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能運化水濕。脾喜燥惡濕。如果脾陽上擡,脾臟健康,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濕不容易致病。另壹方面,濕氣過重致病後,患者常出現頭暈、頭重、四肢酸痛、身重體痛、關節屈伸不利、胸悶、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厚膩等癥狀。為了預防和減少濕害,我們必須重視保護脾臟。只有脾胃陽氣上升,才能有效抵禦濕邪的入侵。
因此,夏秋之交,要特別註意房間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淋雨後及時擦幹身體,更換衣服;陰天水涼時不要長時間泡在河水和遊泳池裏,以免外界濕氣侵入肌肉表面傷人。為了防止內濕,不要吃太多的寒性蔬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油膩,暴飲暴食。此外,用蓮子、大麥、紅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可保護脾胃,祛除濕氣。
幾千年前,中醫就提到了氣候和環境變化對身體的影響,其中濕度被認為是引發和加重疾病的關鍵。正常情況下,人體具有調節外界溫度和濕度變化的天然能力,但有些人因為體質差、疾病或生活習慣而影響健康,導致體內控水系統失衡,無法排出水分。
另外,現代人運動少,吃得多,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衡。體內水分過多會使人感到困倦、四肢沈重、食欲不振、手腳冰涼、皮疹、面部黏膩不適,甚至出現腸胃炎。運動量少,飲食無節制,壓力大,導致濕氣滯留體內。
就中醫而言,香、汗、苦藥是祛濕的法寶。利用植物香氣對抗傳染病,是我們祖先的智慧。比如南方人佩戴艾草,殺菌防病。或者在氣候變暖,細菌病毒發出的五月端午,把蕙蘭、石菖蒲、艾葉掛在家家戶戶門口,取下來用來洗澡,也就是說,是為了消毒空氣和飲水。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確實有抗病毒作用,比如八角茴香,被制成流感疫苗。另外,辛辣的姜汁排汗,最適合淋雨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甜姜,壹種苦而溫的中藥,就像壹種慢火,慢慢把水和氣逼出體外。
中醫教妳祛除體內的濕氣,但妳得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
中醫提供以下方法,讓妳輕松擺脫體內渾濁厚重的濕氣,重獲清新。
1招操可以緩解壓力,激活身體器官的運作,加速體內濕氣的排出。現代人用腦多,體力消耗少,在密閉的空調裏長時間等待,很少出汗,所以身體調節濕度的能力變差。嘗試跑步、散步、遊泳、瑜伽、太極等任何“呼吸壹點,出汗壹點”的運動,有助於激活血液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二招是清淡適度的飲食。胃腸系統與營養和水分代謝有關。最好的方法是適度均衡的飲食。酒、奶、肥肉、厚味等油性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胃脹、炎癥。甜食和油炸品會使機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癥反應。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果蔬會使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進食。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飪中加入蔥和姜,以減少蔬菜的寒性。
第三招,避免環境潮濕。另外,日常生活中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中。尤其是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註意以下事項: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的水分會下降,地板潮濕,容易侵入體內,引起四肢疼痛。最好睡在離地板有壹定距離的床上。
雨天減少外出。
不要穿濕衣服。
飲水量要適度。
天氣炎熱,飲食也要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夏天要享受食療的好處,可以選擇壹些祛濕清熱的食物,增強身體抵抗力。此時飲食應逐漸轉為清淡,多吃魚、瘦肉、豆制品和蛋白質含量高的乳制品;應選擇清淡營養、能消暑益氣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帶、茄子、西紅柿及各種綠葉蔬菜。姜、辣椒等味辛味苦的蔬菜應少吃或不吃。熱氣騰騰的時候,人體毛孔張開,出汗多。註意補水,最好多喝涼水。橙子精華、菠蘿精華、山楂精華等。可以用涼開水喝,冰棍、蘇打水等冷飲要少吃少喝。這些寒性食物不僅營養低,熱量高,而且對脾胃有害。身體虛弱或容易腹瀉的人應少吃。具體來說,多吃紅小豆有利尿作用,冬瓜、荷葉可以消暑祛濕,扁豆可以健脾祛濕。苦瓜、苦菜、馬蘭頭等苦菜不僅能清熱,而且有營養。此外,還要“為民而食”。有些人身體虛弱,怕冷,芥末、西瓜等寒性食物不宜多吃。
1健脾祛濕湯(2~3人)材料
:山藥(幹)10克,土茯苓10克,冬淩草10克,豬胰腺(五花肉)300克,清水適量。做法:將山藥、土茯苓、香茶菜洗凈,壹起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煮沸,再轉小火1小時即可飲用。●適合脾胃不好的人。
只能發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