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和pǐchóu[中醫詞典]
2英文參考文獻白首烏
3.總結壹個蠶絲,藥材名稱,是白鶴藤的別名[1]。參見《廣西中草藥》和《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
白鶴藤出清,趙·《求本草原》。又稱銀背藤、壹絲、白背絲。它是旋花科植物銀合歡的莖和葉。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雲南。微酸,微苦,涼。祛風利濕,化痰止咳,止血,消腫解毒。1.治療風濕性關節痛、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吐血、崩漏、白帶過多、跌打損傷。煎服:6 ~ 15g。2.治療瘡、癤、癰和濕疹。用開水燙鮮葉敷患處,或煎服洗凈患處。本品含裸麥角胺ⅰ、麥角胺(Regine)和Regometrine。[1]
壹絲四同義詞:白面水禽(陸川本草)、白背絲(本草手冊)、緞藤、銀背藤(廣西藥用植物目錄)。
5壹根絲藥材根據中醫原字典:“壹根絲為白首烏的莖葉(拉丁名:Argyreia Acutalour。[A .節日墻。]),旋花科鵝絨藤屬植物。”
《中草藥匯編》:“鳳眼蓮(Argyreia acuta Lour),旋花科鵝絨藤屬植物,全草、根、藤、葉入藥。”
6壹種叫白鶴藤的絲綢植物,是壹種攀緣灌木。小枝通常是圓柱形和銀白色被絹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5 ~ 6厘米,銀白色,絲狀。葉卵形或橢圓形,長5 ~ 11厘米,寬3 ~ 8厘米。葉子無毛,背面密被銀色絲毛,四周都是。多達8對側脈。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總花梗和花梗被銀絲覆蓋;苞片橢圓形或卵球形,被銀色絹狀毛覆蓋;花兩性;花萼5,分成兩輪,萼片卵形,大小不等;花冠漏鬥狀,白色,5裂冠,花萼和花冠被銀白色絹毛;雄蕊5;子房近球形,2室,無毛,花柱長約2厘米,柱頭頭狀,2裂。果實球形,紅色,被膨大的萼片包圍,萼片內表面紅色。種子2 ~ 4粒,褐色。花期從6月到9月。
白鶴藤(圖片來自中醫詞典)
7鶴藤棲息地的分布鶴藤生於疏林或路邊灌木叢中,河邊。分布在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這種植物的根也入藥,另設專文。
8壹塊蠶絲的采收加工《中藥大辭典》:“七月采收~ 10,鮮或幹。”
全國中藥材收藏:“全草可全年采收,曬幹,或分別曬幹。”
9壹種絲類藥材的特點壹種絲藤,細而呈圓柱形,常呈螺旋狀,長短不壹。通常切成短節,長約5厘米,直徑0.5 ~ 1.5厘米。表面深灰棕色,有縱向溝槽,橫切面為淺棕色。木頭上可以看到針狀的洞。葉片卷曲或折斷,完整者展平後卵圓形至橢圓形,長5 ~ 11厘米,寬3 ~ 9厘米。頂端尖或鈍,基部圓或略呈心形,頂部深褐色至紫色,底部淺灰綠色,手感柔軟。葉柄長2 ~ 3.5厘米。有時花序和花冠呈漏鬥狀,花序軸、花萼和花冠被濃密絲光化。脆脆的。輕微的呼吸和苦味。[2]
10壹塊絲綢的性味《廣西本草文選》:“味微苦,甘,平。”
《全國中草藥集》:“微酸,微苦,性涼。”
11壹根絲在中醫的字典裏主要用的是:“化痰利尿,化瘀止血,解毒生肌。主治風濕、水腫、腹脹、咳喘、吐血、帶下、崩漏、跌打損傷、乳癰、癤癰、濕疹。”
《求本草原》:“葉敷爛腳,轉爛瘡。”
《嶺南本草集錄》:“治腫,將米、黃糖搗碎,煎之。腫了就用蒼術湯熏蒸。”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調血祛風除濕》。治跌打損傷,內外出血及女子血崩,白帶。”
《全國中草藥集》:“祛風利尿,化痰止咳,止血活絡,解毒生肌。主治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風濕疼痛,內傷吐血,急慢性支氣管炎,外治乳腺炎,癤膿腫,濕疹。”
12壹塊絲的用法用量《中醫大辭典》:“內服:煎服,9 ~ 15g。外用:搗碎或用水沖洗。
《全國中草藥集》:“2 ~ 5元;外用鮮葉燙後,貼於患處或用水煎服。”
13選項1。治療白帶?蠶絲30克,小榕須15克,雞冠花30克,水煎。
2.治療崩漏?絹葉30克,馬胚葉30克,芽草30克,搗碎,水煎。
3.治內傷吐血?將絹葉30克、虎杖30克、墨旱蓮30克、新芽30克加水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