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本人40歲,想治療斜視。

本人40歲,想治療斜視。

斜視的治療,首先是針對弱視促進雙眼良好的視力發育,其次是矯正偏斜的眼位。斜視的治療包括戴眼鏡、眼罩、眼軸矯正訓練、眼肌手術或上述方法的組合。戴眼罩是斜視引起弱視的壹種治療方法。視軸矯正是使用儀器來加強眼球運動。眼肌手術包括放松或縮短壹只或兩只眼睛的壹塊或多塊眼外肌。輕度斜視可以通過佩戴“棱鏡眼鏡”來矯正。

中國傳統療法

針灸治療眼斜,在古代中醫文獻中,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近代針灸治療斜視的早期臨床文章,可查閱1958。但到60年代末,資料還很少,以麻痹性斜視的治療為主。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該病的治療引起了針灸界的重視。尤其是共同性斜視,在幼兒中發病率較高,現代醫學缺乏有效措施,因此成為針灸治療的重點。針灸是主要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運用梅花針對患者進行辨證分型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經驗。此外,電針、頭針、穴位貼敷、穴位註射、磁電療法、傳統核桃殼灸等都有壹定療效。針刺對麻痹性斜視和共同性斜視有效,有效率約為80 ~ 90%。皮膚針(1)取穴要領:鄭光1、鄭光2、風池穴。配穴:根據辨證取穴。肝血虧虛型:斜視,發病與高熱驚厥、眼睛幹澀、畏光、急躁頭痛、口苦多夢、脈細略弦、苔薄白有關。肝俞、膽俞、內關、百會。脾氣虛弱型:雙眼斜視,視物模糊,面色蒼白(白光),精神萎靡,頭暈身瘦,有時便溏,脈細或緩,苔薄白。脾俞、舒威、中脘、百會、內關、足三裏。腎虛型:斜眼,多為幼年起病,屈光度薄,視力差,頭暈幹澀,面色蒼白,尿頻,苔薄或幹凈,舌淡或尖紅。腎俞、肝俞、膽俞、大椎、腰椎兩側、內關。調理鞏固:眼位已矯正或基本恢復,但視力未達到正常:胸椎8 ~ 12,腰椎兩側,百會、大椎、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中脘。(2)每次取治療要點。應根據證型增加配穴。在具體選點上,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如果有屈光不正,首先要提高視力,必須加穴;第二階段是在上述基礎上矯正斜視,所以每次都要加百會或肝俞、膽俞;第三階段是鞏固階段,要酌情選擇最後壹組穴位。用普通皮針或電動梅花針輕敲、紮針。如果是電動梅花針,將專用的電動梅花針連接到晶體管治療儀上,使用電壓為9伏的直流電,強度小於5毫安的電流,視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然後在每個穴位區直徑0.5 ~ 1.5 cm範圍內均勻敲擊,計20 ~ 50次。胸腰椎兩側,自上而下敲3行。1行距書脊1厘米,第二行距書脊2厘米,第三行距書脊3 ~ 4厘米。如果用的是普通的皮針,拍打方法同上,盡量用腕力彈刺,力度要適中,直到局部有明顯的潮紅。隔日1次,15次為壹療程。停針半個月後,繼續下壹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堅持自我按摩鄭光1和鄭光2兩側,每次50 ~ 100周,每天早晚各2次。(三)療效評價該方法主要用於治療共同性斜視,尤其適用於20歲以下的青少年。療效標準:痊愈:眼位恢復,視力提高到1.0以上。效果顯著:眼位恢復或基本恢復,視力提高3行,但未達到1.0;或者斜視度減少壹半,視力提高到1.0以上。有效:眼位基本恢復,視力提高1 ~ 2行;或者斜視度減少壹半以下,但視力增加2線以上。無效:無改善或改善未達到有效標準。治療共同性斜視103例,共計180眼。根據上述標準,治愈57只(31.0%),無效101只(55.5%),無效21只(11.5%),無效3只(1)。內斜視療效優於外斜視,斜視度為65438±05度時效果更好[2]。體針加穴位貼敷(1)取穴要領:四白、合谷、後丘。配穴:內斜肌麻痹:陽白透魚腰,瞳孔{1}透絲竹空;外斜肌麻痹:竹明目,四白淚。(2)治療要點每次取穴,四白穴及球背針刺患側,合谷取1側,左右交替。根據癥狀選擇穴位。要求患者躺下(如患兒不配合,可由家屬扶住)。最好能準確觸碰四白的穴位,引出觸電的感覺。球後針深1.5寸,使眼窩明顯感到酸脹,谷中局部憋氣。要求針要快速穿過穴位,針要沿著皮下慢慢送。所有患者均采用止瀉法,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刮針柄半分鐘。對於不配合的患兒,可采用快速進針,輕微扭轉,不進針。針刺後,可在配穴取1 ~ 2穴並敷壹片馬錢子,用膠布固定,視情況保持12 ~ 24小時。每天或隔天施針1次,10次為壹個療程,治療間隔為1周。馬錢子片的炮制:將馬錢子用適量的水浸泡65438±0.5小時,然後加入適量的綠豆,加熱至綠豆開花,取出馬錢子,趁熱去皮,切成薄片,晾幹,置於幹燥的容器中保存。(三)療效評價該方法主要用於麻痹性斜視。療效標準:恢復:眼肌肌力恢復,斜視消失,復視消失。有效:眼肌力量部分恢復,斜視改善,殘余復視。無效:治療後無改善。共治療麻痹性斜視81例,治愈49例(60.5%),有效25例(30.9%),無效7例(8.6%)。總有效率為965438±0.4%[3 ~ 5]。體針(1)取穴:分2組。1,內斜視,①瞳孔,風池,四白,太沖;②球後、太陽、眼窗、外傳球;③絲竹空,魚腰,頭維而明。2.外斜視,①明眸、眉、魚腰、谷;(2)竹子、風池、四白、太沖;③下眼明亮,亮(頭),歪,骨瘦如柴。下景明穴位置:景明穴下0.2寸。(2)治療方法根據癥狀,每次取1組穴位,依次用3組穴位。雙眼斜視是雙側的,單眼斜視是單側的。眼眶內的穴位要慢慢刺,不要大幅度扭動。針刺風池穴時,針尖對準對側眼球,強烈的刺激使針感直達眼球。孩子快速刺入,擰了大概半分鐘,然後針就出來了。其余針灌氣後,用寧補瀉法處理,留針30分鐘,15分鐘內進行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壹療程。治療間隔為5 ~ 7天。(三)療效評價該方法適用於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患者。共治療230例,治愈125例,顯效35例,有效43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88.3% [6,7]。按摩矯正斜視(1)兒童仰臥或坐起。家長要用大拇指從唐寅點開始,然後沿著壹只眼睛輕輕揉1 ~ 3分鐘。然後照常操作另壹側。(2)將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同時放在雙側景明穴上,不順時針旋轉,反復做1分鐘。(3)雙手拇指指腹,同時按揉雙側魚腰穴1分鐘。(4)雙手指腹,同時按摩雙側太陽穴,1分鐘。(5)用兩食指指腹,同時按揉雙側四白穴1分鐘。(6)持合谷穴15 ~ 30次。(7)患兒仰臥,閉眼,家長用拇指橈側從景明穴開始,在其太陽穴上輕輕摩擦50次。操作時不要觸摸眼睛。(8)小兒俯臥時,家長用手指按肝俞、腎俞各1分鐘。

外科療法

分為保守方法和手術,要根據具體情況由正規醫院的專科醫生檢查確定。斜視治療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斜視手術不僅僅是矯正眼位,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建立雙眼視功能。手術的最佳時間是在7歲之前。當兒童視覺發育終止時(約7歲至10歲),手術只能改善兒童的外觀,雙眼視功能將難以改善。目前斜視手術作為眼科常規手術,方法成熟,成功率在90%以上。主要作用於附著於眼球表面的眼外肌,不進入眼球內部,壹般對視力無明顯影響。幼兒做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但不會影響智力和發育。值得註意的是,術後眼位的矯正只是治療的第壹步,術後立體視和弱視的訓練對於斜視的治療不可或缺。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斜視手術都是用肉眼進行,切口大,出血多,術後反應大,常引起中重度結膜水腫,結膜脫垂,傷口愈合時間延長。針對裸眼手術的缺點,這種技術有很多優點:壹是手術切口小,對眼組織的創傷小,術後無需拆線,大大降低了術後反應;二是由於手術視野更清晰,放大倍數增大,大大提高了操作者動作的準確性,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眼前段缺血綜合征的風險。兒童先天性內斜視手術時機選擇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應在65±438歲+雙眼單眼功能發育前0 ~ 2歲進行手術。如果6個月後出現內斜視,壹定不能馬上手術。妳必須先進行散瞳驗光。如果有遠視,戴夠3 ~ 6個月的矯正眼鏡。如果瞼內翻完全矯正,不需要手術,戴眼鏡就可以治愈。如果戴眼鏡6個月以上,內斜視只是緩解,殘余斜視應盡早手術。戴眼鏡後斜視無變化者,宜早做手術。單眼恒常性內斜視可以通過遮蓋療法使其變為交替性內斜視,然後進行手術。這樣有利於恢復雙眼單眼功能。如果覆蓋半年以上仍無效,也可以手術治療。外斜視應盡早手術,尤其是間歇性外斜視可以采用保守療法治療,但只能降低斜視度,大部分達不到治愈的目的。本病首選手術治療,在優勢外斜視形成和雙眼單眼功能未完全喪失前應盡早矯正,4 ~ 6歲手術最佳。原則上先治療斜視合並弱視,再治療斜視。只有提高視力,手術效果才能鞏固。但對於大斜視,首先要矯正斜視,否則斜視眼看不好,弱視眼治療不好。對於合並眼內疾病的內斜視和外斜視,應在12歲以後進行手術。術後護理1,斜視術後護理不難,讓孩子平時多註意休息,閉眼,少吃或根本不吃辛辣食物。2.斜視手術後抗生素的應用及換藥註意事項,術後全身應用抗生素預防術後感染,第二天開始換藥。換藥時,註意觀察傷口是否生長良好,是否有出血和開裂。包紮繃帶不能包得太緊,以免包紮過緊引起眼心反射。3.結膜水腫的防治結膜滲出和水腫是羥基磷灰石義眼臺植入術後的主要反應。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術中結膜受刺激,術後包紮不好,出血,影響血液循環,傷口愈合慢。因此,采用術後濕敷的方法。術後第三天,將無菌眼墊用30%硫酸鎂溶液浸泡,敷於患眼。4.斜視手術後,應要求患者閉眼,盡量少翻白眼,以免影響愈合。每天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簽沖洗眼內的分泌物和痂,然後將0.25%氯黴素滴眼液滴入眼內,塗抹於切口和結膜囊。0.5%金黴素眼膏,最後固定包紮。拆線後壹兩天才能拆繃帶。[1]

  • 上一篇:中醫如何治療帕金森病?
  • 下一篇:古人抗擊疫情有壹個亮點:唐朝集體掩埋明朝開出的藥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