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很多中老年人抱怨自己的手心、腳心、心窩發熱、發燙是常有的事,讓人煩躁不安。看起來他們在冷水中浸泡後感覺很舒服,但體溫正常。中醫把這種情況稱為“五心煩熱”,常見於中老年人,尤其是長期患病的中老年婦女和老年人。因為五心煩熱的病因不同,所以壹旦出現五心煩熱,壹定要先明確自己屬於哪種五心煩熱,再根據中醫辨證施治,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陰虛型
五心煩熱午後,常常想把冷的東西握在手裏,睡覺時手腳像從被子裏伸出來壹樣,骨蒸潮熱,顴骨紅盜汗,口幹咽燥,舌紅少苔等。陰虛型五心煩熱是最常見的類型,壹般多見於肺、肝、腎陰虛患者。其中,肺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除上述癥狀外,還伴有鼻音喘鳴、幹咳、氣短、痰少、常有血絲痰;肝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伴有失眠、乏力、眼睛幹澀。腎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伴有耳鳴、腰膝酸軟。滋補肝腎,給滋陰湯:知母20g,黃柏12g,生地黃30g,牡丹皮15g,澤瀉15g,山茱萸20g,山藥15g,茯苓15g,沙參15。中成藥可口服白質丸、杞菊丸。
火郁型
心煩發熱、胸悶口臭、牙齦出血、四肢乏力、小便黃、大便幹燥、舌紅苔黃等。因為飲食不當,胃陽抑郁,無法宣泄,導致五心煩熱。清肝利膽,健脾和胃,給予解郁清熱湯:柴胡15g,郁金12g,龍膽草12g,黃芩15g,生地20g,牡丹皮15g,玄參15g,香附65g。中成藥可以口服,如瀉肝丸、衛青丸。
血虛型
下午感覺心煩熱熱,稍有工作就會加重,並伴有乏力、少食懶動、心慌、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壹般與肝脾兩虛、氣血兩虛有關。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全身血液。肝是血液的臟腑,調節全身血液供應。肝脾受損,生血、調血、儲血失職,導致血虛,不能控制陽氣,導致五心煩熱。治療健脾益氣,養肝補血,給予生血湯:黨參30g,白術15g,茯苓15g,當歸15g,熟地30g,赤芍20g,丹參20g,黃精15g,山茱萸20g。中成藥可口服益髓丸、固元丸。
中醫五心煩熱指的是哪“五心”?
在中醫理論中,“五心”是指手、腳、胸的心。心煩熱的典型表現包括心煩意亂,難以入睡,感覺發燒和不舒服。這類人大多習慣睡覺時將手腳放在被子外面,甚至貼在墻上降溫。雖然他們的手、腳、心裏總在嚷嚷著熱氣,但觸摸溫度不高,這是煩惱的特點。這種燥熱不安往往讓人難以入眠。
五心煩熱屬於中醫熱證範疇。中醫古書《太平盛輝方治骨蒸燥熱》解釋,其原因是陰虛陽亢,表現為陰虛火旺、血虛火熱、火熱郁滯。
心煩熱的患者多為虛證,屬於虛實夾雜型。陰虛火旺是最常見的原因,多見於更年期女性。隨著更年期的出現,會伴有腰酸不適,熱盛出汗,或夜汗出,口幹舌燥,舌紅少苔,脈數等癥狀。在中醫看來,這些都是腎陰虛發熱的表現,所以在治療上需要滋補腎陰,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大補陰丸、白質地黃丸等中成藥。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少吃蔥、姜、蒜、羊肉等熱性食物,多吃枸杞、黑豆、黑木耳、紅豆等滋陰之品。
血虛發熱多見於產後婦女或血液病的某壹階段,主要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氣短、不適、五心煩、舌淡、脈弱。中醫認為“肝藏血”、“脾主血”,血虛不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執行,使氣機長期不暢,氣滯生熱。治療應以養肝健脾、補益氣血為主,可選用當歸補血丸、十全大補丸,配合適當的清熱藥。通常用黃芪、白扁豆、大棗、山藥等。煮粥,經常吃可以補氣;傳統藥膳當歸生姜羊肉湯是補血的好方法,可以適量食用。
內傷劇烈引起的五心煩熱,屬於壹種演示。這個時候,病人不僅僅是虛弱,而是疲憊無力。由於陽郁於脾胃,四肢發熱不適,體表發熱不適,或頭脹不適,大便幹燥,小便黃,舌紅苔黃,脈細。此時藥物應以升陽為主,臨床多采用升陽三活湯或活血湯。
可以看出,都有相同的“五心煩熱”癥狀,但其內因和病機還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有必要通過中醫辨證論治。我猜妳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