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醫對濕疹沒有特效療法,大多采用對癥治療。口服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酚那明、撲爾敏、賽庚啶等。,可單獨使用或與鎮靜劑、維生素c合用,外用劑型視皮損臨床表現而定,如有明顯腫脹、滲出,宜用冷濕溶液,紅斑、丘疹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有水泡和糜爛的需要用油;藥膏用於那些顯示鱗片和結痂的人;如果苔蘚樣改變,選擇泥膏、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硬膏劑。
急性濕疹的臨床表現為起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膚開始出現紅斑、潮紅、發熱、腫脹,繼而出現紅斑上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水痘,滲出液,瘙癢。嚴重者伴有體熱、口渴、心煩、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細。證屬濕熱,熱重於濕,瘀散於膚,宜清熱利濕涼血。處方為龍膽瀉肝湯:龍膽草10克,山藥10克,白茅根10克,生地10克,金銀花10克,車前草20克,石膏30克,三六30克。用水煎服。加減:若體熱、口渴、心煩癥狀明顯,可加羚羊角粉0.2 ~ 0.3g(或生龜甲3g)。瘙癢嚴重者,加白鮮皮65438±00g,地膚子65438±00g;便秘患者可加川軍6 ~ 10g。
若起病緩慢,皮疹以丘疹或水痕為主,且皮膚潮紅,程度較前者輕,瘙癢劇烈,搔抓後糜爛,滲出較多,並伴有乏力、厭食、大便幹燥、小便長、舌淡、苔白或膩、脈滑或弦,濕重於熱。應以健脾利濕為主,輔以清熱。驗方經驗:茯苓、白術各12g,黃芬、繁縷、龍膽草、鱉甲、生地、淡竹葉各10g,燈芯3g,六壹散15g,車前草20g。
除了內科,還要根據局部表現配合外用藥。如果剛開始只是紅斑,沒有滲出者可用:六壹散30g,祛濕散24g(川連,黃柏220g,黃芩120g,檳榔90g,* * *研成細粉)15g,花都散10g(市面上有售),混合均勻後外用。
若水痕糜爛滲出,可用馬齒莧60g,1000ml煎劑冷濕敷(或龍葵、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煎劑濕敷,用法同上)。濕敷後,用甘草油調濕散敷。具體用法是:取甘草油60 ml,祛濕散15 g,調成稀糊狀外敷。
中藥濕敷具有祛濕清熱、消腫止癢的作用。局部滲出物當天吸收,炎癥消退。如果使用得當,效果非常迅速。
急性濕疹表現為皮膚瘙癢,播散遊走,搔抓出血,或皮膚黃水,舌苔黃膩,脈滑。風濕熱的三害是豐富的。處方為清熱朱峰湯: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連翹10g,金銀花65500。廣藿香10克,飛機草10克,防風10克,僵蠶10克,當歸10克,澤瀉10克。
若皮膚瘙癢、疼痛、滴水、口幹、舌紅苔黃膩、脈滑,則為濕熱蘊結所致。宜用苦寒清熱、芳香化濕、輕滲利水之法:銀華15g、連翹10g、黃芩10g、蒲公英30。地膚子15g、藿香16g、法半夏10g、陳皮10g、豬苓10g、澤瀉10g、白茅根30g。
如果皮膚癢得難以忍受,擴散遊走,甚至皮膚泡在水裏,那就全是風濕病了。祛風除濕為宜,用祛濕除濕方,防風10g,薄荷3g,蟬蛻6g,黃柏10g,苦參15g,地膚子15g,蒲公英30g,金銀花65438。若內服壹時無效,可外用濕熱清洗湯:黃柏30克,地膚子60克,苦參30克,花椒30克,薄荷葉15克,柏子仁30克,蛇床子60克,千裏光30克,冰片1克(分2-3次使用,洗前加入),水煎服
慢性溫疹的治療應區分血風不足或氣血不足濕熱阻絡。前者宜養血祛風,四物湯加防風、僵蠶、蟬蛻、丹參、雞血藤等。後者宜補氣血,清熱燥濕,通絡。黃茅、黨參、白術、當歸、生地、丹參、雞血藤、地膚子、苦參、僵蠶、蟬蛻、茯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