華佗轉世”的牌匾。王孟賢晚年退休回到家鄉後,有壹天,壹個老農哭著來看病,說自己沒病,是來給雞看病的。原來,老農在山坡上耕作時,看到壹只野雞,就用石頭把雞腿打折,抓了起來。隔壁小霸王說是他養的雞,他堅持要老農出錢,而且必須和以前壹模壹樣,否則賠壹兩黃金。王孟賢聽後很生氣,答應給雞治病。他立刻舉起雞,捏在他的斷腿上,扔到空中。我看到公雞拍打著翅膀,活蹦亂跳的跑著,壹點傷都沒有!這就是神奇的中醫正骨。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正骨就已經出現了。到了周代,骨折有了專門的醫學名詞——骨折,在醫療分工上也有專門負責骨科疾病治療的人。當時對骨折的處理還是比較直觀的:骨折發生後,用雙手將骨折處強行掰回,用竹板固定。正骨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是在秦漢時期才形成的,之後代代相傳。《神農本草經》也記載了許多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的藥物。晉代葛洪廣泛收集民間秘方、驗方,撰寫了《肘後備急方》。在這本書中,他總結了壹系列骨折急救方法,指出:“包紮時,可以用竹片包紮,...千萬不要讓患處旋轉。”他還提到:“要包紮傷口,要用舊布,松松地綁著,就像系腰帶壹樣。”這說明在中國的晉代,中醫已經掌握了用小竹片治療骨折的先進方法。

隋唐時期,中國誕生了現存最早的中醫骨學專著。本書全面總結了前人的治療經驗,根據骨折損傷的不同情況,提出了整形外科的十大原則,先論述了整骨手法的14步驟和方藥,再論述了損傷的治療方法和方藥。書中描述了關節脫位、跌打損傷、止血、手術復位、牽引、擴張、填塞、縫合等操作。宋金元時期,著名醫家魏宜林對中醫正骨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骨傷科的發展增添了輝煌的壹筆。魏宜林,江西南豐人,元代名醫。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整理了歷代名方、驗方,並花了十年時間編撰了《天下名醫有效治方》壹書。書中記載了很多關於骨科的內容,比如骨傷修復。書中論述了四肢骨折脫位、脊柱骨折、跌打損傷、箭傷及其治療方法,記載了多種醫療器械,特別是脊柱骨折懸吊復位法,是傷科史上的創舉。他還倡導骨折復位前麻醉,倡導“十大疑難雜癥”理論,開創了骨科損傷預後診斷的先河。他對中醫骨傷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骨傷科的治療內容,也為今後骨傷科的全面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到了明代,泰醫院將“骨科”改為“骨科”,進壹步將骨科從骨科分離出來,體現了骨科的發展。這壹時期,有關骨科的著作明顯增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薛立齋的《正骨》,陳世功的《正宗外科學》等。到了清代,中國骨科的成就更加輝煌。成書於清七年的官方醫書《宗彜金鑒》,對中國清代以前的骨科做了最全面的總結,包括摸、接、擡、推、取、按、揉八法。

正骨是中醫治療骨折、關節脫位等運動系統疾病的方法。目前使用的手法有12種,如拉伸、旋轉、屈伸、側擠壓、分骨、疊頂、回轉、縱壓、分筋、拉絡、調筋、彈筋等,每種手法都有其適應癥。但由於大部分移位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復合的,因此需要同時使用幾種方法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無論如何,目的都是為了矯正移位,使骨頭閉合,最後用小夾板固定。這樣病人的骨傷才能痊愈。

其中“小夾板固定”發源於中國,後被許多國家效仿,可視為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醫學的重大貢獻之壹。這種方法符合生物力學原理,既能固定局部受傷肢體,又不會嚴重妨礙肢體的功能活動。它妥善解決了固定與不完全固定在治療上的矛盾,對骨折愈合非常有利。比如前臂骨折可以用小夾板固定,這樣不僅可以很好的穩定骨折端,還可以有效的促進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同時骨折的功能也會得到恢復。如果用石膏固定超過壹個月,雖然骨折已經愈合,但關節可能會變得僵硬,功能恢復緩慢。

中醫骨傷科療法治療骨傷科疾病歷史悠久,損傷小,副作用小,甚至無損傷無副作用。它的特點是“不開刀、不吃藥、恢復快、費用低”,所以被稱為“綠色療法”。可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骨折、關節脫位、小關節功能障礙、軟組織挫傷,以閉合治療為主。它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是有效的。是中醫骨傷科的精華,是中醫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00年的歷史中,簡單的中醫正骨技術代代相傳,針對不同部位、不同骨傷的中醫正骨方法開始逐漸成熟。同時形成了具有自身技術特色的正骨流派,使中醫正骨異彩紛呈,百花齊放。

清朝末年,政權動蕩,中原戰亂不斷,壹直默默存活的正骨這壹奇特技藝再度興盛。壹時間,出現了天津蘇氏、福建李氏、北京雙橋老太太等正骨專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洛陽平樂郭正骨。傳說50多年前,千年古剎白馬寺附近平樂村的郭被異人傳授骨科,成為壹代名醫。關於郭的正骨技藝,有三種傳說:壹是師從洛陽道士朱;二是孟州同姓道士郭以遠;第三個是經過平樂的武林和尚。郭以後,郭氏後人不斷努力,逐漸成為壹個重要的學術流派。50多年前,“郭氏骨傷科”第五代傳人女士將自己的秘方奉獻給國家,創辦了中國第壹所骨科大學——平樂骨科專科學校。如今,中醫骨傷科領域70%的骨幹醫生都是“平樂人”。

然而,中醫也有壹些遺憾和不足。這是因為整骨往往是壹個具體而細微的操作,難以用語言表達,只能由老師口頭傳達。此外,在封建社會,骨病醫生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在民間,為自己和後代著想,往往只把兒子傳給外人,嚴重影響了這項技術的傳播和發展。盡管如此,中國傳統整骨術經歷了幾代人的創造發展和整骨醫家的不斷歸納總結,最終形成了獨立於世界醫學之林的中醫整骨術。無論是理論上的前沿,還是技巧上的,都值得我們驕傲。

  • 上一篇:無花果溫室栽培技術
  • 下一篇:營養不良草對燉瘦肉的影響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