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恢復方法
患者取坐位(兒童和老人可取仰臥位)。兩個助手在抵抗沿身體縱軸的牽引力。壹人用布帶通過腋下向上拉,另壹人握住前臂,中立位向下拉。
除重疊移位較多的橫向骨折外,牽引力不宜過大,否則容易導致過度牽引,造成分離移位。重疊移位矯正後,操作者雙手握住兩個骨折段,根據骨折移位進行復位。
上1/3骨折(骨折線在三角肌止點上方):在維持牽引下,操作者站在患側,兩拇指抵住骨折遠端外側,其余四指環繞近端內側。先將近端向外擡起,使斷端稍向外成壹定角度,拇指可從外推的遠端向內復位。
中1/3骨折:在維持牽引下,操作者用兩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側向內推,其余四指環繞遠端向外拉。矯正移位後,操作者托住骨折,助手慢慢放松牽引,使斷端相互接觸,並輕微擺動骨折遠端,使妳能聽到或摸到斷端的摩擦聲,聲音逐漸變小,斷端趨於穩定。
下1/3骨折:多為螺旋形或斜形骨折,壹般只需輕微牽引即可矯正成角畸形。緊緊擠壓兩斜面,緊固螺旋面,使兩骨折端之間留有少許重疊,可增加骨折段接觸面,有利於骨折愈合。
3.夾板固定
* * *前後四塊夾板。上部1/3骨折超過肩關節,下部1/3骨折超過肘關節,中部1/3骨折不超過上下關節。需要註意的是,前夾板的下端不能壓迫肘關節窩。如果骨折移位已經完全矯正,可以在骨折部位的前後兩側各墊壹個平墊,使上下骨折端緊密包圍。如仍有輕微位移,可采用兩點加壓法進行矯正,即在遠、近骨折端放置壹紙壓墊,放置位置與HKUST網站收集的位置相同。如果近端骨折段向內向前,壓墊應放在前內側,遠端折疊端應放在後外側。如果側向位移較大且有角度,可采用三點加壓法,即除了在上下骨折端直接加壓外,還可在骨折遠端內側放置第三個壓力墊,實現間接加壓。
4.預防措施
紙壓墊不宜過厚,以防皮膚受壓壞死。
橈神經溝內不能放置壓墊,防止橈神經受壓麻痹。
5.波利澤爾氏療法
固定後肘關節應屈曲90°,前臂用木支撐板置於中立位,患肢懸吊於胸前。1周以後,可以透視1 ~ 2次,然後每周復查1次。固定時間成人6 ~ 8周左右,兒童3 ~ 5周。1/3骨折是愈合緩慢和不愈合的常見部位,固定時間應適當延長。X線復查,發現有足夠的骨痂生長,才能解除固定。
6.功能鍛煉
術後應鼓勵患者經常握拳活動,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夾板固定。患者應及早進行活體檢查,在大網站收集活動的肩、肘關節時握緊拳頭,保持骨折部位相對穩定。如發現斷端分離,操作者應壹手按肩,另壹手按肘沿縱軸,使骨折斷端逐漸接觸,並適當延長木夾板的懸掛日期,直至分離消失,骨折愈合。外固定解除後,可配合藥物熏洗,盡快恢復肩肘關節的功能活動。
7.藥物療法
根據骨折的三個階段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