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交朋友見面,利用星期天在東原采風。我不知道東園具體在哪裏。反正我有車。只要我不太累,我可以去任何地方,就壹天。
早上八點,公交車準時到了我家小區門口。“再等兩個人!”司機說。
在耀縣文化中心前,我們遇到了另壹輛車。兩車的人都比較熟悉,見面的時候客套話自然就省略了。銅川市下轄的耀縣,文化底蘊深厚。前天晚上已經在微信上說了,早餐吃了“鹹湯面”。我對“鹹湯面”比較熟悉,曾經寫過壹篇關於“鹹湯面”的散文。“鹹湯面”是耀州的特色美食,深受當地人喜愛。雖然是面食,但是這裏的人把它當早餐吃。壹方水土養壹方人,與當地的水土、人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
10個人壹起走進面館,讓老板很尷尬,只好端著面站在門口。這種吃相其實是耀縣“鹹湯面”的特色,不會有人嘲笑。
當“鹹面湯”的辣味還在嘴裏時,兩輛汽車已經離開縣城,向孫園鎮駛去。
藥王山,我們都知道,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政府部門都會在藥王山舉行盛大的活動來紀念“王耀”孫思邈。這項持續了近壹個月的活動,被當地人稱為“廟會”。廟會持續時間長,很受外地商販的歡迎。他們早早地到達了王耀山腳下,占領了壹個地方,擺出了自己的貨物...
孫園鎮孫園村距耀縣5公裏,毗鄰王耀。孫思邈的出生地是王耀的故鄉,就在這裏。走進王堯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我才真正意識到王堯和我們普通人的不同。藥王殿不是很大。它是歷代人們紀念和祭祀藥王活動的中心。始建於宋代,歷代四次重修。我不知道歷代戰爭中燒毀了多少寺廟,但藥王的寺廟卻從未遭受戰亂之苦,這更加體現了藥王在大眾心中的地位和人們對他的尊敬。大廳中央有壹座藥王雕像,兩面墻上掛滿了壁畫,每壹面都有壹個感人至深的離奇故事。其中“藥王診龍”和“胡夫”的故事栩栩如生,這些壁畫是藥王生前治病甚至對待動物的真實寫照。祭壇上擺放著各種小吃和水果,熏香煙霧中有壹股淡淡的香味,在王耀廟腳下升起...在王耀神廟前,有壹棵千年古柏,上面有壹塊牌子,上面寫著:這棵樹已經有1400歲了。這棵古柏裏曾經有壹個傳說。20世紀60年代末,有人試圖砍倒這棵樹。就在鋸子敲了兩下後,他的胃開始感到劇痛。他以為是藥王的懲罰,就匆匆離開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敢砍伐這株千年古柏。
離開王耀的故鄉,去王耀公墓。這兩個地方相距不遠,走壹小段路就到了。
孫思邈死後,葬在孫園村。在20世紀70年代末,王耀的墓地只是壹個小土堆。墓地前是生產隊的麥坊,墓地很簡陋。後來,當地人為了紀念孫思邈,用家鄉和周圍千家萬戶的泥土修建了這座墳墓。墳墓被草覆蓋著,這是秋天,春綠是黃色的。此墓由“百石千戶千草”組成,意義深遠。藥王墓在第壹個墓地的中央。這座墓高4米。墓基為青磚圓柱,直徑6米,高2米。為了讓外地人能在這裏祭祀和祭拜藥王,當地政府撥款修建了墓地。今天的墓地完全被郁郁蔥蔥的松柏覆蓋。走進墓地,令人肅然起敬。
每年的二月二日,政府都會在王耀舉行祭祀儀式。雖然宏大擁擠,但商業氣息濃厚。但真正的祭祖儀式仍在孫園鎮,沒有壹絲商業情緒。妳可以看到王耀後裔的尊重、信任和虔誠。藥王壹生為後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每年的祭祀活動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壹千多年來經久不衰。尤其是近年來,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人們對古代文化的推崇,進壹步增強了人們了解古代文化的欲望。無論是在王耀的故鄉,還是在王耀的墓地,幹凈的石階和古老的影碑都會讓妳身心清凈。
走出王耀墓園,回望墓園,蒼松翠柏環繞;擡頭,天空是白色和藍色的。
第二,探索古村落
離開的家鄉,驅車前往耀縣鎮會元村。
很多耀縣人把孫園鎮管轄的地方叫做東源。為什麽叫東源?礙於面子,不好問其他朋友。在我看來,壹定是由北向南流的淇水河把這裏的區域隔開了,東邊的地方叫東源。哪裏有東塬,哪裏就有西塬。可惜在耀州生活這些年,壹直沒聽過“西塬”這個詞。我壹定是判斷失誤了。後來我意識到我的推斷是正確的。所謂東源,就是耀縣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很多村莊。這裏的人喜歡自稱東源人。東源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歷史文化的地方。東源的文字記載中有很多歷史遺跡,如大溝畔新石器時代遺址、文昌村等。秦國著名的王建廟就建在勾踐和淇河的交匯處,王建廟建在將軍山上。王建曾經在山上訓練,當時居住在這裏的秦人把這座山叫做將軍山。將軍山旁邊還有壹座山,海拔僅次於將軍山。當地人給它起了壹個很精致的名字:金平。
匯源村距離縣城約十公裏,很難看出它與東源其他村莊的區別。都是千篇壹律的平房,遠不如有美感的人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每家每戶的房子都參差不齊,缺乏美感,門前的路還是土的,難免讓人想起雨天的泥濘。走進村子,看到了只有在電影裏才能看到的古老的農村建築,但是這種房屋建築的風格和電影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這裏的房子,門框和窗戶都是青磚精心砌的,房子的地基是磚砌的,這樣下雨天房子的底部不怕水浸泡,墻角是屋檐下壹路青磚砌的,其他的墻都是土坯。房子建好了,用麥草拌上黃泥,把土坯的墻刷平,以示美觀。這種磚和土坯兩種組合建造的房子,在五六十年代隨處可見。但是東源人對審美的理解和其他地方的人有很大的不同。東園很多老房子正面的兩面墻下,有壹塊壹米高的青石鑲嵌在墻下,上面雕刻著壹些吉祥的圖案。大門兩側有石墩和石鼓,石墩上雕刻著花瓶、牡丹、葫蘆等壹些浮雕圖案,寓意平安、富貴、長壽。這些美麗的石雕藝術在匯源村的老房子裏隨處可見。這些舊建築大多是解放前建造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壹個個走了,房子也漸漸陳舊。上了年紀的人常說:沒人住的房子爛得快。現在年輕人都喜歡住樓房,老房子自然閑置在那裏。有將軍看門,壹切都會好的,他們會擡腿進城...
喜歡石雕的朋友,往往會關註這些在農村人眼裏不值錢的東西。等到村民們從城裏回家的時候,這些東西已經被喜歡石雕的人在夜裏擡上了大巴,出境了。
在我看來,再美的石雕藝術,放在即將倒塌的老房子上,早就失去了價值。不如讓喜歡的人珍惜,這也是壹種保護,壹種對文化的尊重。我們壹群人在回元村來回走的時候,從來沒有看到壹個完整的石雕。好的東西早就失傳了,壹些殘缺不全、毫無價值的石刻還依稀可見,或多或少能讓我們感受到壹些歷久彌新的歷史記憶。
除了老人和孩子,村裏幾乎看不到年輕人。作協的壹個朋友家在這裏。壹問,方才知道年輕人已經去南方的水泥廠打工了。
走到村子的南端,將軍山和金平山就在眼前。將軍山還是綠的,山腳下的水泥廠已經挖了壹部分山腳下。金平山的三分之壹已經被采石場蠶食,這座山似乎承受著劇烈的疼痛,靜靜地矗立在藍天白雲下。
我閉上眼睛,轉過身去,不忍看到金平山痛苦的樣子。
路邊田裏的小麥已經長出了嫩嫩的麥穗,綠葉上落了壹層薄薄的灰塵。我知道灰塵來自哪裏。但我也深深知道錢的價值。如果沒有這些水泥廠,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會是什麽樣!土裏原始的農耕生活讓他們跟不上時代。原本出類拔萃的東原,要想在當今社會立足,只能賣掉老祖宗留下的山,用金錢換取人的尊嚴。對還是錯,只有上帝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