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眩暈多由肝陽上亢、氣血不足、腎精不足、痰濁中阻所致。治療宜平肝潛陽,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祛濕化痰。據臨床觀察,外治法能有效防治眩暈。
1.枕頭療法
夏枯草、荷葉、竹葉、蒲公英、白菊花各50克。將上述中藥混合均勻,研成粉末,裝入布袋,作為枕芯,1~2個月。
功效:清熱平肝。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
2.栓塞療法
精神磁鐵10g。研成細粉,分成2份,用紗布包好放入雙耳,每日1~2次,每次1小時,連續治療5~7天。
功效:平肝潛陽。適用於腎虛眩暈。
3.應用百會穴法
蓖麻子和半夏等同。混合搗成糊狀,敷於頭部中央百會穴,用敷料包裹,用膠帶固定。每天換藥1次,持續2~3天。壹般服藥30分鐘後頭暈可明顯減輕。
功效:化痰祛濕。適用於痰濕眩暈。
4.臍療
黃芪和五味子各65438±00g。調勻研成粉末,加適量水調成稀糊狀,敷在肚臍上,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持續3~5天。
功效:健脾益氣。適用於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
5.運用湧泉穴法
吳茱萸20克,肉桂2克。混合研成粉末,將適量粉末與醋混合,揉成餅狀,睡前敷於鼻足心湧泉穴,第二天早上取下,連續3-5次。或取吳茱萸適量,研成粉末,用醋或凡士林調和,每日1敷於鼻足心湧泉穴,共10-15天。
功效:誘熱下行。適用於頭暈耳鳴,煩躁多夢,面色潮紅。
6.足浴療法
梔子、鉤藤各10g。每天泡腳1~2次,每次15~30分鐘,連續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克、鉤藤20克、桑葉20克、白菊花20克,用水煎服足浴。
功效:清熱平肝。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
來源:醫學星期三
作者郭,
編輯張越龐祖良(實習)
二審程序
劉會英張汝賢終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