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白色病變在中醫上沒有特定的名稱,根據癥狀可分為“外陰瘙癢”、“外陰膿皰”、“外陰糜爛”等類別。早在《金匱要略》中就已有外陰病的記載:“陰中脈滑數則陰中生瘡,陰中水泡爛則洗瑯琊湯方。”《古今圖書總集·醫部大全》壹書收集了從漢代到清代醫家的相關論述。在收集到的方劑中,除了內服外,還采用了外洗、坐浴、針灸等方法,可見中醫在治療外陰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我國最早的現代中醫關於外陰白色病變的臨床報道發現於1973,之後相關數據不斷增加。尤其是80年代以後,包括內治、外治、穴位激光照射、電針等壹整套方法。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診斷方法進行探索,使本病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不僅有效地控制了意識癥狀,而且使病變組織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近年來,對該機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快速進展。如用電鏡觀察肝郁的外陰營養不良,證實疏肝解郁藥物可使上皮組織超微結構恢復正常,線粒體增多,核糖體減少,抑制細胞無限制增殖,消除癌變傾向。疏肝解郁藥物對防止外陰營養不良癌變有壹定意義。
中藥治療外陰白色病變效果較好,遠期療效也較好。有效率約為83% ~ 96%,復發率約為5% ~ 20%。無論內服還是外用,均無毒副作用,療效優於單純西藥。但仍存在治療方法復雜、療程過長、對相關機制認識不足等問題,需要進壹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