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濕
中醫上也叫“內生濕”。說到濕度,我們都必須想到下雨前或黃梅田放的潮濕景象。毫無疑問,空氣中水汽的過度積累是濕氣形成的主要因素。
那麽體內的濕氣當然是體內水汽過多堆積造成的。我們在五臟中已經說過,水和飲料進入體內後會被人體吸收利用,主要依靠脾對水和飲料的運輸。水和飲料通過脾的運化,成為人體可以吸收利用的精氣,從而滋潤身體,為身體的各種活動提供物質基礎。如果脾的運化功能異常,那麽進入人體的水就不能轉化為人體可以利用和吸收的精氣,從而導致體內水的過度積聚,進而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產生內濕的疾病。
脾與內濕的形成密切相關。《內經》說“壹切濕滿皆屬脾”,意思是人體的大多數疾病,如水腫、痞滿等,都是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所致。此外,水通過脾的運化被人體利用後,在體內還有壹個運化排泄的過程,這與肺作為水的通道、三焦的通道、膀胱的儲尿和排尿、腎的蒸騰氣化等功能密切相關。這四個器官的功能失調還會導致水在體內循環過程中的障礙,以及水在體內異常停留的內濕癥狀。
體內水濕積聚過多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各組織器官含水量過多引起的癥狀,如肢體浮腫、頭浮腫、頭重、胸水、腹水、便溏、四肢重腫、腹脹、舌苔厚膩等。二是體內粘液細胞分泌粘液過多,如婦女白帶(明末清初名醫傅青主認為婦女白帶病歸根結底是內濕所致。他說“帶下皆濕”,壹句話概括了帶下的根本原因。
慢性結腸炎引起的慢性腹瀉(中醫認為“濕盛則五瀉”,也就是說大部分腹瀉與內濕有關),支氣管粘液分泌過多引起的慢性咳嗽,咯出白色粘稠的痰,不易咳出,等等。
慢性鼻炎。說到慢性鼻炎,往往是由於鼻粘膜分泌過多,鼻粘膜水腫充血引起的。慢性鼻炎是西醫非常棘手的疾病。除了壹些收縮血管的滴鼻劑,沒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但滴鼻液往往只是暫時起效,無法從根本上治愈。病人也很痛苦。鼻子長期堵塞,聞起來不香不臭,甚至呼吸困難。他必須張開嘴來幫助他在晚上呼吸。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往往以健脾燥濕為原則,使脾運化增強,體內水濕不能積聚。
說到內濕,還有壹種病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肥胖。肥胖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普遍,這與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日常飲食中油膩和高熱量食物的比例增加有關。肥胖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還嚴重威脅著人體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健康。
關於運動減肥、藥物減肥、針灸減肥的媒體廣告也是鋪天蓋地,有的有效,有的無效,但上述治療方法大多都有壹個共同的弱點,那就是可能會“反彈”——治療過程中體重下降,停止治療後又開始發胖,甚至超過減肥前的體重。為什麽會出現“反彈”現象?因為,以上的減肥方法都是從增加體脂消耗的角度出發,並沒有從根本上堵住肥胖的原因。肥胖的原因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脂肪在體內的儲存和消耗平衡被破壞,使得脂肪在體內的儲存大於消耗,從而導致肥胖。
中醫如何認識肥胖?中醫認為,肥胖是體內水濕濁物質的凝結,與我們肺中的“痰”有相似的特征,所以中醫有句名言叫“胖子痰濕多”,就是這個意思。既然肥胖是由於水濕中的濁質凝結所致,而水濕是由於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所致,那麽脾運化功能的失職應該是肥胖的根本原因。中醫對肥胖的認識,無疑為我們找到了從根本上治療肥胖的方法。
清代名醫陳士鐸的《石室秘錄》中記載了健脾化痰治療肥胖癥的方法。他在書中對肥胖的成因提出了精辟的論述:胖子痰多,也是氣虛。虛即氣不能運行,所以生痰。也就是說,肥胖是由於體內痰濕過多,脾氣虛弱產生痰濕,水濕的運化功能降低,導致體內痰濕。也就是說,治療肥胖應以健脾(即改善脾臟對水濕的運輸功能)為主,輔以化痰祛濕,從根本上去除肥胖。治療期間不需要控制飲食,只要註意少吃兩樣東西就行,壹是油膩的食物,二是甜食。
這兩種東西,中醫稱為“脂甘之品”,是最容易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體內痰濕積聚的東西。痰濕是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後的病理產物。由於其具有粘性的特點,產生時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新的疾病。
我們已經初步接觸了“痰飲”這個概念。由於人體脾臟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或體內水的循環和排泄遇到障礙,水不能正常滋潤人體,反而會在體內形成異常堆積,成為壹種病理物質。這種異常的積水,中醫會稱之為“痰”。混濁、粘稠、粘稠的部分稱為“痰”,稀薄、清澈、透明的部分稱為“飲”。
所以,中醫意義上的“痰”,並不僅僅是指產生於肺部,可以通過咳嗽排出體外,可以被我們看到。中醫的“痰”還包括因水液代謝紊亂而產生的符合濁、粘、稠特征的病理產物。比如肥胖,中醫上叫“痰”。因為這種“痰”不能像肺裏的痰壹樣被我們直觀地認識,所以中醫也稱之為“無形之痰”,而產生於肺裏,能通過咳嗽排出體外,看得見的痰稱為“有形之痰”。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中醫痰的概念。
“有形痰”主要存在於肺,可能是自身水液代謝紊亂所致,也可能是外邪犯肺所致。這種痰產生後,可以通過咳嗽排出體外,可以觀察到,所以比較容易理解。“有形之痰”我們應該不陌生,感冒咳嗽時也經常接觸到,但我們有沒有註意到這樣壹個細節:同樣是肺部咳出的痰,在特征上有各種不同。例如,有些痰是白色粘稠的,有些是白色稀薄的,有些是白色泡沫狀的,有些是黃色粘稠的,有些是灰黑色的,有些是黃綠色的...為什麽同樣是痰,卻有這麽多變化?仔細分析,以上痰液的特點總結為兩個方面:壹是質地厚、薄、有泡沫;二、顏色有白色、灰黑色、黃色、黃綠色。痰的不同質地和顏色在體內反映出什麽樣的病理特征?
我們來看壹個日常現象,糖溶於水。得到無色透明的液體。如果把這些無色透明的糖水放在火上加熱會怎麽樣?我們可以看到糖水會逐漸變濃,顏色會從透明逐漸變成淡黃色和暗黃色。從這壹現象推導到體內的痰,原來痰的粗細、顏色與體內的“熱”密切相關。體內有熱則痰黃稠,體內無熱則痰稀白。黃稠程度越高,體內熱度越高。根據這個道理,中醫把中醫的“痰”看作顏色白而薄,或呈泡沫狀,或呈蛋白腖狀,還包括由於水液代謝紊亂而產生的,符合濁、粘、稠特征的病理產物。比如肥胖,中醫上叫“痰”。
因為寒痰和熱痰的本質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寒痰和熱痰的治療也是完全不同的。治寒痰,要溫寒痰,治熱痰,要清熱化痰。
其實西醫對痰的理解有兩種:壹種是感染性痰,如細菌、黴菌、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引起的痰;第二種是滲出性痰,往往是呼吸道粘膜細胞分泌粘液過多而形成的。其中,抗生素的使用對細菌感染引起的痰液有壹定療效,但對黴菌、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的痰液和滲出性痰液西醫方法不多。
中醫是如何治療和治療這些“痰”的疾病的?中醫認為,黴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微生物原本就存在於空氣中,正常情況下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和影響。只有當體內積累了過多的水分和濕度,形成了過度潮濕的內環境,這些微生物才會大量繁殖和繁殖,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產生各種疾病。因此,對於這種疾病。人體內環境的“濕度”才是這類疾病的真正根源。就像雨季,環境潮濕的時候,黴菌可以大量繁殖,所以東西很容易發黴。既然妳能意識到潮濕的環境是自然現象中黴菌繁殖的主要原因,人體不也是如此嗎?
那麽,如何治療因內環境潮濕導致的痰呢?在日常生活中,潮濕常常與陰雨天氣聯系在壹起。如果天空晴朗,萬裏晴空,當然不會形成潮濕的環境。有句話叫“當陽當空,陰霾散去”,就是這個道理。烈日主要是靠它的熱量來驅濕,所以我們在治療這種痰的時候,只需要使用具有溫熱性能的藥物,使身體產生壹種“烈日當空”的效果,潮濕的“陰霾”就會散去,這就消除了水濕聚集在體內的根源,杜絕了黴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環境,對感染引起的痰、滲出性痰見效快。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治療本病的原則,即“凡有痰者,宜溫藥而治”。什麽是“隱形痰”,如何判斷它的存在?中醫判斷體內有“無形痰”有四個依據。①肥胖。中醫所說的“肥胖者痰濕過多”是指肥胖者體內有許多“無形之痰”,因為脂肪具有痰濁、黏稠、黏稠的特點,是體內水濕積聚的臟物凝結而成。②舌苔厚膩。舌苔厚膩是體內水分過多最直觀的表現。③腫塊。壹般腫塊顏色不紅,突出於皮膚表面,呈結節狀,質軟或堅韌。含有水、粘液或蛋白腖樣物質的,中醫稱為“痰塊”。4脈滑。根據對手指下脈象的不同感受,中醫將其分為20多種,滑脈就是其中之壹。中醫對滑脈的描述是“行雲流水,如珠盤上動”,意思是我們觸摸到的脈象,就像壹顆珠子在光滑的盤子上滾動得那樣流暢、迅速。滑脈的出現是痰在體內的特征性表現之壹,也是中醫診斷痰的主要依據之壹。
根據中醫對痰的理解,借助西醫的微觀檢查,可以使“無形痰”的概念更加具體直觀。比如高血脂、囊腫、淋巴結核、骨結核等。在西方疾病的特點是濁、粘、稠,所以也可以認為這些疾病是由痰引起的。這樣,西醫的考試就成了中醫的延伸。通過對中醫痰的機理的了解,我們可以將這些疾病的發生與人體的整體平衡聯系起來,並找到疾病的根本治療方法。比如高脂血癥、囊腫、淋巴結結核等都符合中醫痰的特點,其發生的根本原因當然與脾的運化異常、體內水濕痰濁過多有關,所以可以通過健脾助運、化痰軟堅來治療。而且由於從根源上消除了痰的產生,治療效果持久。
脾運化水濕不足,導致體內水濕積聚,水濕中的渾濁物質會凝結在人體的某個部位,形成痰塊,如前面提到的囊腫、淋巴結核、骨結核等;還會隨著氣血的運動,進入經絡血管,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比如上面說的血脂。這些汙穢的物質具有粘性,所以往往會導致經絡、血管的氣血運行受阻,導致臟腑組織缺血缺氧的病理變化,引發各種疾病。比如頭部有痰影響腦部供血,會導致頭暈、健忘、嗜睡,甚至昏迷、偏癱、語言困難等癥狀,比如西醫的腦梗塞,中醫很多都是痰引起的。經絡四肢痰多會導致四肢供血障礙,出現四肢麻木、手腳冰涼等癥狀;血管中有痰會導致心臟本身供血不足,出現心悸、心律不齊、胸痛等癥狀,比如西醫的冠心病,很多情況下也與痰密切相關。此外,痰還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如果痰濁之氣阻礙了人體正常的精神思維活動,就會使人產生自言自語、郁郁寡歡、無端悲傷等抑郁性精神障礙。因為中醫認為“心”是人心靈的主宰,所以這種因痰多而導致的精神障礙,中醫稱為“痰迷”。
痰是停留在體內濕水中的渾濁部分,“飲”是濕水中的稀薄部分。壹般來說,凡是在體內異常積聚的清澈、透明、稀薄的水,中醫稱為“飲”。如西醫的胸腔積液、腹水、關節積液等。根據水和液體停止聚集的部位不同,中醫將“飲”分為四類。①水飲留在腸內,腹中有音,稱為“痰飲”(這裏的“痰”的意思是輕的,與我們上面說的“痰”的意思不同)。西醫的腹水屬於“痰飲”範疇。(2)喝水停留在脅肋下,咳嗽時會痛,稱為“吊飲”。西醫的胸腔積液屬於“掛飲”範疇3水飲留心肺,咳嗽喘息。如果不能躺下,身體就腫了,這叫“喝酒”。肺心病、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在西醫中屬於“托飲”範疇(4)飲水溢皮,停留在皮下,四肢發脹,全身酸痛,不能出汗,稱為“溢飲”。西醫的水腫、關節積液、滑膜積液都屬於“溢”的範疇。
對於痰,我們可以用“化痰”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喝酒和痰不壹樣。是水濕清澈透明薄的部分。當然不能像治痰壹樣用“化痰”的方法。我們做什麽呢既然喝酒就是體內水分的堆積,那麽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把這些堆積在體內的不正常的水分排出去。
根據水液積聚的部位不同,中醫創造了三種治療“飲”證的方法,即開鬼門關、清房除舊。
開鬼門關就是出汗。古代汗腺叫鬼門關,所以叫開鬼門關。這種方法適用於飲用停留在皮膚上、皮膚下或身體表面的水。如上所述,“溢”適合治療。通過出汗,停留在肌肉表面的飲用水被排出體外。
打掃房子,就是為了方便排尿,也可以叫利尿。古代膀胱叫凈房,所以叫凈房。此法適用於關節、身體下部等處飲水。,如關節積液、滑膜積液等。,可以用這個方法處理。通過促進排尿,可以將關節、四肢、內臟中積聚的水分排出體外。
去掉老茬是清大便的壹種方式。“糖”意為停滯、停滯;“陳”是指長期的、積累的;“快”的本義是倒下的雜草,可以引申為留在體內的渣滓。綜合來看,“除陳腐”應該理解為清除體內長期積累的糟粕。而清除人積滯體積的渣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無疑是排便。這種方法適用於飲水在體內停留時間長、病程長或飲水停留較深的情況。如上面提到的“痰飲”、“懸飲”、“撐飲”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使體內深處積聚的水和飲料通過腸道,從大便中排出。當然,由於飲水部位不同,飲水堆積程度不同,排便程度也不同。除了上面提到的“痰飲”、“懸飲”、“托飲”、“溢飲”之外,其實任何體內水的異常積聚,只要其水符合清、透、稀的特點,都可以作為“飲”來對待。
九清文同舒通經絡,透皮祛濕。
清飲,通過尿液排出臟腑深處的濕邪。
蕎麥果金甙的脾胃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