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冬天,季德勝隨父親來到如東縣岔河鎮,次年父親去世。25歲那年,季德勝孤身壹人,他決心遵循父親的指示,繼承蛇藥秘方。傳給季德勝的蛇藥秘方是第五代。在代代相傳秘方的過程中,他的祖先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只是靠默寫和背誦來練習。壹個是怕文字記錄丟失會落入他人之手;其次,無論是清朝還是民國,從事這壹職業的人大多是窮人和文盲。季德勝的祖輩曾立下規矩:秘方是“傳給孩子不傳給女人,代代相傳”。所以,季德勝把秘方看得比生命還珍貴。
秘方的內涵在於“密”。我爺爺傳給我爸爸的時候,季德勝不知道有多少草藥。這個秘方不是片面的,它有多種藥用味道。季德勝無從得知秘方的藥味是否代代相傳。不過他曾經聽父親說過,吉家的秘方是壹代接壹代贏,壹代接壹代發展。這暗示著秘方的味道變了。他的父親傳給他的是壹個“隨機處方”,其中包括幾十種動物和植物藥物。中藥中常用半邊蓮和黃開口等草藥來解毒和止痛。這種藥沒有固定的劑量,壹般是通過目測和憑經驗抓藥來配制。這個秘方不僅藥物種類多,而且藥量大,患者服用不方便,有時療效也不穩定。季德勝想,既然我們祖上的秘方是壹代壹代改良出來的,到了我手裏就不能研發出來了嗎?獨立生涯的第三年,他下定決心將秘方簡化成服用方便、療效更高的秘方。他先盲目鑒別原方中的藥物,嘗遍各種藥物。他從小就聽父親講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蛇藥秘方裏有些藥有毒,他在品嘗的過程中多次中毒。每次中毒,他都立即服用父親傳授的解毒藥物。他以直觀原始的品藥方式,去粗取精,去善除草,反復篩選確定每種藥物的性能和療效,以單方和復方交替在自己身上試用,讓毒蛇咬自己的肩、臂、趾等部位,然後口服自己配制的秘方,壹次次鑒定自己蛇藥的療效。在保證藥物對人體安全有效的情況下,應用於蛇類患者。經過近10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將秘方中的各種藥物磨成粉末,用藥液調和,手工制成直徑2.5厘米、厚0.5厘米的黑色藥餅,以及梧桐樹形狀的藥丸。每壹個藥餅、藥丸上都用紅筆標著“吉”字,打出“吉德勝蛇藥”的牌子,繼續遊走江湖,賣蛇藥。
1942年春,季德勝來到蘇州,很多蛇傷患者都是他治好的。同年秋的壹天,壹個日本商人以“交朋友”的名義請季德勝吃飯,並給他送錢送禮物,稱贊季德勝是他的導師,要他向季德勝學習。季德勝雖然是個粗人,但他知道日本商人是想騙他蛇藥秘方,於是“到城外山上采藥,改天再商量”以應付,連夜逃離姑蘇城。事後他說:“我是中國人,怎麽能把秘方賣給日本鬼子呢?”當時的季德勝雖然窮困潦倒,但窮誌在必得,不為金錢所動。他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令人驚嘆。
1948年,季德勝來到南通。1949南通解放。季德勝繼續擺攤,耍弄蛇,賣藥。此時他對蛇傷的研究已深有造詣,加上蛇藥的特殊療效,在當地頗有名氣。任何壹個蛇類患者,只要看壹眼,就能辨認出患者是被哪種毒蛇咬的。從傷口留下的牙印和深度,他還能辨別出是公蛇、母蛇、出洞蛇、洞內蛇、空肚蛇、飽肚蛇,甚至是懷孕的蛇。他指出:“出洞的蛇毒液很多,毒性很強;進洞的蛇毒液已經分泌出來了,毒比較輕;蛇受驚嚇時咬的毒很大,但冬天至日過後就輕了。懷孕的蛇咬的比較毒,剛產的母蛇毒比較輕。”這些獨到的見解非常精彩,令人驚嘆。他根據毒蛇咬傷的毒性來用藥,所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