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淺談中醫辨證論治腫瘤的壹些思路

?淺談中醫辨證論治腫瘤的壹些思路

目前,癌癥發病率不斷上升,已經從罕見病演變為多發病、常見病,成為健康的首要殺手。中醫藥治療癌癥從單壹的扶正補虛的輔助作用發展到全方位的應對,在很多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彰顯了自身的價值。筆者根據自己在實踐中的理解,提出壹些概念性問題供討論。

“癌病毒”是癌癥的特異致病因子。

基於臨床檢查獲得的感性認識,抗癌解毒治則的客觀反證被廣泛應用於中醫對癌癥的治療,提示“癌毒”是導致癌癥的特定致病因素。它是在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凝滯的基礎上,由多種內外因素誘發,與相關的非特異性病理因素混合而成的壹種疾病。毒必附邪,邪因邪而異。邪因毒而伸,痰瘀而形,耗精耗血而自養而增生,並與體質、邪氣、病位相結合,呈現多種證候,最後。從而為解毒、攻毒等合法癌癥治療方法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但不能誤解從實驗中可以找到“癌病毒”的病理本質。

疾病始於無形之氣,而後成為有形之質。

從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來看,多以臟腑氣機失調為基礎,郁而不伸,氣不散而痰凝,氣被血阻而成瘀,夾雜多種病理因素而對立,與癌毒互郁而成病。從功能失調到病形,從無形之毒到有形之物,傷及臟腑,甚至相互變化,耗氣耗血耗陰,難以逆轉。

相應的,如果治療以理氣解郁為主,似乎可以起到超早期治療的作用,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療其未出世、未成功的目的。

痰、瘀、毒是腫瘤的基本病機和證候。

基於“癌毒”為病,多因氣滯,使津液凝結成痰,血液凝結成瘀,毒瘀互結的病理觀點,結合臨床認識,可認為“痰瘀互結”是腫瘤疾病的主要病機,在辨證上具有普遍意義,化痰祛瘀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方法。據此可以根據各種病理因素的因果演變和轉化來組方,根據臟腑病變部位的病理特點來組方。邪實、正氣不足者,可根據臟腑陰陽氣血虧虛,扶正補虛,消中有補,中有補。原發性和繼發性疾病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壹般來說,腫瘤建立後,最容易傷陰耗氣,所以治療以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為主,治療以益氣養陰為主。

腫瘤是整體病變的局部跡象。

臨床上可以看到,有些患者發現某個腫瘤標誌物明顯升高,並且持續異常,或者已經發生了轉移癌,但原發病竈仍不明。據此可以認為,腫瘤的形成是整體病變的結果,是整體病變的局部表現。臨床上要從全局看局部病變,做到有機統壹,註意患者的個體特異性,衡量治人、治瘤、治證的輕重緩急。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優勢。突出中醫藥治療腫瘤的特色,走自主探索之路。

辨證和辨病要相輔相成。

從腫瘤的中醫辨證分型來看,它自古就有,如汝嫣、腸道、膽結石、證積、膽結石等。,它們是根據不同的病位和病理性質而定的,應挖掘整理出來,用於臨床雙重診斷和科學研究。辨證是中醫的理論特色和臨床優勢,是個體化治療的基礎,是緩解患者主要痛苦的手段。運用現代辨病診斷知識,可以衡量疾病的演變發展,但不能指導中醫的辨證論治。所以要辨病與辨證並行,尤其是對疾病的診斷很難確定,很難找出原發病竈,就要靠辨證論治。

把握惡與義的波動

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預後總是由致病因素的盛衰和動態變化決定的。這是基於全局的觀點。“外思內想”得到的綜合印象,如果與微觀辨證相結合,在臨床上更為實用,可以為制定分期治療的規則提供具有中醫特色的思路和依據,並投入臨床應用。《為醫必讀》壹書中提出的初中晚分治三原則,對腫瘤的分期治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他說:“第壹種人,病初起,正氣尚盛,邪尚淺,就要發作;中間病越來越久,邪氣越來越深,正氣越來越弱,可以苦攻補;最後如果病久不愈,邪氣侵入,正氣消失,就會得到補充。”總之,前期邪不盛,正不空,要攻要滅,中期邪漸盛,正則空。末時負明顯,邪積深,宜補中而消,養正而消積。

尤其要把握好攻邪與扶正的辯證關系,明白攻邪也是扶正,邪去則安。但當其失效過半時,應避免過度攻伐,而扶正在於祛邪,扶正則導邪。但要避免純粹的養惡和姑息養奸,要審時度勢,權衡攻補孰先。病初,陽氣不足,或邪氣過盛,應以祛邪為主,采取積極主動的策略;但對年老體弱、病情嚴重、拒絕發作者,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為重點,采取防禦性姑息療法,減輕其痛苦,延長生存期。

排毒和攻毒因證而異。

目前中醫臨床應用解毒藥物治療癌癥已得到認可,客觀上證明了癌毒學說的實用性,但解毒與攻毒的認識和應用傾向也有所不同。如果能對癥治療,將更有利於個體化治療。

具體來說,解毒要根據病因,明確毒素的病理性質,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清熱解毒、化痰解毒、化瘀解毒等。總的來說,清熱解毒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提示腫瘤的病理特征多為熱毒,即使從寒毒開始,也多為火化,解毒藥與抗毒藥物合用可能具有拮抗、限制和中和作用。

至於抗毒,則是以“以毒攻毒”,以毒攻邪,包括植物藥或喜樹堿、長春堿、紅豆杉等。以及動物藥物如斑蝥、蟾衣、礦物藥物如雄黃、硇砂,甚至砷制劑。

在臨床使用毒藥時,要把握其雙重性。我們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興風作浪。要區分大毒、普通毒、小毒,控制在安全劑量範圍內。“不過度,則傷大義”了解個體對藥物的耐受、敏感和積累。註意藥物的配伍,力求減毒增效。

特別是蟲類藥物,藥性兇猛,善於逃入絡脈,搜除邪氣,具有化瘀散結、化痰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能使藥物直接在病位搜毒、排毒、散毒,增強療效。但蟲類藥物作用有差異,應辨證選用。另壹方面,蟲類藥物畢竟有毒,必須嚴格治療,“停壹半”,或者間斷使用,防止肝損害、腎損害。

如穿山甲、土鱉蟲擅長活血化瘀、消痞散結,全蠍、蜈蚣擅長搜風解痙、通絡止痛,僵蠶擅長祛風化痰散結,蜂房擅長祛風解毒消腫,地龍擅長通絡清熱,蟾皮擅長解毒消惡瘡,蜣螂擅長祛瘀散結。

氣虛、脾胃虛弱者慎用,必要時與扶正藥物合用。

從腫瘤的位置發現病理特征

由於臟腑的生理功能不同,病證癥狀也不同,病理因素的主要特征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對證候進行檢查,定位時機,以指導臨床治療。比如頸部以上的頭面部病變,多為風火所致,熱毒捆綁。顱腦腫瘤常因風火、痰瘀所致,肺部腫瘤多因痰瘀、熱郁所致,食管、胃腫瘤以痰氣為主。在此基礎上,對不同階段的脈象進行審視,標本兼治,從整體上區分氣血兩虛和陰陽兩虛,進行立法處方。特別是在藥物選擇問題上,需要根據藥物歸經的概念,求同存異,加強對主癥臟腑治療的針對性,實現進壹步優化。如山豆根,清熱解毒之藥,性苦入肺胃,善治喉癌;漏蘆苦寒入胃,好治乳腺癌;澤漆性苦寒入肺,主要用於治療肺癌、淋巴瘤(肉瘤);葵花籽微苦,性寒於肝腎,可用於肝癌、乳腺癌、腎癌、膀胱癌;夏枯草入肝,味苦,性寒,適用於淋巴瘤、甲狀腺腫瘤。

綜合治療和慷慨治療是治療腫瘤的基本對策。

目前,在中醫內科領域,因疑難雜癥求治的患者日益增多,呈現出“求全領域而不禮讓”的趨勢。尤其是腫瘤難治的典型疾病,具有病因的特異性、各種病理因素的復雜性、多病多證並存、虛實夾雜、因果相互作用、病情復雜多變等特點。因此,必須采取復雜的方法,慷慨大方,才能應對這種復雜的疾病,在多個環節和渠道增加效率。

“復方”原則源於“七方”中的復方與寬厚,二者既有聯系又不是必然的。比如中藥“異相”的配伍雖然復雜,但並不大方,而復方的成分出現的概率相對較高。治療壹般有3-4種,方劑用量壹般在15以上至30味左右。

在復方的應用中,我們既可以按照方藥選擇排隊,也可以選擇壹兩個方藥作為依據,再重新進入小方塊處理多個環節,選擇經驗性藥物增加效率。但配伍壹定要有序,主輔成分要明確,藥物要分別選用,或者壹藥可兼數職,要很好地組合藥物之間的關系,避免降低或失去原有療效,避免違規處方、用藥不正確、主次不明、紊亂。

另壹方面,必須明白,雖然是治療腫瘤的基本策略,但不能壹概而論。有時候要根據個人的病情有針對性地處理壹個關鍵問題,特別是在緊急的時候要把握治標的理念,減輕他們的痛苦,挫敗他們的疾病。

當務之急是對癥下藥,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

整體觀念和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是優化腫瘤藥物的理論基礎。辨證可以適應個體的病情,辨病是使用萬能抗癌藥的基礎,要與辨證相結合。辨證有助於緩解主痛,可加強其針對性和與臟腑的親和力。病理因素的辨證可以把握其病機特點,經驗藥物可以突出不同流派的長處。

另外,具體方劑和藥物的選擇,要從毒性、非毒性、毒性以及中醫理論的主要病證等方面進行權衡。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始終照顧脾胃,運脾健胃,調理腑氣,保證氣血生化活性。禁止對脾胃的損傷過度治療,尤其是對化療、放療後脾胃功能損傷嚴重者。即使有利於增強正氣,也要防止腫瘤的生長,要攻而不傷正,補而不惡,以識為度。

腫瘤晚期,邪實明顯,且隨著發病部位的不同,變得多面化,甚至成為突出的臨床疼痛,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尤其是放化療引起的毒副作用,難以承受,耗氣血,傷脾胃,尤為嚴重。以及相應的中醫治療,每

  • 上一篇:100孤獨悲傷的語錄,都是酸的。
  • 下一篇:夏天艾灸就是那個時候。這時候艾灸的四個位置效果最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