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病因和發病機制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壹般認為在免疫因素的影響下,膽汁反流、生物因素、藥物因素、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部感染等。,再加上情緒失衡、飲食不當、過度疲勞、失眠、感冒等。,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癥,反復破壞胃黏膜表面,導致胃分泌腺萎縮,胃黏膜變色變薄,血管暴露,胃酸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胃蠕動功能障礙等。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氣滯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機制。老年陰虛、七情內傷、飲食積痰、久病血瘀等因素,可損傷脾胃功能,使升降無力,氣機運行不暢,從而出現胃脘脹滿、隱痛、納差、乏力等癥狀。此病屬於本虛標實之證,寒熱錯雜,以虛為正。陽性越虛,致病越重。越致病越虛,往往相互影響,難以快速痊愈。
二、臨床表現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大多無明顯癥狀,有癥狀者缺乏特異性。壹般來說,常出現以下臨床表現:
(1)腹脹: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腹脹不適較為常見。部分患者感覺胃部脹滿或堵塞,甚至腹部、肋骨、胸部有飽脹感,加熱頻繁。
(2)胃脘痛:胃脘痛可單獨發生,但多數情況下與上腹部脹滿同時發生。它是痛苦的,沈悶和沈悶,急性疼痛或絞痛也可以發生。疼痛部位壹般在上腹部,少數可出現在脅部、腹部、背部或胸部。上腹部有有限的壓痛或深層壓力不適。有的患者只感到上腹部不適或不適,無法形容。
(3)燒心、消化不良癥狀:患者感到燒心或嘈雜不適,部分患者有泛酸。食欲不振,甚至食欲不振,或雖有食欲但進食後感到不適或消化不良。
(4)大便異常及虛弱癥狀:秘便多見,壹天常數1次,少數患者可表現為稀便。病程較長者,可出現消瘦、乏力、無精打采等虛弱癥狀。
(5)貧血:可為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細胞性貧血。前者是由於長期營養不良,補鐵不足造成的,後者是由於內因缺乏導致維生素B12減少造成的。壹般輕中度貧血,表現為頭暈、乏力、結膜蒼白、面色萎黃、甲床蒼白或蒼白等。
三、診斷依據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癥狀和體征沒有特異性,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診斷主要依靠纖維胃鏡和胃粘膜病理檢查。
(1)年齡:多為中年以上,病程較長,有慢性淺表性胃炎史。
(2)癥狀和體征:長期消化不良,上腹部飽脹不適,厭食,乏力,消瘦,貧血。
(3)纖維胃鏡檢查:胃黏膜呈顏色改變、變薄、血管浸潤和增生性改變。正常胃粘膜呈橙紅色,萎縮時呈灰色、灰黃色或灰綠色。同壹部位的黏膜顏色也不同,紅色較強的部位呈灰白色,而灰色和灰黃色的部位也有略凸起的小紅點或紅斑。萎縮黏膜的範圍也不壹致,可以是彌漫性的、局部的甚至是小病竈,邊界往往不明顯。由於腺體萎縮,胃黏膜變薄,血管隱約可見。萎縮早期可見黏膜內小血管,嚴重者可見黏膜下大血管,為暗紅色樹枝狀。腺體萎縮後,腺窩可增生拉長或出現腸化生,粘膜層變厚。此時看不到黏膜下血管,僅黏膜表面粗糙,呈顆粒狀或結節狀,有僵硬感,光澤有變化。
(4)病理檢查:固有腺體萎縮、粘膜肌層增厚、固有膜炎癥、淋巴濾泡形成、腸化生或假幽門化生(可有可無)等。
(5)X線鋇餐檢查:黏膜皺襞減少變平;胃竇胃炎表現為胃竇輪廓鈍圓鋸齒狀,竇痙攣,粘膜紊亂,充盈缺損,向心性狹窄等。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