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輸穴的意義,《靈樞九針十二穴》原章說:“五臟失五,五五失二十五;六腑失,六六六六失;十二經脈,十五絡脈,二十七氣。上下是井,溜去是興,註去是失(靈樞失章還是太原),做的也是壹樣。二十七氣之所為,皆敗於五。”。這就意味著五臟(肝、心、脾、肺、腎)各有五穴(精、行、俞、和),共計二十五穴(另外還應該包括心包手厥陰經中的五穴,實際上六腑中應該有三十穴)。六腑(同腑)為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每條經絡有六失穴(即井、行、失、源、經、合),共36穴(五臟六腑無原穴,故原穴用失穴代替,但由於原穴和失穴在五行中屬性相同,仍有人單列壹章加以說明。
至於“出者為井,溜者為阿星,註者為失,行者為經,入者為合”,意思是:經氣出,如地,水之源,故稱井,形容脈氣淺而小,其穴位位於四肢爪甲側;空氣流動的地方,如清新的泉水,因其脈搏稍大,取穴在手指(趾)和手掌(足)上,故稱為行;經絡之氣所註之處(註意為灌註),若水由淺入深,則稱之為註,脈氣充沛,其穴位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經絡氣行進的部分(通俗的意思是通過的方式)就像水流過平緩的河流,所以稱之為經絡脈註氣,其穴位多位於腕踝附近和經絡處;經絡之氣最後匯聚,如百川匯成海(意為匯流、註,故稱匯流,脈氣深而大,其穴位在膝關節附近。但就膝關節而言,其取穴是“手不肘,腳不膝”,方便、安全、實用、有效。
《內經》中應用最廣的五輸穴是靈樞經壹日四分:“病從臟井取,病從色取,病從重時失,病從聲取,血從胃取,病合。”這裏指出五條輸電線路和五個變壓器的應用是重要的,其應用可以大致分類分析如下:
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經和陽經的搭配順序不同,與臨床應用關系最大,壹定要背下來。六十六之後就不好說了:“木、金、霍、水、陰雲圖、木、金、霍、水、陽河圖”。是陰通過井木,火,土,金,水;金、興水、蜀木、精火、河圖。
這樣的合作有什麽理由嗎?《六十四難解釋》說:“是剛柔之事,即尹經義木,楊靜庚金,楊靜金,庚者乙之剛,尹經義,乙者庚之柔,乙為木,所以說靜音木也是金,所以說金靖也是金,其余皆是如此。”這是庚金和木易對天幹五行(天幹五行為甲木、丙火、戊己土、庚欣金、非決明水,其中甲丙戊烯庚仁屬陽幹,乙丁辛癸屬陰幹)的整合解釋,陰與陽相對,正好與柔相對,陽剛與陰柔,鉆石木柔,剛與柔,等等。在這種配置中,陰陽是自生的,但又是互抗的。雖然相互抵觸,但實際上是生在中間的,其中包含了控制論的意義。
五輸穴均位於肘膝以下,還包括絡穴、易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等特定穴位。這些穴位壹直被認為是治療範圍廣、效果好的穴位,不僅可以治療局部、鄰近、經絡疾病,還可以治療全身臟腑的疾病。有些聰明的醫生,只要在手腳(手肘、膝蓋以下)針刺穴位,就能達到治愈的目的。為什麽肘膝以下穴位效果好,治療面廣?從解剖學上分析,除了病變部位或臟器的節段性神經受累外,可以認為主要原因是肘、膝以下穴位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域特別大。神經解剖學的知識指出,人體各部位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影代表區的大小與人體這壹部位的大小不成正比,而與其功能的復雜程度成正比。手是工作器官,腳是運動器官。它們的功能非常復雜,所以它們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影面積要比人體其他部位大得多。因此應用於針灸,即肘、膝以下的穴位,對大腦皮層的影響較廣,作用力較強。
同樣壹方面,拇指的功能比其他四個手指更復雜;在腳上,拇指的功能比其他四個腳趾更復雜。所以拇指和拇指在大腦皮層的投影面積更大。針灸醫生常用拇指附近的合谷(大腸經原穴),拇指第壹、二跖骨附近的太沖(肝經原穴)。他們認為這兩個穴位治療範圍廣,作用強,療效高。同時合谷穴和太沖穴配合使用,稱為“開四關”.....................................................................................................................................................能治療“各種臟腑疾病”和非常疑難復雜的疾病,尤其是神經和精神疾病,往往有很好的療效。董氏奇穴(指)穴多,療效也不錯,尤其是拇指上的五虎穴和婦科穴,其作用是十四經穴所不能及的,就是基於這個原理的理解和運用。
五輸穴是壹種重要穴位的分類方法,具有以少取多的優點。五輸穴是經絡中五臟的全息點。古人雲:“善用針者,手非肘,足非膝,主要指五輸穴。”如果說方劑可以分為經方和時方,那麽針灸也可以分為經方和時方,而五輸穴的靈活運用就如同方劑學中經方的靈活運用壹樣,必不可少,見效快。目前五輸穴的應用主要以《內經》為主,其次為難經所述。此外,還有克制的用法;求同氣的用法(也稱應對療法);五門十變療法;提升應用療法;時間療法等等。以下可選介紹:
(1)“病在臟取之井”,井穴有醒腦開竅、寧心除熱、瀉實祛邪的作用。可用於尋找炎癥綜合征初期意識突然改變或突然疼痛的急救。或某壹器官的功能障礙,有壹定的治療作用。據《靈樞》藏章記載,五臟藏精藏血藏氣藏魂,古人視無知者為臟中之病,《傷寒論》說:“凡暈厥者,陰陽不和,即為暈厥。”井穴是十二經脈的交匯處,急救必備。如少商、商鞅穴刺血,可瀉臟熱,疏通經絡氣血瘀滯,解郁通竅,對中風、熱厥、喉腫、癲狂有特殊療效;脾井藏於白,與胃井搭配可安神,治不寧夢;隱白(脾主血)配合肝井、大丘(肝藏血)可治崩漏;少沖心井,少沖小腸井,可治中風,驟崩,驟眩,痰涎過多,神誌不清;少臉紅,清熱寧心特別有效;膀胱經井穴至陰可糾正胎位,治療難產;神經穴湧泉擅長治療各種暈厥和癲癇,以及小兒驚風。此外,鐘沖、管沖均可歸陽,以救不良事件,治中風猝倒。銀翹還可以治療失眠。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疾病是經驗的結晶。《幹坤商》還說“初中生跌倒時,突然倒地,失去知覺,口吐鮮血,牙關緊咬,藥下不去,需緊急用三棱鏡在十二井穴紮針,以除邪血,治諸猝死、昏迷、腸痢,是起死回生的奇招”,並指出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2)“色損取其性”,陰經之性屬火,陽經之性屬水,色損多為火熱或水寒所致。邢穴對各種疾病初起及原發性神經痛均有壹定療效,如:臨床上治療肺熱病(急性支氣管炎癥或肺炎)初起,伴有右側頰部咳喘,刺太陰經應穴、手陽明經應穴兩穴,有解熱、止咳、平喘作用。魚骨穴對肺熱哮喘病和肺熱哮喘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妳感到頭暈時,妳的臉是蒼白的,但妳可以通過行穴針刺心臟來擺脫它。另外,“淩叔?”《五邪篇》指出:“邪痛於肝,取其字間(肝經興穴),隨肝經運行於肋下,治療肋間神經痛有效。此外,臨床上還常用三焦星穴、肺魚水門治療咽喉疾病(見白)。
(3)“病了就丟了。”失分有利於氣濕功能的發揮,對治療飽脹、倦怠、泄瀉、疼痛等疾病有好處。穴位輸液對陣發性神經痛、間歇性發熱有效。所謂“時間很短”,就是有時斷斷續續(停止),有時很嚴重。這種情況的病理變化在臨床上最為常見。除了“感冒”和“癌痛”,疼痛幾乎都是“費時”的。蓋俞穴要麽屬土(陰經),要麽屬木(陽經),木主風,土主濕。比如風濕痛,天氣好的時候通常是安全的,下雨的時候才疼痛。還有瘧疾癲癇間歇性發作,都在穴位範圍內。個人臨床常用束骨來治療後頭痛、抑郁後頭痛、抑郁前頭痛和近泣性偏頭痛,且效果很好。這些都是穴位。另外,通過各種經絡穴位外敷治療風濕疼痛也很有效,這是“病重則失”的原則造成的。
(4)“受聲者宜取穴”,穴的五行屬臟腑中的金,金與發音有關,金與肺、寒有關。經絡穴位可以溫經散寒,對病變引起的嗓音異常癥狀有療效。也適用於某壹器官涉及各種經絡疾病的功能障礙患者。比如針刺肺經的經穴可以治哮喘、咳嗽,這是調整呼吸器官的功能失調,脾經與舌下相連。《針灸》記載針刺脾經經穴商丘,可治舌強痛,就是壹例。前面提到的咳嗽和呼吸困難以及舌頭的劇烈疼痛也會導致聲音的改變。此外,治療暴痢也采用“聲者取穴、經絡”的原則(見《金鑒》)。綜合觀察各經絡穴位,如:養心治牙痛(見xi洪福);解息用於治療風濕面部腫脹(見金)及頦、下頜骨、頸前部疾病;陽谷(小腸經穴)禁治顎腫(見諸病賦);昆侖(膀胱經穴)可平喘(靈光府),治牙痛(金鑒);重滑(腎經穴位)可平喘;失音間歇治療(所有疾病都與咳喘或口型發音有關),說明這個規律確實有臨床價值。(5)“經血滿者,胃中有病,飲食不當者相合。”結合腧穴可以補益經絡之氣以調整內臟的功能活動,控制所有內臟的慢性疾病,健脾和胃,培元,治療氣逆、腹脹、腹瀉等疾病。對飲食不當引起的疾病也有特效。例如,對於與胃相關的消化系統疾病,常選擇足三裏、曲池、陰陵泉等穴位。針刺手足陽明經交匯處的曲池、足三裏,可促進消化、呼吸、新陳代謝的強大保健功能。池澤、委中、足三裏刺血,可治療飲食不當、急性胃腸疾病,也與血量足者合用。委中穴、足三裏穴、曲澤穴和尺澤穴是常用的刺血穴。
另外,《靈樞經》?《邪氣臟腑病篇》曾說:“興失主外經,共主內政”。這壹條的意思是,行穴和俞穴適用於治療體表及其所經經絡的疾病,而合穴適用於治療體內六腑的疾病。本文指出的取穴原則對臨床有壹定的指導意義。
所謂“行書”是指行書的淺部,所以用於治療體表、經絡的疾病,其次與行書的五行有關。涵蓋陰經的行書屬於火,而楊舒屬於水。水火與寒熱有關,即與外感有關,治療外感就好。液門是外感手針,治療感冒很有效,特別是用肺和大魚際。陰經穴位屬土,陽經穴位屬木。土宜脾為濕,木宜肝為風筋。外經的疾病多與風濕和肌肉有關,所以風濕肌肉疼痛的疾病多為穴位,外感風寒風熱內熱的疾病,體寒陽虛的疾病多為穴位。
如:經絡各穴位擅長治愈筋骨疼痛,如:綁骨治腰痛、坐骨神經痛伴沿太陽經頭痛、哭治偏頭痛、腰痛等少陽經疼痛、上牙痛取內庭、下牙痛取二三間房(玉龍府、天星秘、Xi鴻福);對於耳鳴耳聾,取液門、中柱、束骨有效,都是“外經運治”的具體做法。至於內府的合治,壹個是合穴之本,水腎為先天之本,針刺合穴有調理天地之序的作用。
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裏、手三裏發現,胃弛緩時收縮會增強,胃緊張時可放松,幽門痙攣可緩解。另壹個例子是陽陵泉,已經用膽囊造影術研究過了。發現對無膽囊疾病的健康成人針刺陽陵泉,可增強膽囊運動和排空能力,對膽石癥有壹定療效。
這說明“共治內府”是科學的。“淩叔?《早夭柔》壹文說“病在陰之陰者,刺陰必敗,病在陽之陽者,合刺陽;陽之陰者,刺陰之經,陰之陽者,刺絡。“此條指內為陰,體內五臟屬陰,五臟有病,即所謂病在陰的陰,作為火之穴、土之運之穴;外為陽,體表皮膚屬陽。如果皮膚有病,則稱為陽中之陽,所以要刺陽經的關節點。表為陽,體表筋骨屬陰。如果筋骨有病,也就是所謂病在陽之陰,應該是陰經的黃金穴位;內為陰,體內六腑屬陽。如果六腑有病,所謂病在陰中之陽,就要刺在陽經的絡脈上。根據上述原則,五臟疾病可選擇行、俞。
如心經有火,出現舌紅、口幹、心煩等癥狀時,宜用心包經邢穴勞宮穴、俞穴大令穴治療。當腎經偏熱,出現尿頻、目赤、腰痛等癥狀時,宜用顧然行、太溪穴俞治療。這裏取行入主要是指營入陰經,不同於上述行入外經,多為陽經。
疾病發生在臟腑(陰之陰)的原因如下:心病為急病,心主五臟。“陰經屬火,對應心臟,針刺有保護心臟的作用。陰經失穴屬土,針有健脾固後天之本的作用,陰經失穴與原穴相同。”《九針十二源》說:“五臟有病時,取十二源。五臟之所以聞365節,是因為穴位有調節臟腑元氣的作用。皮膚(陽為陽)的疾病應在陽金界穴治療,皮膚瘙癢和蕁麻疹等疾病常通過大腸在曲池穴治療。其他天井、足三裏、衛中(主要是刺血)、陽陵(治療帶狀皰疹)可以治療各經絡對應的皮損。蓋和穴屬土,紮之會通脾,清熱利濕,補土生金,從而增強皮膚的抗病能力。
還有《靈舒靜》?這篇佚文曾說:“春取絡脈...夏天帶絡脈...秋天吃關節...冬天取水井……”《順齊》分四章,其中也說:“...冬天紮井...春刺邢...夏季刺痛丟失...夏季刺絡...秋刺”,這些都和季節有關,在時間療法部分會有講解。
二、難經的壹般用法
六十八以後就不好說了:“井心滿,身熱,主身瘡。主咳寒熱,主泄逆之氣。”這個五臟六腑之井,也是經協院的主要病癥。這是五輸穴結合五行屬性和癥狀提出的治療案例。為什麽說井能治心滿,興穴能治體熱,點穴能治重痛,點穴能治咳喘寒熱,合起來能治拉肚子?因為井在臟腑中屬於肝,肝分泌膽汁,膽汁被運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如果肝失平衡,停滯不前,現在上腹部會很飽滿,所以心是飽滿的,所以可以作為井穴;邢穴在臟腑中屬於心,心主血脈,血脈是滋養全身的基礎。如果受到外邪的侵襲,就會阻礙營養,引起體內的變化,也就是出現熱。刺於興穴時,興穴可清熱瀉火,治各種熱病(急性熱病),滋陰清熱,治慢性發熱;輸液屬臟腑脾屬土,脾助消化,相當於西醫的淋巴。如果它的吸收和運輸延遲,就會引起體重減輕和疼痛。選穴時能補土,益氣祛濕,除痛,消腫,勞瀉均有較好療效。經絡穴位在臟腑中屬於肺,肺與皮毛結合,調節呼吸,調節溫度。如果皮毛和溫度調節失衡,就會出現寒熱,外邪傳入肺,肺氣就會受到壓抑。因為有了阻力,就會出現咳嗽,病證皆用經絡穴位治療。臟腑中的穴位屬於腎,腎是水的過濾器,膀胱是排泄的主軸。如果邪熱入膀胱,膀胱不能履行其職責,水就會從大便中排出,出現逆氣排出的疾病,腎臟就會控制接收,與肺的下降壹起完成氣的呼吸。腎虛則氣逆而行,而致呼吸困難,腹脹煩悶,故針灸宜兼施。
對此,虞書評價說:“井法應以肝為本,脾位於心下。今邪在肝,肝取脾,故心滿。今治以井為基,木不準取土。
興為火心,肺屬金,外為皮毛。今天心火燃燒於肺金,所以身熱,說明邪也在心中。所以在邢治療的話,不讓火占了金的便宜,身體就更熱了。敗者當學脾,惡在土。土必懲水,水為腎,腎主骨。故病必救痛,土必減肥,宜點穴治療。用經絡法治肺,邪在經絡,肺就有病,冷則咳,熱則喘(“金主肺,肺主寒熱”)。法水要用腎,腎氣不足,脈傷,所以氣反裏急,腎主二陰之復蘇,腎氣不能助,所以排出。.....上述井應失經合,五行與五臟合,故主病如是。善於診斷的人判斷並形成它,並……根據它的時間來調整它。
以上是67中難以描述的五種主要疾病,經常可以壹起使用,如:
“井主心滿”,脾井以舒威掩白,舒天對腹脹(針灸)有很好的效果,裏兌(胃井)可治噩夢、煩躁。中醫認為“胃不和則不安”,胃不和則伴有心口飽脹的癥狀,脾胃井穴皆可治。在緊急情況下,常見心滿氣悶,邪只限於心。井穴能祛邪熱,開心竅,故能治急癥。
“興主體熱”,興穴屬火,能治熱。因此,凡是經絡中與熱有關的疾病,都可以用此穴治療,大魚際穴為肺經,對感冒引起的發熱有退熱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炎。液門為三焦經絡的邢穴,可治三焦之熱,尤其是熱郁於中上而引起的五官、咽喉等疾病(金鑒、白),用大魚際治咽喉腫痛尤為有效(白);第二個是大腸經的興穴,擅長治療大腸經熱證。古方(玉龍府、天星秘方、Xi鴻福)都認為能治牙痛,臨床應用確實有效;胃經邢穴內腔也是治療牙痛(尤其是火牙痛)的重要穴位,對胃腸發熱療效也不錯;其他草藥大多可以治療熱病(金鑒)。但谷可瀉腎治熱(宣彤指付瑤、金鑒),宮縮可清心火,治口瘡(金鑒),清胸膈熱(針灸之精)等。,這些都說明控制體熱是有實用價值的。
“失主止痛”的臨床應用尤為廣泛。結合《內經》的說法:“得病則損”,對於外感引起的各種疼痛(外感引起的疼痛是無窮無盡的,但外感解決了疼痛就會自愈),如感冒時四肢劇痛,肺經過遠失穴為宜;消化不良伴有四肢劇烈疼痛,可通過輸脾治療;腕、肩、背痛取後溪,上肢痛取大令、太溪;下肢關節痛取太沖、太溪;用流淚來治療偏頭痛;以陷谷(經胃經)治療太陽穴;治療接骨後頭痛也是應用穴位治療疼痛的有效例子。
“經絡主咳、喘、寒、熱”與《內經》所說的“聲者取經絡”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認為金是發音之氣,但不發音,破了也不發音。肺屬金,與發音、氣喘咳嗽、寒熱(即發熱惡寒)有關。其實哮喘和咳嗽也和發音有關,發音是壹種可以發出或改變聲音的疾病,所以穴位是可以治療的。因為“寒熱”與表癥有關,所以有表癥或由表邪引起的疾病也可以通過穴位治療。如經絡(肺經穴)對小兒急性支氣管炎有特效,對大感冒引起的哮喘、咳嗽也有顯著療效;解溪(胃經穴)可治土虛不能造水(金鑒)引起的分水(腎炎)證;助陽(膽經穴)治療感冒引起的偏頭痛:昆侖(膀胱經穴位)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有很好的效果。
“合穴控氣”的應用尤其好。“逆氣”之病可見於各個經絡,肝逆氣導致肝陽上亢;肺氣逆喘咳嗽;便秘嘔吐是胃氣上沖所致;脾氣上去了,會引起腹脹;腎氣不利,小便不通等。,臨床常用治哮喘病的赤澤(靈廣府);足三裏(胃脘穴)治療腹脹、嘔吐(大成、雜病穴法曲、萬病伏)、哮喘(Xi洪府、玉龍曲、雜病穴法曲、點穴法曲);陰陵泉(脾經配穴)治療心肋脹滿(Xi鴻福、金鑒)。曲池(大腸經絡穴,肝與大腸相通,乙庚合金可造木)和陽陵泉(膽經經絡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療效較好。治瀉在曲池、足三裏、陰陵泉也有療效,可見“主體合氣泄”確實有其道理。
在《七十四難經》中,“論...春刺井,夏刺興,夏末月刺輸,秋刺經脈,冬刺合……”與季節有關,所以會在時間療法的用法部分解釋。關於六十八難經對五輸穴的運用,《針灸聚英》曾有壹首歌式,後面有專門的附錄,加以解釋,有助於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