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感冒引起的咳嗽並不是不治之癥。感冒後咳嗽之所以持續很久,是因為沒有找到“根本原因”。如果能分清類型,對癥下藥,就能遠離咳嗽的困擾。
在這個問題上,中西醫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總的來說,中醫重視調養的時間比較長,而西醫作用直接,見效快。具體如何看待,我們往下看。
護理是治療咳嗽的主要方法。
咳嗽多發生在冬季,與寒冷幹燥的低溫天氣密切相關。中醫認為,冬季人體內的陽氣受到抑制,體表的防禦功能減弱,寒、熱、燥之風容易襲表入肺,導致衛陽功能失調,肺氣失調,所以咳嗽。
常見於三種外感咳嗽: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燥邪犯肺。它可以通過特殊的處方治療,並通過痰和鼻涕從內部調養。
風寒犯肺
風寒引起的咳嗽、痰、鼻涕往往是純稀的。同時體內惡寒較重,陽氣不振,浮於體表,還會伴有微熱的癥狀。四肢酸痛、喉嚨癢、舌苔白、鼻塞也是常見癥狀。
用藥應以散寒溫陽藥為主,如半夏、紫蘇、白眉松等熱性中藥,能溫化痰、助止咳。
風熱犯肺
風熱為陽之邪,易傷陰耗津。咳出的痰和鼻涕呈黃色、混濁、粘稠狀,還可引起咽痛、口幹口渴和嚴重發熱。
疏風散熱為核心,可用浙貝母、枇杷葉、冬瓜子、連翹等藥物清肺解表。
幹燥導致肺損傷。
這種咳嗽痰小而粘,不容易咳出來。常表現為幹咳、口唇、舌、鼻咽幹燥,也可伴有發熱癥狀。要清燥潤肺,滋陰生津。常用的中藥有沙參、麥冬、紫蘇葉、桑葉、桔梗。
西藥對治療咳嗽有直接作用。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咳嗽行為本質上是機體自衛的壹種表現,有利於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素,保持呼吸道的清潔和通暢。如果是感冒引起的輕微咳嗽,不頻繁,對生活沒有影響,就不需要吃藥,咳嗽壹般會隨著人體抵抗力的恢復而消失。
如果是重感冒、流感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劇烈咳嗽,表現為劇烈幹咳,影響生活,則需要使用專業的鎮咳藥物快速止咳,以幫助有效緩解癥狀,恢復正常生活。
右美沙芬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口服鎮咳成分之壹。自1954臨床應用以來,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已用於120余種常用鎮咳藥。其核心特點是“快”,口服進入腸道後能迅速吸收,直接作用於咳嗽中樞,無呼吸抑制和成癮性[1]。
如果咳嗽伴有咳痰癥狀,應同時使用含祛痰成分的鎮咳藥。這是因為單純的止咳並不能促進痰液的排出,增加的痰液會阻礙細支氣管,加重咳嗽,刺激腺體重新分泌痰液,形成循環。所以,祛痰止咳需要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