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指人體血管內形成血塊,血栓是指血管內形成血塊的過程。血栓形成是人體在個體遭遇創傷時,避免血液過度溢出的重要保護機制。同時,人體內存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因子,阻止血栓不受限制的擴張和異常血栓形成,即抗凝系統。血栓止血完成後,體內仍有纖溶機制清除血栓,纖溶激活物/纖溶抑制物介導體內纖溶活性。這樣,止血與抗凝、纖溶與抗纖溶這兩個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平衡,保證人體內的血液在正常生理條件下能在血管內正常流動,既不形成血栓,也不出血,在外傷時形成血栓止血,止血後可將血栓清除。上海長海醫院血管外科馮翔然而,如果上述機制失衡,血栓堵塞官腔過多,就會變成血栓性疾病。在血管內形成的血栓會順著血流方向下落,遇到直徑比血栓小的血管,就會造成血管堵塞,也就是栓塞。因為這兩個過程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在臨床上統稱為血栓栓塞性疾病。該病是目前人類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血栓栓塞性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老年人發病率最高。主要原因如下:1。血管壁損傷。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血管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內皮損傷,促進血栓形成。2.血小板的變化。老年人血小板的聚集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比年輕人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3.血液粘度增加。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血管中血液的粘度也增加,容易形成血栓。4.凝血功能的改變。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高凝狀態和凝血因子增加,因此容易發生血栓形成。因此,老年人是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重點。心血管系統任何部位均可發生血栓形成,生理性血栓多發生在血管外,是對創傷的止血反應和保護機制。病理性血栓多發生在血管內,引起組織缺血或充血,引起血管事件,甚至血管死亡。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靜脈血栓栓塞和外周動脈栓塞。這種疾病是全身性的。冠心病、腦梗塞、腎動脈狹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等都是該病在不同血管的表現,所以對該病的防治也要有系統性。1.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發生1。動脈血栓主要累及心腦血管和外周動脈血管。這些部位的血栓大多是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形成的,即血管內壁損傷導致血栓形成,嚴重的導致心肌梗死、腦梗塞和下肢急性缺血壞死。因此,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的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與危險因素有關。除了遺傳、年齡、性別,很多危險因素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是代謝綜合征的壹部分。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通常有許多危險因素。危險因素越多,強度越大或暴露時間越長,血管疾病和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腦梗死、血管性死亡)的發生率越高。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通常涉及多個血管床,尤其是在存在糖尿病的情況下;血管疾病或事件意味著另壹個血管可能有或將有類似的問題;下肢血管疾病很少直接導致死亡,但下肢血管疾病是心肌梗死或腦梗死的預測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的形成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急性動脈閉塞可導致心肌梗死、腦梗塞和下肢急性缺血、壞死或壞疽。非閉塞性疾病以穩定型心絞痛、慢性缺血性腦病、雙下肢跛行為特征。2.靜脈血栓栓塞癥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主要並發癥或後果是肺栓塞,兩者統稱為靜脈血栓栓塞癥(VTE)。靜脈血栓栓塞引起的死亡在西方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居第三位。除了損傷導致靜脈血栓形成外,靜脈血栓形成大多與血流緩慢和引流不暢有關。此外,血液成分中的血栓形成因素,如纖維蛋白原和蛋白C抵抗異常,對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比動脈系統更大。靜脈血栓栓塞多發生在大手術/外傷、惡性腫瘤、嚴重疾病、長期制動/臥床、先天性易栓癥的基礎上。深靜脈血栓形成導致血液回流不暢,充血水腫,甚至局部壞死;此外,深靜脈系統血栓可沿血流栓塞至肺動脈,導致肺栓塞,甚至死亡(致死性肺栓塞);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後,許多患者仍然存在下肢水腫和/或肢體營養不良,稱為血栓後綜合征,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肺栓塞多發生在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基礎上,尤其是近端(腘靜脈和腘靜脈)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死亡率可高達30%,大多數死亡發生在2小時內,11%死於1小時內。很多病人根本救不了。因此,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應從肺栓塞開始。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預後不僅取決於急性期可靠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還取決於長期治療以防止復發和血栓後綜合征。3.外周動脈栓塞外周動脈栓塞最常見於房顫、心肌梗死、主動脈瘤患者,常導致急性動脈缺血,如中風、腸梗死、下肢壞死等。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診斷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如心電圖、心肌肌鈣蛋白、腦部CT檢查和血管影像學檢查。現代無創血管成像方法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例如,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斑塊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是敏感和準確的。CTA和MRA可以提供全身血管的圖像,準確性和DSA差不多。對於動脈血栓性疾病來說,危險因素的評估和檢測對於判斷是否有疾病和預後非常重要,危險因素的評估也是治療決策的依據。這些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家族遺傳史、早發性血管血栓性疾病家族史、血壓、血脂、血糖及其控制、吸煙史等。在高危人群中,應通過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相關危險因素,盡早進行有效幹預。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介入治療和手術。臨床醫生應全面掌握三種方法,預防與治療相結合,使患者獲得最大的利益。。1,動脈血栓的防治其實腦卒中、心肌梗死和外周血管閉塞是同壹類疾病,防治策略相似,手段也相似。因此,應整合重組醫療資源,積極倡導建立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使患者得到最優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使醫生、設備和藥物發揮最大作用,提高效率,提高防治水平。通過預防和治療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等危險因素,並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藥物幹預來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可以延緩或避免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生和發展。即使有病變,也可以通過行為和藥物幹預避免斑塊破裂,在抗血栓治療的基礎上形成血栓,預防血管事件。對於已經發生血管事件的患者,需要通過積極的幹預來防止類似的血管事件再次發生。小劑量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可以終身服用,可以穩定斑塊,防止血管事件再次發生。對於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和器官低灌註癥狀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應選擇適當的介入治療或手術,恢復官腔的再通,預防血管事件的發生。2.靜脈血栓栓塞癥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防治應重點避免導致血流減慢的因素,如患者盡早離床,長期飛行旅行註意下肢規律活動,大手術或嚴重創傷後使用抗血栓藥物等。對住院患者,應常規進行風險評估,並根據風險分層,采用預先制定的預防方案進行預防治療。靜脈血栓栓塞的預防措施包括藥物和器械。主要藥物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和華法林,儀器方法有間歇充氣加壓泵(IPC)和梯度壓力彈力襪(GCS),可聯合使用。具體適應癥和用法請參考2004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抗血栓指南。DVT治療的目的是防止血栓延伸和肺栓塞,防止血栓復發和預防血栓後綜合征,抗凝治療是主線。溶栓治療應僅限於那些有繼發於靜脈閉塞的肢體壞疽風險的巨大髂股深靜脈血栓患者。腔靜脈濾器適用於下肢近端靜脈血栓形成,抗凝治療禁忌或有並發癥;充分抗凝後反復肺栓塞;接受肺血栓切除術或肺血栓內膜切除術的患者。手術和介入治療僅限於可能發生的靜脈壞疽,以挽救肢體。預防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迅速降低肺動脈壓和肺血管阻力,挽救垂危患者。肺栓塞的溶栓治療僅限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應盡早開始溶栓治療,且要大劑量。抗凝是靜脈血栓栓塞的基本治療方法。同時使用低分子肝素和華法林。當國際標準化比值達到(INR)2.0-3.0時,連續兩天停用低分子肝素,繼續使用華法林。除了積極治療外,出院後壹定要定期隨訪,在監測血液的情況下服用壹段時間華法林,防止血栓栓塞的復發。3.動脈栓塞的防治對於已經發生的動脈栓塞,手術取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溶栓治療和介入治療效果不壹定。動脈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心房顫動。預防房顫患者動脈栓塞最重要的方法是口服華法林。標準化抗凝治療可降低68%的中風風險和23%的死亡風險。阿司匹林也有效,但效果明顯不如華法林。華法林和肝素(包括低分子量肝素)都是抗凝藥物,其作用是防止新血栓的形成。對於已經存在的血栓,兩種藥物都沒有直接的溶解作用,但是機體本身有很強的溶解和清除自身血栓的能力。越是新鮮或新形成的血栓越容易脫落引起栓塞,抑制新的血栓會防止深靜脈血栓或房顫患者發生肺栓塞或腦栓塞的可能性。總結血栓防治是壹個系統工程,有血管的地方就可能發生血栓性疾病,涉及全身各個系統,需要各個專業醫生的共同配合。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療包括藥物、介入和手術。從事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療的醫生應該樣樣精通,選擇對患者最有利的治療方法。只有這樣,老人才能更健康,更長壽。
上一篇:腳臭怎麽辦?快速去除腳臭。下一篇:求脾腎陽虛湯方子,請教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