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特點:豬瘟是由屬於黃病毒科鼠疫病毒的豬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豬是主要傳染源,主要感染途徑是消化道。該病壹年四季均有發生,傳染性強,不同年齡和品種的豬均可發病。
癥狀:急性型,病豬情緒高度低落,少食或拒食,怕冷臥,體溫持續上升至465438±0℃左右。先有便秘,大便堅硬呈球狀,有粘液或血,其次有痢疾,部分嘔吐,雙眼有大量粘液或膿性分泌物,步態不穩,後期後肢麻痹。常見的耳朵、四肢、腹部、會陰部的皮膚,往往會先發紺,出現很多小出血點,也就是說按壓也不會褪色。少數豬出現抽搐、痙攣等癥狀,10 ~ 20天死亡。慢性豬癥狀較輕,病情發展較輕,出現輕度發熱、貧血和消瘦。胃口時好時壞。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
預防和治療: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
預防:20日齡和60日齡各免疫壹次。疫病流行時,應及時封鎖疫區,消滅病豬,進行緊急預防,對病豬舍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
2.丹毒:
流行特點:是由丹毒紅斑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在架子豬身上。主要通過消化道和皮膚傷口。
癥狀:(1)敗血癥型:早期多為急性,部分健康豬突然死亡。多數豬食欲不振,眼屎多,發病初期大便幹燥,粘膜呈球形粘連,其次為痢疾,耳、胸、頸、腹皮膚因手指按壓而變色,多呈菱形或方形,病後3-4天死亡。
(2)皮疹型:無精打采,皮膚上有方形、菱形、圓形等紫紅色皮疹,俗稱醒目火痕,發病後期逐漸結痂脫落。
(3)慢性型:多由急性或亞急性轉化而來。四肢關節腫脹,常呈狗坐姿,行動困難。有的有心內膜炎,呼吸急促,食欲不確定,眼、鼻、口呈藍紫色。
預防:(1)預防:定期接種豬丹毒疫苗。(2)治療:青黴素每公斤5000-10000單位,肌肉註射,每日3次,體溫正常後再註射2-3次。(3)抗血清處理;23公斤以下豬5-10毫升,45公斤以上豬20-40毫升。
3.豬肺炎
流行特點: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豬常見呼吸道疾病。這種病常發生在早春和深秋。
癥狀:(1)最急性型:多見於疫情初期。俗稱“鎖喉風”,食欲不振,口鼻粘膜發紫,流出血性泡沫。出血性紅斑常出現在耳朵根部、頸部、腹部等地方。有的人便秘初期腹瀉,經常窒息而死。
(2)急性型:是常見的疾病類型。除敗血癥外,還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流鼻涕、皮膚出現紅紫色斑點。
(3)慢性型:常見表現為慢性肺炎和慢性腸炎。
預防:(1)預防:45日齡接種壹次,免疫期半年。(2)肌肉註射青黴素為每公斤體重5000-10000單位,每日兩次,(3)全群豬飼料為125g/噸。
4.豬流行性腹瀉:
流行病學特點:該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大多數發生在冬天。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豬易感。乳豬、架子豬和育肥豬的發病率通常為100%,母豬為10 ~ 90%,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壹般流行過程持續4 ~ 5周,可自然消退。
癥狀:病豬情緒低落,食欲下降,然後排泄如大便,呈黃色或灰黃色,體溫基本正常。有些小豬吃了零食或吸奶後會嘔吐。年齡越小,癥狀越嚴重。1周齡以下仔豬經常腹瀉2 ~ 4天,體溫下降。大約50%死於脫水。生長育肥豬和種豬壹般腹瀉4-8天,逐漸恢復正常。
預防和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壹般的處理方法可以是讓豬自由飲用補液生理鹽水。為防止繼發感染,肌肉註射環丙沙星註射液。
5.豬副傷寒:
流行特點:該病是由豬霍亂和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該病主要發生在集約化飼養的2-4月齡仔豬,特別是天氣寒冷、氣候多變、斷奶過早、疾病等,使豬的抵抗力下降而導致發病。
癥狀:(1)急性型。病豬體溫升高,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先便秘後腹瀉,糞便呈灰白色、淡黃色或淡綠色,有時帶血,常出現腹痛癥狀。鞠躬尖叫。耳朵、腹部和四肢是深紅色到藍紫色。病豬呼吸困難,體溫下降,壹般2-6天死亡。
(2)慢性型。病豬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糞便呈灰綠色,有臭味。病豬越來越瘦了。最後死於脫水。
預防:①預防:斷奶前3天註射或口服仔豬副傷寒減毒凍幹疫苗。②治療:磺胺增效合劑效果較好。磺胺甲噁唑或磺胺嘧啶為20 ~ 45mg/kg體重,甲氧芐啶為6 ~ 8mg/kg體重。混合後分兩次服用,1周。(3)土黴素口服,每日50 ~ 100mg/kg體重。(4)口服新黴素。每天40-60毫克/公斤體重。
6.豬水腫病
流行特征:該病原體由致病性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引起。主要發生在斷奶後肥胖健壯的仔豬,常突然發病,出現頭部水腫和* * *共濟失調。死亡快,死亡率高,易發生在缺硒地區。
癥狀:1-2壯仔豬突然死亡,但大部分豬不進食,眼瞼、頭部、頸部出現水腫。發病初期前腿趴在地上,後腿站立,口吐白沫,聲音嘶啞,跳躍,或走路不穩,或轉圈,或四肢劃水似的摔倒在地,運動障礙,後期後腿麻痹,病豬壹般經過6544。
防治:(1)口服新黴素,每日40-60mg/kg體重肌肉註射呋塞米。
(2)口服硫酸鈉25g,肌肉註射磺胺嘧啶。③環丙沙星0.25mg/ Kg體重,肌肉註射2次。
7.豬蛔蟲病
流行特征;蛔蟲病是水產養殖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最重要的寄生蟲病。主要危害斷奶仔豬,使仔豬生長不良,甚至導致僵豬甚至死亡。
癥狀:當大量幼蟲遷移到肺部時,引起蛔蟲肺炎,表現為咳嗽、呼吸加快、體溫升高、食欲不振、不能平臥。成蟲寄生小腸時,仔豬生長緩慢,皮毛粗糙,貧血、腹瀉、嘔吐常導致豬僵。
防治:定期驅蟲,50日齡仔豬驅蟲,25天1次,2-3次* * *。(1)左旋咪唑5-7mg/kg bw肌肉註射。
(2)皮下註射伊維菌素0.3 mg/kg體重。
豬傳染性胃腸炎
流行特點:此病由冠狀病毒引起,是壹種急性、高度傳染性疾病。10日齡以下的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5周齡以上的豬死亡率很低。病豬和染病豬是主要傳染源,該病多發生在冬季,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所有年齡的豬都表現為嘔吐、嚴重腹瀉、脫水和厭食。
癥狀:哺乳仔豬哺乳後突然嘔吐,隨後出現嚴重水樣腹瀉,腹瀉呈乳白色或黃綠色。疾病末期,他死於脫水和酸中毒。育肥豬突然出現水樣腹瀉和腹瀉,糞便呈灰色或褐色,嘔吐,食欲不振,身體虛弱,增重明顯減慢。
治療:允許豬自由飲水和服用補液生理鹽水。為防止繼發感染,用磺胺甲惡唑或磺胺嘧啶20 ~ 45 mg/kg體重,加甲氧芐啶6 ~ 8 mg/kg體重,混合口服。
9仔豬黃痢:
流行病學特點:母豬攜帶致病性大腸桿菌是本病的重要因素。
這種疾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主要發生在7日齡以內的乳豬,1-4日齡較為多發。豬壹旦得病,往往壹窩壹窩,發病率可達50%-100%。
癥狀:患病仔豬糞便黃稀,肛門松弛,無精打采,不吃奶,很快體重下降,脫水,最後衰竭而死。
預防和控制:
(1)氧氟沙星0.25mg/天Kg體重,肌肉註射兩次。
(2)每天每公斤體重40-60毫克新黴素。
(2)調力生每公斤體重0.10 ~ 0.15g,每日1次,連用3天。
10.仔豬痢疾
流行特點: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主要由飼養管理不當、環境惡劣、母豬乳汁過濃過稀引起。該病以排出灰白色稀粥狀糞便為特征,以10 ~ 30日齡仔豬最為常見,壹年四季均可發生。
癥狀:腹瀉,糞便呈灰白色或黃綠色,常混有粘液和糊狀物,內含氣泡,糞便常卡在尾部肛門及其附近。當細菌侵入血液後,病豬體溫升高,食欲下降,日漸消瘦,毛發粗糙無光澤,怕冷發抖,5-6天後死亡。如果治療及時,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
預防和控制:
(1)用大蒜500g,甘草120g,切碎後加入500ml 50度白酒,浸泡3天,與適量百草枯(鍋爐底灰)混合均勻分成40劑,每頭豬每天可服用1劑,連續服用兩天。
(2)甲硝唑每公斤體重32毫克。
(3)喹乙醇50毫克,腐植酸鈉100毫克口服。
(4)肌肉註射硫酸多粘菌素B 800-65438+萬單位。
11豬卡他性胃腸炎:
病因:常稱為消化不良,表現為胃腸功能紊亂、吸收減少、食欲不振或被遺棄。
癥狀:病豬無精打采,發病初期表現為消化不良癥狀,隨後食欲不振,食欲增加,鼻幹、口幹、有惡臭,舌頭縮短,體溫升高,脈搏加快,角膜充血變黃,有時腹痛,呼吸加快,嘔吐、腹瀉,糞便惡臭,混有粘液、血絲或氣泡,嚴重者肛門失禁,最後直腸。
治療:
(1)首先要去除病因,給易消化的飼料,病豬要餵粥或米湯。
(2)抗菌消炎,口服黃連素、慶大黴素或氧氟沙星。臨床常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l,10%維生素C註射液5ml,40%烏洛托品溶液10ml,混合後靜脈註射。
(3)調節胃腸功能。腸胃炎緩解後,可適當使用健胃劑、幼畜多酶片、乳糖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