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閹割過的男人做宮廷侍從,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產物。埃及、波斯、印度等古代文明也曾有過同樣的做法。在《新約》中也有記載說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在非洲傳福音。英語中,太監壹詞由希臘語“守床之人”轉化而來,可見太監最初是為了保護後宮的貞操和國內外的皇室血統。
[編輯]
中國的太監
在我國,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凸刀”壹詞,其含義與閹割相近,說明當時人是被閹割的;但沒有記載他們是宮廷侍從。宦官的使用始於西周時期的記載,《李周》中有“宮中守內,以人道拒之”的說法。當時宦官被作為“殿民”、“內豎民”、“人”,但人數少,地位低。他們只負責打雜、送信等工作,算是壹種家臣。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到了戰國和秦朝,被囚禁的人數大大增加,使用宦官的機構也增多,宦官開始出現掌權。
在漢朝,侍候皇帝的人都被稱為“官員”或“太監”。據說這個名字來源於天帝旁邊的金庫稱之為“官”的壹個星座。到了東漢,所有宦官都要用宦官,大規模的宦官掌權在當時還是第壹次。後來唐朝後期,大規模的宦官再次掌權。至於“宦官”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遼代。它原本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不壹定由宦官擔任。到了明朝,朝廷有十二監二十四衙門,首領叫掌印太監,都是太監。於是“太監”就成了高級太監的稱號,後來成了太監的統稱。宦官在明朝達到頂峰。明朝末年,宦官數以萬計,遍布朝廷各部門,帶著宦官的間諜分布在全國各地。到了清朝,宦官都叫太監了。清朝對宦官的控制非常嚴格。晚清除了壹兩個受寵的宦官,宦官都不玩政治。
[編輯]
太監的來源
太監的最初來源是被閹割的犯人。當宦官有了掌權的機會,有些人就開始因為是宦官而被閹割。隋朝以後,閹割作為壹種正式的刑罰被廢除了,太監們應該大多是自願閹割的。到了明朝,除了壹些外族子弟(如鄭和)被閹為宦官;大部分都是自願閹割的。明朝閹人閹割本應是朝廷的職責,禁止百姓閹割自己。但這壹禁令從未得到認真執行。明朝中期,有大量閹割後不能入宮,不能當太監的人,稱為無名白。
[編輯]
中國著名的太監
豎刁:春秋時期齊國的宦官。他閹割了自己,以示對齊桓公的忠誠。而齊桓公也因為這件事不聽管仲的遺言,他的親信是夷雅和貂蟬。桓公病危時,大亂,用衣袖掩臉,死了。之後桓公的五個兒子爭奪王位繼承權,沒有人為桓公收屍。
趙高:秦朝宦官。秦始皇死後,大權在握,稱鹿為馬。
蔡倫:(約63年-121年),東漢宦官,據說是紙的發明者。
張讓:東漢十常侍之首。
黃浩:三國時期蜀漢的宦官。在《三國演義》中,劉禪因為聽了他的話而忽略了他的政治事務。
高力士:唐玄宗是個寵兒。據說李白喝醉時會脫掉靴子。
李:在當權的宦官,第壹個宦官宰相。
於朝恩:唐朝出身的宦官。
童貫:宋代宦官;曾出現在小說《水滸傳》中。
鄭和:(1371年-1435),明朝開國皇帝三寶太監,是壹位航海探險家。
王鎮:明朝第壹個掌權的宦官導致了民政的變化,明英宗被俘。
劉瑾:明朝宦官掌權,後被淩遲處死。
魏忠賢:明朝宦官,以貪汙朝政聞名。
安德海:清朝慈禧太後的寵臣。後出京處理貨物,被山東巡撫丁寶楨逮捕斬首。
李:繼安德海之後的又壹位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