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飲,滋補品,出自唐代千金方,主要由五味子、人參、麥冬組成。主要用於治療氣陰兩虛、心悸氣短。孫思邈在他的《錢進方》中討論了這種藥物:“脈是血液的途徑,充滿了氣,但失去了氣。本方以氣充經絡,復脈氣,故名生脈飲。”
生脈飲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發熱和氣陰兩虛證。常出現精神疲乏多汗,身體倦怠乏力,懶言懶語,咽幹口渴,舌紅少苔,脈弱(即脈弱而快,壹口氣搏動五次以上)。
還可用於治療久咳不愈或氣陰兩虛引起的肺部疾病。常見幹咳少痰,氣短乏力,多汗,劇烈咳嗽時多汗,口幹脈弱。
孫思邈簡介
孫思邈(541-682,有爭議),京兆花垣(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相傳是唐代醫學家、道士楚大夫屈原的後代,被後人尊為“藥王”。
西魏七年(541),孫思邈出生在壹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就才華橫溢,長大後開始喜歡道家和莊子的學說。隋煬帝開元年(581),孫思邈隱居在陜西鐘南山,並逐漸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孫思邈非常重視民間醫療經驗,積累訪問並及時記錄,最終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配合朝廷開展醫療活動。
慶祝建安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壹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老多病,請回故鄉。永春元年(682),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