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根據艾灸的方法
艾灸和水皰灸(非艾灸,也叫天灸)。後者使用斑蝥、巴豆、蒜泥等中的壹種。,並塗抹在穴位上使其局部起泡,這就是水皰灸。現在流行的“冬病夏治”大多屬於這種。
第二,根據艾灸的形式
直接灸、間接灸、溫針灸、艾條灸、溫灸。
1,直接艾灸
直灸是將大小合適的艾條直接放在皮膚上的方法,古人常用。如果施灸時皮膚發燙化膿,稱為疤痕灸。如果不燒傷化膿皮膚,不留疤痕,就叫無痕灸。
2.間接灸
間接灸又稱隔灸,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夾有介質的施灸方法。
間接灸因其刺激溫和,對皮膚無損傷,壹直深受患者歡迎,特別適合自我家庭艾灸保健。值得壹提的是,長期以來,人們仍然認為,由於其分離出的大部分物質都是中藥,艾灸不僅能起到灸的作用,還能起到藥的作用,臨床觀察對很多疾病和證候都有很好的療效。
常見的間接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等。
(1)隔姜灸
隔姜灸是壹種以薄姜片為媒介的灸法,因其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成為最常用的灸法之壹。
隔姜灸自古就有。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學》記載“灸法用錢壹樣厚的姜片,放在舌頭上的穴位上,然後施灸”。後來名醫張景嶽在《論語·經》中提到,治療痔瘡疾病“只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瘡的瘡部,三強女用艾炷灸姜上,黃水便出,自行消散”。從以上兩塊隔姜灸的應用來看,隔姜灸在古代可以用來治療壹些特殊部位和疾病,對現代臨床確實很有啟發。原來隔姜灸可以這麽用。清代吳尚賢的《李璇駢文》和李雪川的《針刺源頭》中也有不少關於隔姜灸的記載。
隔姜灸的方法很簡單。選取新鮮生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成厚姜片。大小可以根據艾灸部位和艾炷的大小而定,壹般比艾灸部位稍大。用三棱針在姜片中間紮幾個孔,便於熱量滲透。施灸時,將大或中的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後放在穴位上。當艾炷燒完或患者感覺局部有燒灼感時,再換艾炷灸,以局部潮紅無起泡為度。艾灸結束後,在艾灸部位塗抹紅花油。第壹,可以防止皮膚灼傷。二是可以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壹般艾灸治療壹天1次,7次就是1個療程。
生姜性溫,有溫經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隔姜灸通過姜汁的辛辣味和艾灸的熱效應刺激局部皮膚穴位,擅長散寒止痛、暖胃止嘔。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關節痛、嘔吐、腹瀉、胃脘痛、遺精、陽痿、痛經及感冒引起的周圍性面癱。
使用隔姜灸時,應選用新鮮生姜,現切現用。姜片的厚薄要看根位和病證。壹般來說,生姜片在面部等敏感部位可以厚壹些;對於急性或疼痛性疾病,可將姜片切薄。如果姜片烤焦幹癟,可以更換。
(2)大蒜灸
隔蒜灸可分為隔蒜灸和隔蒜灸。
古人用隔蒜灸治療癰,在宋代醫生陳艷所著的《三因壹病證方》卷十四中有詳細論述:癰先感“腫痛”,先用濕紙覆蓋,在紙先幹的地方,也用大蒜切片,然後送妳,三強是用大艾灸,即壹個大蒜代替。書中還提到了另壹種隔蒜灸的方法,即隔蒜餅灸:“十幾個人做壹個地方,要把大蒜磨成糊狀鋪在煎餅上,把艾絨聚在餅上灸。”可見古代醫家善於用隔蒜灸和隔蒜灸治療外科癰。
操作方法是用新鮮的蒜頭,切成約~ cm厚的薄片,中間打幾個孔(或搗蒜如泥),放在要艾灸的穴位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或鋪好的蒜泥)上,點燃艾灸。艾炷燃盡後,易炷再灸,直到規定的強灸次數完畢。壹般艾灸治療壹天1次,直到痊愈。
大蒜灸具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多用於癰、疽、瘡、癤、疣、腹塊。近年來也用於結核病的輔助治療。
(3)隔鹽灸
隔鹽灸是將幹鹽敷在肚臍上進行艾灸的壹種治療方法。隔鹽灸歷史悠久,是臨床最常用的灸法之壹。
隔鹽灸最早見於《肘急方》。葛洪主張用鹽填滿臍窩,在上面放壹個大艾炷,治療霍亂等急癥。後世醫書如元代魏宜林所著《備急千女方》、《千女翼方》、《世醫有效治方》等均有介紹。如《本草綱目》第十壹卷記載:“霍亂轉肌欲死時,腹部發熱,肚臍灌鹽,七強為灸,即蘇”,而“小兒不小便,乃放鹽於肚臍”,古人以鹽為媒,主要灸肚臍,但近代逐漸完善擴大,不再局限於神闕穴。隔鹽灸操作時,患者仰臥,露出肚臍。取適量純凈幹燥的鹽(最好是青鹽),煎至溫熱,放入臍帶內,使其與臍帶齊平。然後把艾炷放在上面,施灸,直到病人感到有點熱,這樣就容易再燒再灸。為了防止鹽被火燒焦,可以事先在鹽上放壹片薄薄的姜,然後艾灸。
鹽是壹種礦物質,加熱後也能產生熱輻射,熱滲透連續均勻,類似於中醫的切石療法。
施灸時,要求患者保持原位,均勻呼吸。特別是當穴位區域感覺發熱時,要通知醫生處理,不要移動,以免燙傷。
(4)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是間接灸法的壹種,包括隔附子灸和隔附子灸。
這種方法的應用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毅》。記載“伐烏頭厚如棋子,腫之,以少吐烏頭,灸烏頭,以腫治熱。”這是最早的隔附子灸的記載,用於治療外科癰。後來又發展了從附子餅中分離出來的艾灸。如明代薛基《外科用刑》記載,傷口未愈者“用炮制過的附子剝臍,碾成餅,將傷口置於其上,餅上艾灸。壹日數次,但使其微熱,不痛。”在古代,從附子中分離出來的艾灸常用於治療壹些急癥和疑難雜癥,往往能回陽救逆,起死回生。附子片灸是將熟附子用水浸泡,切成厚片,放在中間有針刺孔的穴位區,放在艾炷灸上。附子餅灸是將附子切成細粉,用黃酒調和成餅,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1厘米的附子餅。中間打孔,放在待灸穴位或患處,再放上艾炷灸。附子味辛、溫、熱,有溫腎壯陽之功。多用於治療陽痿、早泄或氣衰所致的慢性潰瘍。
烏頭有毒,要註意:
施灸時註意室內通風。
b附子餅灸必須在醫務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
c應選擇相對平坦的部位或穴位進行艾灸,艾灸餅應及時取出更換,以免灼傷皮膚。
d、陰虛火旺、過敏體質、孕婦禁用烏頭餅灸。
3.溫針灸
溫針灸是壹種針灸結合的治療方法。溫針灸的正確方法是先將針插入穴位,上火後將純艾條捏在針尾,或直接在針尾插入壹根長約2厘米的艾條,然後從上方點燃艾條或艾條進行艾灸。燒完艾條或艾條後,除去灰燼,取出針。溫針灸需要專業人員操作,不建議個人自行溫針灸。
4、艾條灸
艾條灸是將艾條制成艾條進行搶救的壹種方法。艾灸是用棉紙或桑葚紙將艾條包裹成條狀(直徑約cm,長約26 cm的圓柱形艾條)。其中不加藥粉的艾條叫青艾條,摻了壹些中藥粉的叫藥艾條。目前可以看到無煙艾條。艾條灸最常用的方法是將艾條懸掛在距穴位壹定高度處進行熏烤,使艾條的點燃端不直接接觸皮膚,也稱懸灸或吊灸。懸灸主要有溫和灸、旋灸、鳥啄灸。
(1)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壹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部,距皮膚肢體約2-3厘米(壹寸),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無灼痛感。壹般艾灸5-10分鐘,直到皮膚變紅。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恒定、持續,對局部氣血阻滯有溫經散寒的作用,主要用於風寒痹癥和慢性病的灸療。
(2)旋轉灸
旋轉灸又稱熨灸,使艾條的點燃端與穴位皮膚保持壹定的距離(約壹寸),但艾條的位置並不固定,而是平行或反復移動,以局部有溫熱的紅暈而無灼痛感為宜。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由涼漸暖,既能祛除局部疼痛的氣血阻滯,又能促進經絡氣血的循環。主要用於大面積治療風濕疼痛、軟組織損傷、皮膚病。
(3)鳥啄灸
施鳥啄灸時,艾條的點燃端不固定在距施灸部位皮膚壹定距離處,而是像鳥啄壹樣上下施灸。頻率大多是隨著呼吸的節奏啄。壹般可以艾灸15-20分鐘左右。這種灸法的特點是忽冷忽熱,對穴位和經絡功能的激發作用很強,適用於灸法治療急性病、遠端疼痛和內臟疾病。
5、溫灸艾灸
溫灸器,又稱灸療器,是壹種專門用於灸療的器具。用溫灸器灸的方法叫溫灸器灸。常用的艾灸盒和艾灸管有兩種,市場上很容易買到。
施灸時,將艾條、艾條或藥物點燃後放入溫灸器中,溫灸器蓋上蓋子,置於待灸穴位或部位,即可以前後移動灸,也可以局部固定,進行熨灸。壹般艾灸持續15-20分鐘,直至艾灸部位皮膚紅潤溫熱。此法具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溫灸使用安全方便,所有需要艾灸治療的人都可以使用。最適合兒童、婦女和害怕艾灸治療的人,是自我和家庭保健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