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啟文診所的門外,有這樣壹句警語:大人物,小人物,不分大小;有錢的和沒錢的,都不用錢給病人看病。張啟文說,他用這個要求來約束自己和員工,他的思想和“李師傅”治病的精神很像。
在與記者的聊天中,張啟文首先談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著名的中醫李鄂華。“李師傅”是李家莊人,張啟文從小就對他的事跡了如指掌。“‘李師傅’看病十裏以內都懶得走。看過壹次後,他主動上門復診,幹糧餅幹他自己帶,燒酒他自己帶,禦寒防饑。他從來不吃病人家的酒和飯。”張啟文說:“這壹舉動遭到了人們的嘲笑,但他認為‘這是我天性所喜歡的’。”“李師傅”去世後,村民們為他建了壹座廟,立了碑,並在農歷4月13日,也就是他去世的紀念日,舉行為期三天的廟會。小時候,張啟文總愛去廟會拜謁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李師傅”,立誌要當壹名像他壹樣的醫生。
“行醫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李師傅’的偉大。”張啟文說,醫療機構註重利益,醫生很少考慮病人的感受。有些人甚至大吃大喝。在他看來,這違背了醫生的為人之道,也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則。他壹生以“李師師”為榜樣,濟世救人,重醫德。兩次榮獲“全國勞動模範”。
“急病人之所急,就是孩子之所痛。別人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壹樣。”這是張啟文作為兒科醫生的治療原則。
65438至0957,張啟文從昌濰醫學院(濰坊醫學院的前身)畢業後,來到昌濰人民醫院中醫科工作。為了提高自己的醫術,張啟文拜師於晚清儒生戚秋浦和名醫曹。“那時候,我真的把中醫的命運和未來和自己聯系在壹起,時刻鞭策自己做壹個對得起祖先的中國人,對得起病人的稱職醫生。”這不是華麗的辭藻,這是張啟文發自內心的獨白。
看病時,他以治病救人為天職,全力救治病人。患者出院後,仍主動上門復診。困難家庭會拿出工資來支付醫療費用。當時,張啟文因其醫德和醫術而受到人民的愛戴。1960年6月,張啟文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範”,並出席了文教衛生“英雄會”。
從那以後,張啟文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刻苦學習中醫知識。到1978,在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再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貢獻突出。作為全國醫學科技大會代表團成員,受到國家接待。“勞模”精神壹直發揮到今天。
“看家庭困難的病人,診費、藥費全免。有時候壹樓的藥房壹天能接到十幾個免費的藥單。”張啟文的徒弟王佳俊描述道。“我每個月有七八千的退休金,孩子也很有前途。我不缺錢,診所能給員工發工資。”張啟文說。畢生努力傳播中醫之道
“作為壹名老中醫,我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就是要把國粹的精髓繼續傳承下去。”張啟文說。
從1981 —1985,和周等人牽頭編著的《名老中醫之路》壹書,共三個系列,刊載了近代97位名老中醫的研究與成功。出版後,這本書印了壹萬多冊,很快被搶購壹空,不得不重印。20多年後,張啟文認為新壹輪的名老中醫已經出現,於是張啟文決定編輯《名老中醫之路》續集,計劃於2010出版。
做這個決定看似簡單,但張啟文卻要為此付出太多,“因為他的責任感”,這是老人的解釋。很多業內人士感嘆他的敬業。
93歲的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鄧鐵濤稱該書為“20世紀當代名醫成功學史”,是歷史學的壹個新分支。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中醫藥教育史;也是20世紀中醫的傳奇文獻,很有價值。“啟動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和“培養中醫藥人才,從青少年抓起。”張啟文大膽地提出了這樣的言論。
他說,他在梳理名老中醫的成功之路時,體會到了中醫學習要從少年抓起的道理。“這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中醫後繼乏人,從業者素質下降的局面。”張啟文說,他決定開辦壹個中醫專業的少年班。
想辦中醫少年班?這個黨委書記(時任山東中醫學院黨委書記)是不是在鬼混?當時大家心裏都打了壹個大大的問號。山東省委、教育廳、衛生廳經過反復論證,最終決定:幹!
第壹期少年班開始招生1985。學生從14-16歲應屆初中畢業生中選拔,學制8年,預科3年,本科5年;預科階段,趁著年輕背誦中醫啟蒙著作和四書五經選讀,加上中醫文化課;本科階段要系統學習高等中醫教育教材,臨床授課,早期跟隨老師。
據了解,張啟文創辦的中醫少年班是中國第壹個。三屆畢業後,90%以上的學生成為碩士生、博士生,成為中醫藥事業的可靠接班人。他的實驗成功了。
有專家認為,讓學生從小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培養他們對中國醫學和藥學的濃厚興趣,使他們樹立起盡快成為醫生的誌向,對振興中醫非常有效。目前國內醫學院校仍采用這種培養模式。先後五次畢業於“外國中醫”。“中醫有很好的療效。中國人代代相傳,有豐富的抗擊疾病的經驗和醫學文獻,應該發揚光大。”張啟文說。
在此之前,中醫在國外的地位是尷尬的。在很多西方人眼裏,中醫和封建政府壹樣腐敗無能,不屑壹顧,把早已流傳海外的中醫視為江湖騙子和藝人。“這讓我們這些老中醫感到心痛。”張啟文說。
除了心痛,他想采取壹些行動。從1989,張啟文擔任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迄今為止,他已六次應邀在澳大利亞講學。
“此行讓澳大利亞人了解了中醫的療效,增進了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張啟文說,經過反復論證,澳大利亞教育部批準在RMET和墨爾本大學分別設立中醫系和生物醫學醫學院,成為西方國家中第壹個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的國家。張啟文還編輯了《漢英中醫詞典》,並撰寫了壹篇論文,分析了澳洲的中醫現狀,提出了八點建議,全部被采納。據了解,已有五屆“外國中醫”畢業。
2000年,維州正式通過立法,成立維州政府中醫醫院管理局,與西醫醫院管理局具有同等地位。消息壹公布,在全澳乃至全世界引起轟動,數以萬計的華僑華人無不歡欣鼓舞。《中國中醫藥雜誌》報道稱,張啟文是“澳洲中醫藥立法的功臣”。他為中醫的國際化做出了貢獻。
張啟文當選為澳大利亞中醫學院特聘資深教授,澳大利亞全國中醫針灸學會聯合會名譽主席和學術顧問,並多次被挽留定居澳大利亞,但均被婉拒。張啟文說:“我的理想是在家。”“部門醫生”樂於為人民消除疾病和災難。
165438+10月28日,記者壹行8點半剛過就來到了張啟文的診所,門口的患者已經排起了長隊。熱心、實惠、醫術高超,這個“科室醫生”“平民醫生”早就名聲在外了。
胡女士6歲的女兒患有慢性病。她每周都帶著女兒從濟南來看病。“我每次來找張教授,都會關照壹下。我不需要註冊。我先給我們看看,免得耽誤回程的車。”胡女士說。“我們是德州人,在這裏看病很好。張教授非常和藹。上次他帶的錢不夠,還幫我們拿了藥。”壹個農民模樣的中年人說道。告訴記者,隨著張教授知名度的提高,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來,他都壹壹照顧。對於特殊病人,張教授從不收取家訪費。
張啟文退隱後,先設百草亭、善心堂,後設白壽堂,浸淫社區,問病村。他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了,但他耐心認真地對待每壹個病人。“我前半生很大壹部分時間是在做官和做學問。現在我有時間了,我想專註於我畢生的激情。”張啟文說。
幾天前,張啟文教授獲得了兩項新的榮譽。在第26屆全國中醫兒科學術會議上,被授予“中華醫學會兒科發展突出貢獻獎”;當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首屆兒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席。
退役後,張啟文回到濰坊為人民治病。165438+10月28日,在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趙壽祥的陪同下,記者來到濰坊采訪。
老人這樣總結自己壹生的努力:“這輩子做的三件事,最讓我欣慰的是:‘壹老’,‘壹少’,‘壹世界’。‘壹個老人’是編輯《名老中醫之路》系列;‘壹點’是‘中醫專業少年班’創辦的;”壹個世界”就是在國外推廣中醫知識,在澳洲培養五屆“洋中醫”。這些在全國都是開創性的。”盡管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張啟文認為他是壹名醫生。他努力和畢生奮鬥的目標是拯救世界,拯救人類,他的壹切努力都與這個目標有關。剛剛當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首屆兒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席;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兩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他在國內首創了“中醫專業青少年培訓班”。他六次赴澳大利亞傳播中醫,成為第壹個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的西方國家。退休後為老百姓診治疾病,被譽為“部門醫生”、“平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