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胃痛、反酸、胃寒痛、吞酸、嘔吐、胸悶等癥狀,可用於暖胃散寒,減輕不良反應,止嘔。常與生姜、半夏、高良姜、藿香、砂仁同用。對於肝氣郁熱,肝火犯胃,引起酸吐胃痛者,可與黃連(黃連用量為吳茱萸的5倍)同用疏肝,故稱左金丸。
二、脾腎虧虛及脾腎虧寒引起的腹瀉主要表現為黎明時腹部響痛,立即上廁所腹瀉,或伴有腰酸腿冷,腹部溫熱。本品辛溫入腎,能祛小腹寒氣。常與補骨脂、五味子、肉豆蔻(申思丸)同用。這四種藥物為主藥,再適當搭配壹些相應的藥物,確實有效。我常用炒白術、茯苓、黨參、木香、炒白芍、炒檳榔、炒黃柏、廚土(代水煎服)等加入申思丸。可用於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等疾病,並能達到壹定療效,僅供參考。
第三,疝氣痛,肝腎寒冷引起的睪丸痛等。,可與烏藥、青皮、川楝子、橘子籽、茴香、肉桂、荔枝核壹起使用。
4.痛經:子宮寒冷,導致月經不發達,血少而暗,腹痛。可與川芎、當歸、紅花、桃仁、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配伍使用。根據現代研究,本品具有收縮子宮的功能。半夏止嘔,胃氣不和,中焦濕熱;吳茱萸可止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還可治厥陰頭痛(頭頂頭痛,嘔吐流涎)。川椒偏治腎火下降,腎經空調上升趨勢;吳茱萸可治陰濁、肝經厥脫、氣升,並能降熱,故可用於治療上火所致的舌苔、口瘡。山茱萸滋養厥陰(肝經)的陰液,溫肝補腎,止汗遺精;吳茱萸開厥陰氣滯,溫肝脾,降逆止寒嘔。用量壹般;特殊重疾可用。凡燥熱之證,皆禁忌。
“祛寒降氣殺蟲第壹藥”:花椒的功能與用法
川椒味辛,性熱,有溫中散寒、降氣殺蟲之功。感冒引起的胃痛、腹痛、腹脹,可用幹姜、黨參(人參)、麥芽糖(大建中湯)、高良姜、香附配伍。根據動物實驗,本品所含的少量揮發油持續增強離體腸的蠕動,大量則有抑制作用。川椒配以蓽茇、附子、羌活、獨活、草烏等。,泡酒外敷,可用於關節痛。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常與烏梅、黃連、黃柏、阿莎麗、桂枝、附子、幹姜、當歸(傷寒論吳梅丸)同用。
本品可用於皮膚濕疹、風濕及四肢疼痛等。附《四川椒目》:椒目味硬寒。入腎行水,可利小便,消水腫,除積水。常與茯苓皮、大腹皮、檳榔、赤小豆、澤瀉、木通同用。筆者曾用“椒目瓜蔞湯”(“益春意”)治療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數例,取得良好效果。我常用的方子有:花椒、桑白皮、葶藶子、澤瀉、豬苓、茯苓、車前子(布包)、杏仁、蒺藜、枳殼、冬瓜皮、桂枝。供參考。川椒網的用量可以稍大。陰虛火旺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