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刺角度針刺角度是指針體與皮膚表面之間的夾角。其角度的大小應根據穴位位置、病理部位的特點和手法要求來確定。針刺角度壹般分為直針、斜針、平針三類。
1.直刺是指針體與皮膚表面成90°角,垂直刺入穴位。直刺法適用於針刺大多數穴位,尤其是肌肉發達的穴位。
2.斜刺是指針體與皮膚表面成45°左右的角度,斜著刺入穴位。斜刺適用於針刺皮膚較淺的穴位,或其中有重要器官,或不宜直刺較深的穴位,以及關節處的穴位。在運用壹些行氣理氣的方法時,也常用斜刺。
3.平針又叫橫針、皮針,即針體與皮膚表面形成約15°的夾角,它橫向穿入穴位。平刺法適用於皮薄肉少的穴位。如透穴法中的頭皮、面部、胸骨穴位、橫透法、頭皮針法、腕踝針法等,均采用平針法。
2.針刺方向針刺方向是指針刺時和針刺後針尖所朝向的方向,簡稱針刺方向。針灸的方向壹般取決於經絡的走向、穴位的分布和所需的組織結構。雖然針刺的方向與針刺的角度有關,比如頭面部的穴位多為平的,頸咽喉部的穴位多為橫的,胸中線的穴位多為平的,側胸的穴位多為斜的,腹部的穴位多為直的,腰背部的穴位多為斜的或直的,四肢的穴位壹般。但計算角度主要是根據穴位的特點,而針刺方向是根據不同疾病的需要來確定的。以臉頰車點為例。如果用於治療上頜骨疾病、頰痛、口塞等疾病,針尖向顳部傾斜,使針感輻射到整個臉頰。治療面癱、口眼歪斜時,針尖水平刺入鼻口;治療腮腺炎時,針尖向腮腺傾斜;但是當妳治療牙痛時,妳使用直針療法。
3.針刺的深度針刺的深度是指指針刺人的點的皮肉深度。掌握針刺深度,要以不傷害組織器官為原則,放下針去感受。在臨床實踐中,每個穴位的針刺深度必須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穴位位置、經絡循行深度、時令季節、醫生的針刺經驗、得氣需要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才能靈活掌握。正如蘇文的《針法要義》所指出的:“針法有淺有深,各有其理...不深則為賊。”強調針刺深度必須適當。如何正確把握針刺深度,必須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時代《靈樞·順順胖瘦》說:“嬰兒瘦人淺病;壯士,胖子,留深”;老年人身體虛弱,氣血下降;小兒嬌弱,年幼年幼,不宜深刺。年輕力壯,血氣方剛,可適當深沈。
2.體型大小患者的體質和體型可分為胖瘦、強壯和虛弱。《蘇文三步九後論》中說:“先測胖瘦形以調氣虛實”,張誌聰也說:“知胖瘦形,知針深”。可見,對於瘦弱者,應以淺刺為宜;身強體壯,能刺深。
3.頭、面、胸、背的穴位針刺宜淺,四肢及臀部、腹部的穴位針刺可深。
4.經絡在人體內的分布和屬性有深有淺,不同於陰陽。古代文獻認為,經脈深,經脈可深,絡脈淺,絡脈宜淺;陽經屬於淺針,陰經屬於深針。如《淩·楊青·卓》雲:“刺陰者,留之深也;刺陽者,淺薄多病。”壹般來說,沿肘、臂、腿、膝運行的經絡較深,所以針刺要深;沿腕、踝、跖骨運行的經絡較淺,所以針刺要淺。
5.其病《淩氣機失調》指出:“夫病變化,起伏不定,而不能勝貧,各在其位。病淺者,甚深者,甚小者,甚多者,氣隨變而調。”《靈樞全史》也說:“脈固,深刺以泄其氣;對於脈弱者,淺刺可防止精氣外泄,以養脈祛邪”,說明針刺的深淺必須根據病證辨證施治。"
6.手法《醫人門》說:“補則從衛取氣,輕則淺之,再從助虛;瀉棄其氣從榮,宜深刺,取其榮迎其鋒,瀉取其真。”《難經》指出:“刺營不傷衛,刺衛不傷營”,可見針刺的深淺要有知名度和針對性。若深則淺,則不在營中,會傷身;淺則深,罰多則傷榮譽。
7.人體與季節關系密切,針灸必須因時而異。蘇文·真鏡的最後理論說:“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體系。”針灸的深度應根據病情和季節而定。《靈樞本博》說:“春,絡脈分諸經,連深取,中取輕;夏天,把太陽絡的肌肉和皮膚都帶走;秋取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之點而失,欲留深。”壹般認為,淺刺要在春夏,深刺要在秋冬。這個規律是基於《難經》中的說法“春夏之際,陽氣在上,人氣在上,故應掉以輕心;秋冬日當空,人氣亦當空,深取之。”如果妳不及時遵守法律,那麽妳必須以蘇文的四次刺傷理論為例。反而會導致混亂和淫穢。"
8.對於施針時感到酸痛、麻木,以及對針刺感到緊張、恐懼的患者,針刺宜淺。對於誘導延遲或誘導量小的患者,針刺應更深。正如《針灸學》壹書所說,“若針淺而深,則針震”,意思是針刺的深淺取決於針感。針灸的角度、方向、深度是分不開的。壹般來說,深刺采用直刺,淺刺采用斜刺或平刺。對於延髓、眼區、胸腹、背部、腰部的穴位,由於穴位處有重要的臟腑器官,所以要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針刺意外。
提醒妳:針灸的角度,方向,深度。這個偏方來自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