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面肌痙攣介紹2、面肌痙攣的兩大原因
3.面肌痙攣的臨床表現有哪些?4.面肌痙攣應該和什麽疾病鑒別?
5.面肌痙攣患者治療中的“四個誤區”6。面肌痙攣有哪些偏方?
7.面肌痙攣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8.預防面肌痙攣的五個習慣。
面肌痙攣介紹
面肌痙攣(HFS),也稱為面肌痙攣。這是壹種不自覺的半側痙攣。驚厥呈陣發性、不規則性,程度不壹,可因疲勞、精神緊張、隨意運動而加重。發病通常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累及整個面部。這種病多發生在中年以後,常見於女性。該病病因不明,現代西醫尚缺乏特效療法。目前壹般采用對癥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西醫治療多采用伽瑪刀,中醫治療壹般推薦三位壹體綜合療法。
疾病的起因
面肌痙攣是陣發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通常限於面部壹側,所以也叫面肌痙攣,雙側偶爾可見。從眼輪匝肌開始,逐漸發展到臉頰甚至整個半張臉,反向發展的很少見。可因疲勞和緊張而加重,尤其是說話和微笑時,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中年開始生病,據報道最小的兩歲。過去認為女性容易發生。近年來的統計數據表明,發病率與性別無關。在HFS末期,少數病例可能會有輕度面癱。
臨床表現
面肌痙攣是指單側面肌痙攣(個體出現雙側痙攣),精神越緊張,興奮性痙攣越厲害。因為面肌痙攣的初期癥狀是眼皮跳,又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之稱,壹般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壹段時間後,病竈形成並發展為面肌痙攣,向嘴角移動,嚴重影響頸部。面肌痙攣分為兩種,壹種是原發性面肌痙攣,壹種是面癱後遺癥引起的面肌痙攣。從癥狀上可以區分這兩種類型。原發性面肌痙攣也可在休息時發生,不控制幾分鐘後痙攣緩解;面癱後遺癥引起的面肌痙攣,僅僅是眨眼擡眉引起的。
支票
應做常規腦電圖和肌電圖檢查,必要時做乳突、頭顱X線、頭顱CT和MRI檢查,排除乳突和顱骨疾病。
款待
1.藥物療法
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對部分輕度患者可能有效外,壹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激素均無明顯作用。過去常用普魯卡因、無水酒精或5%酚甘油註入莖乳孔,使神經纖維暫時性壞死,減少異常興奮的傳導。壹次註射量為0.3 ~ 0.5 ml,以達到輕度面癱為度。劑量太大會造成永久性面癱,劑量太小3 ~ 5個月後仍會復發。現在已經很少用了。
2.射頻溫控熱凝療法
按上述方法用射頻套管針穿刺莖乳孔,利用電偶原理,通過無線電在神經纖維間產生熱能。溫度65℃ ~ 70℃,在面神經功能監測儀的監督下,控制溫度使神經熱凝固,以減少傳導異常沖動的神經纖維。手術後也會出現面癱,1 ~ 2年內面癱逐漸恢復過程中舊病復發。否則痙攣不會出現很長時間,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癱。
3.外科療法
(1)面神經幹壓迫和分支切斷術
局麻下,在莖乳孔處切開,找出神經幹,用血管鉗擠壓神經幹。擠壓力要控制好,短時間內會復發,或者留下永久性面癱。如果找出遠端分支,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負責神經分支,效果比擠壓手術好,但術後仍會出現輕度面癱,1 ~ 2年後復發。
(2)面神經減壓術
即把面神經骨管磨出顱骨進行減壓,最早由Proud在1953中采用。局麻下切開乳突,用電鉆徹底磨掉面神經的水平和垂直骨管,垂直切開神經鞘,對神經纖維進行減壓。
(3)用鋼絲結紮面神經
面神經幹用直徑為65438±0mm的鋼絲纏繞,進行永久性擠壓。扭曲的程度可以隨意調節。該方法簡單可靠,適用於不適合開顱手術的年老體弱者,尤其適用於壹般基層醫療單位。在局部麻醉下,沿下頜角作弧形切口,分離腮腺後緣,找出面神經主幹,取不銹鋼絲穿過乳突前方的骨外套,再以主幹為支點繞其扭轉,邊扭轉邊觀察面部肌肉活動,直至痙攣停止,出現輕度面癱。壹般來說,眼裂不到1 ~ 2mm為宜。鋼絲留在切口外面,暫時不剪。壹旦早晨痙攣復發,做最後壹次壓力調整,剪掉多余的鋼絲埋在皮下。如果術後有復發,可以打開切口找出鋼絲的尾段,現紮現紮。如果面癱長時間不恢復,鋼絲也可以松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術後必須有3 ~ 6個月的面癱,復發率高,達到30%。
(4)顱內微血管減壓
Jannetta發起於1966,是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方法。全麻下采用枕下或乙狀竇後入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開腦膜,進入小腦橋腦角,找出第ⅶ、ⅷ腦神經。如發現占位性病變或蛛網膜粘連,則切除分解。如果有壓迫血管,可以用顯微儀器分離。如果不能分開,可以用矽膠或特氟隆片或肌肉分開。這些血管大多被小腦前下動脈絆倒,是腦幹的主要供血者。如果術中有損傷出血或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會引起腦幹缺血性水腫,造成嚴重不良後果。甚至內聽動脈痙攣或血栓形成都會導致全聾。臨床上觀察到65,438+0/3患者有動脈在ⅶ、ⅷ神經之間通過,或有內聽動脈分支脫扣入內聽道,難以進行血管減壓,或無法進行分離分隔,很多患者找不到可壓縮血管,無法應用血管減壓。為此,設計了壹種新的手術方法——顱內面神經幹梳理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5)顱內面神經幹梳理(神經縱向劈開)
按照血管減壓術的操作,進入橋小腦角,找到第ⅶ、ⅷ腦神經,遊離面神經主幹。在腦幹根部和內聽道之間,用纖維刀沿其長軸多層次劈開,根據痙攣程度確定劈開層次。壹般可拆分10 ~ 20次,多次可將原有受壓血管梳理恢復原位。經2 ~ 5年隨訪,手術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復發率可降低到6%。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適應證比血管減壓術更廣,復發率更少,治愈率更高,特別是減少了耳聾的並發癥,現已取代血管減壓術。之所以有效,可能是因為梳理神經纖維後,破壞了神經根區的異常電位積聚,阻止了異常沖動電位的釋放。
面肌痙攣的兩個主要原因
面肌痙攣又稱半面痙攣,是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搐癥狀。發生的時候主要是中年女性。那妳為什麽會面部抽搐?下面就為大家揭秘壹下面肌痙攣的原因。
1.七情所傷,陰血暗耗,經絡失養,陰脈不協調。也常見於長期勞累,耗氣血,氣血不榮的面部或口腔。雖治,寒邪未盡,留於脈中,致筋澀。
2.面肌痙攣由面神經炎後遺癥、三叉神經痛、局限性癲癇發作、腦橋腫瘤、中毒、疲勞、心因性痙攣引起。
面肌痙攣的癥狀和體征
面肌痙攣是陣發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通常限於面部壹側,所以也叫面肌痙攣,雙側偶爾可見。從眼輪匝肌開始,逐漸發展到臉頰甚至整個半張臉,反向發展的很少見。可因疲勞和緊張而加重,尤其是說話和微笑時,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
①發病初期,壹側眼輪匝肌常不由自主地抽搐,逐漸緩慢擴散到壹側面部其他肌肉。口角肌的痙攣會引起更多的註意,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累及同側的頸闊肌。
②驚厥程度不壹,可表現為快速、不規則、陣發性驚厥。發病初期抽搐較輕,之後會延長至幾分鐘或更長,間歇時間逐漸縮短,抽搐逐漸頻繁。
③雙側面肌痙攣少見。如果發生,往往發生在兩側,大多是壹側停止抽搐後復發,壹側抽搐較輕,另壹側抽搐較重。沒有同時發作和兩側抽搐的報道。
④壹次抽搐持續數秒,持續十幾分鐘,間隔不定。面肌痙攣患者常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學習或工作,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大多數患者入睡後不再抽搐。
⑤如果病情嚴重,表現為強直,可能導致嘴向同側傾斜,不能說話,同側眼睛不能睜開。常因精神緊張、隨意運動而加重、勞累,無法自行控制其發作。
⑥大多數面肌痙攣患者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較多。
⑦極少數面肌痙攣患者抽搐時伴有輕度面部疼痛,極少數患者可伴有同側耳鳴疼痛。
面肌痙攣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面肌痙攣又稱偏側面肌痙攣,表現為壹側面肌陣發性不自主抽搐,周圍神經病變,無其他神經系統陽性體征。
(1)發病多在中年以後,女性較多。
(2)發病始於眼輪匝肌輕微抽動,逐漸擴展至嘴角及整個面部肌肉。嚴重時,眼輪匝肌的抽動使眼睛難以睜開。
(3)驚厥的嚴重程度不壹,可因精神緊張、疲勞、隨意運動而加重,睡眠時消失,無痛感。
(4)神經系統檢查無其他陽性體征。
面肌痙攣的治療
(1)註射A型肉毒毒素。
(2)其他藥物治療,如卡馬西平、氯硝西泮。
(3)面神經阻滯和微血管減壓術。
如何診斷面肌痙攣?
典型的驚厥狀態,沒有其他陽性神經體征,壹般不難診斷。應做常規腦電圖和肌電圖檢查,必要時做乳突和顱骨X線片,頭顱CT和MRI檢查,排除乳突和顱骨疾病。以電刺激患側眶上神經,同時收縮患側眼輪匝肌及其他受面神經支配的肌肉為特征。正常人或其他疾病刺激單側眶上神經,只引起單側眶上神經支配的眼輪匝肌收縮。
Jannetta提出面神經的神經根(REZ)被運行的小動脈壓迫,這些小動脈是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後下動脈,以及靜脈曲張的粗靜脈。中年以後,這些正常的和神經交叉壓迫的血管開始硬化,血壓升高。神經長期受壓會導致脫髓鞘和變性,從而導致神經軸突之間的電串擾。興奮由傳出變為傳入,可積累和釋放大量異常電位,可引起面肌痙攣。這個論點也可以用來解釋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的病因。
但近年來很多學者持否定意見,因為很多人的面神經被血管壓迫時並沒有發生面肌痙攣,有20% ~ 30%的面肌痙攣患者發現不了自己的神經被血管壓迫。近年來,筆者測定了30例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的微量元素,發現所有患者的血清鈣、鎂離子均明顯降低,說明只有鈣、鎂離子降低,才能誘發血管壓迫性脫髓鞘。
臨床表現
起初為單眼皮搏動,逐漸可自上而下蔓延至半面肌,繼而嚴重影響頸部和肩部肌肉。這種不由自主的痙攣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緊張和過度疲勞都會誘發或加重病情。據測試,這種面部肌肉的同步放電是每秒350次,表現為眼瞼閉合,嘴巴歪斜。抽搐的持續時間是幾秒鐘,間隔的長度是不確定的。發作時,患者心煩意亂,看不清東西,偶爾面部疼痛,鼻塞,頭痛。壹般睡眠時不發作,但11%患者睡眠時仍照常抽搐,影響睡眠。癲癇發作越來越頻繁,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久病後,肌力逐漸減弱,晚期可發展為半側面癱而終。
面癱和面肌痙攣患者的飲食
1,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粗糧、豆類、魚類。
2、平時保持愉悅的心情,心情放松,適量作息,睡眠充足。
3.減少外界刺激,如電視、電腦、紫外線。
4、患者應註意不要用冷水洗臉,以防刮風、下雨和感冒,註意頭部和面部保暖。
5.適當增加維生素B族的攝入。
面肌痙攣應該和什麽疾病鑒別?
根據面肌痙攣的年齡和面肌痙攣的典型癥狀,診斷並不困難。腦電圖正常,肌電圖示肌纖維休克、肌束休克鋒面波。需要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A)次級面部雙胞胎
半面痙攣也可發生於小腦橋腦角腫瘤或炎癥、腦橋腫瘤和腦炎。早期臨床癥狀相似,但大多伴有鄰近其他腦神經的定位體征和長束損害。部分運動性癲癇也可有面肌痙攣,但痙攣幅度較大,常累及同側上肢甚至下肢。腦電圖組上可見癲癇波,局限於面部的癲癇很少見。
(2)梅葛綜合征
又稱特發性眼球痙攣——口下頰肌異常緊張綜合征,常見於老年女性。以雙側眼輪匝肌痙攣為主,伴有口面部肌肉的對稱性、陣攣性和強直性痙攣,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分鐘,壹般連續20次LO-20次後突然停止,每隔數秒至數分鐘重復壹次。嚴重時可持續很長時間。口服氟康唑片和鹽酸苯海索片有效。
(3)多發性抽動癥
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兒童期起病,表現為頭部、面部、四肢或軀幹多處肌肉抽搐,常見快速眨眼、點頭和不自主發聲(包括汙言穢語),治療同上述梅葛綜合征。
(4)舞蹈病
可有不自主的面部抽搐,但均為雙側,人伴有肢體不自主運動。
治療面肌痙攣的適當方法
藥物療法
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對部分輕度患者可能有效外,壹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激素均無明顯作用。
面肌痙攣的註射方法:患者側臥,患耳周圍用碘酒消毒。在外耳道底部軟骨與乳突前緣交界處,用2ml註射器接20 ~ 21針,針尖指向上前部,與顱底水平線成30度角。穿透3 cm後進入壹個凹陷,先註射1%普魯卡因1ml。觀察是否有面癱1 ~ 2分鐘。如果出現面癱,說明神經幹被刺傷了。然後在空針上接上水和酒精,註射0.3 ~ 0.5毫升酒精或酚甘油,出現明顯面癱,痙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