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和胃部脹滿不適似乎是現代人的“常見病”。其中以早飽、餐後飽脹、食欲不振、噯氣為主要臨床特征,無器質性、代謝性或全身性疾病可解釋其癥狀,表現為反復發作,難以治愈。
既然現代醫學檢查沒有發現明顯異常,那麽經常腹脹、消化不良是什麽原因呢?
其實對脾胃病的探索,中醫早就有系統詳細的記載,歷代醫家也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把這種病叫做“飽脹”,顧名思義就是停滯的意思。在中醫上是指胸腹之間氣機受阻的壹種自覺癥狀,有的只感到飽脹;而“滿”就是充滿了無聊。
《犀燭·雜病源流》指出:“痞滿,脾疾也。”其實腹脹的根本原因大多在脾胃。因為脾胃居於人體的中焦,是氣機的樞紐,是動態的,生生不息的。脾失健運,不能行氣至脾胃,則氣滯而不散,便為滿。
比如脾胃就是壹個食品加工廠。如果脾胃功能失調,不僅食物不能順利加工,就連成品也不能運到各地,加工廠的“廢水”“垃圾”等物質也不能正常運輸。
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原因很多,往往與外邪入侵、飲食不當、情誌衰竭、勞累過度、稟賦不足有關,並導致寒、熱、痰、濕、食、郁、瘀,使脾胃氣機郁滯,淤血成病。
所以要想擺脫腹脹,關鍵還是要治脾。
但是,調理脾胃不是簡單的健脾益氣。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病機和證候要素,所以臨床上對健脾的治療也有所不同。正如樂啟生中醫團隊所說,“脾健不補,而貴在運”,治脾應以運為健,運為輔。在實際治療中,有五種治療方法:
(1)調肝運脾治胃脹
樂啟生中醫團隊臨床實踐發現,在胃脹患者中,很多患者以肝郁氣滯為主,因為肝臟的解氣功能通常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就像肝屬木,脾屬土壹樣。比如肝臟的功能就像壹棵樹,而脾臟的功能就像土壤。樹木的根具有疏松和穩定土壤的作用,而土壤又為樹木的生長提供養分。
因此,此類患者常表現為胃脘脹滿,脅痛,在情緒變化較大時誘發或加重,喜嘆息,伴有呼吸急促,急躁易怒,眼幹眼腫,舌紅苔白。治療上應註意疏肝健脾。
(2)理氣、運脾、順氣。
脾胃的氣機通暢是正常消化的前提。如果脾胃凍滯,或積食受阻,痰濕黏稠,就會導致氣機運行不利,脾胃郁結,出現腹脹。
這類人多表現為無食欲,但吃不多總有飽腹感,行動遲緩,打嗝或放屁後有緩解的感覺。治療應以理氣助運、開郁運脾為主。而且由於氣滯證很少單獨出現,其病因不同,涉及的病原體也不同,所以臨床應用中應根據病因配伍理氣類藥物。例如,如果食積患者需要配伍消食導滯的藥物,代表方劑為保和丸;因脾胃氣虛,配伍支竹丸、健脾丸等藥物。濕阻者,化濕藥與理氣藥同用,如三仁湯、厚樸夏玲湯。
(3)促進消化,健脾養生。
患者的主要癥狀為胸悶、脹滿、悶悶,以打嗝、吐酸為主,還可出現不思飲食、惡心、嘔吐、積滯於胃、大便酸敗、食物消化不良、舌紅、舌苔厚膩等癥狀,中醫通常稱之為消化不良綜合征。治療應以消食運脾為主。
(4)祛濕運脾,恢復升降。
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往往與濕有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濕為重。患者常表現為胸悶脹滿、食欲不振、食後有飽脹感、惡心、嘔吐、口淡、四肢倦怠、大便稀、舌紅、苔厚膩。治療應以祛濕運脾為主。
(5)益氣健脾,調理陰陽
飯後飽脹的患者中,脾胃虛弱引起的也較為常見。壹般來說,臨床表現為胃部脹滿,時輕時重,食欲不振,進食後有飽脹感。大便稀,體力不支,聲音低沈,舌淡,苔薄白者,應優先治療。
另外,還有壹種特殊類型,存在於很多長期腹脹的患者身上。中醫經常講“久病血瘀”。如果病情持續時間較長,或者長期不愈,可以考慮從血瘀論治。“血瘀”就像高速公路上的廢棄車輛,會導致道路擁堵,影響後面車輛的正常行駛。所以對於頑疾,可以根據病情調整活血運脾法。
近日來就診的37歲患者蔣女士,反映反復腹脹,尤其是進食後,偶見泛酸,急躁易怒,月經提前,面部皮膚色素沈著。去當地醫院檢查前,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可見舌暗。
根據姜女士的病情,中醫辨證考慮為脾虛、肝胃郁結、胃氣壅盛。治療:健脾助運,疏肝清熱,消腫散結。
處方為夏枯草、川芎、川芎、炒烏賊骨、炒白術、炒雞內金、雞血藤、喜樹花、紫草、金銀花、炒僵蠶,65,438+04劑,水煎服,早、晚餐後半小時服用。
第二次診斷:姜女士說服藥後腹脹明顯減輕,泛酸減輕,但月經仍未正常出現。原處方加炒當歸,責令繼續服用14劑。經過三四次治療,姜女士說腹脹等癥狀基本全部治愈。隨訪3個月,月經正常,腹脹未復發。
根據備註,姜女士病史較長,虛實夾雜。因此,治療應采用多種方法,多方面考慮。川楝子、吳茱萸、烏賊骨用於疏泄肝胃,抑酸,減少不良反應;夏枯草、香附、川芎能清肝疏肝;白殘花、陳皮、炒白術、炒雞內金、中運脾;雞血藤、喜樹、紫草活血、養血、調經、消除面部色素沈著;僵蠶能化痰祛瘀,增強療效。第二次診斷患者的癥狀有明顯改善。考慮到月經期和面部色素,加入當歸養血活血,增強療效。所有藥物都是兼容的,調理後隨訪顯示癥狀全部緩解。
希望以上相關內容表達能讓更多的朋友受益,需要辯證指導的朋友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