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夏洛特還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威爾伯恩私奔後,她馬上去找地方住,建了壹個愛情小屋。為了生計,她用靈巧的雙手支撐著,接不到單也不氣餒,做木偶掙錢。為了省錢,他們搬到了壹個偏僻的湖邊,夏洛特依然樂觀地生活著。即使後來跟著威爾伯恩去了礦區,她也很享受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暴風雪貧瘠的土地對她來說也是肥沃的土壤,因為她的心是自由而寬廣的。即使是最後的生死抉擇,夏洛特也毅然選擇繼續自己的路,即使那條路通向天堂。可以說,夏洛特的生與死是令人震驚的。另壹方面,夏洛蒂對愛情的追求也反映了她自我存在的方式。在她心目中,愛情“就像蜜月,永遠持續,直到我們中的壹個人死去”。正如威爾伯恩所描述的,夏洛蒂“對愛情歸宿的徹底而自信的態度,就像鳥兒相信自己的翅膀,對本應屬於自己的個人幸福的絕望而執著的信念,會讓它們突然展開翅膀,飛離壹個體面的港灣,飛向壹個看不見海岸的陌生而無助的區域”。她的堅持讓世人嘆息,但正如她自己所承認的,她追求的是“她從書上讀到的”,她“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過”。所以,夏洛蒂的愛情觀只是書中浪漫愛情衍生出來的美好理想,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她對愛情的追求和堅持,其實是壹場愛情的賭博。早在壹千年前,柏拉圖就說過,真正的存在是壹種觀念,自然界中的個別物體是觀念的復制品,所以觀念遠遠高於生活和現實,從而奠定了西方理性主義的偉大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說,《野棕櫚》中的男女主人公威爾伯恩和夏洛特顯然是柏拉圖的真正後代。在他們看來,愛情是壹種理念,是壹種永遠不能拋棄的至高無上的價值,它存在於人性之中,所以愛情不會消亡,只會因為男女的罪惡而離開。而這種想法的表達就是激情,或者用夏洛蒂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苦難。為此,她不惜和威爾伯恩壹起離家出走,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來換取這樣短暫的幸福。
這部小說由兩部獨立不同的作品組成。福克納把他們不同的章節壹個接壹個地放在壹起,效果是無限接近壹個深刻的中心。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薩特認為自由不是純粹的,而是受到客觀世界和現實情境的限制。人可以自由選擇如何實現自己的自由,但也必須承擔這種選擇的後果。責任不僅意味著對自己負責——通過實踐完成人生體驗和自我升華,更意味著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夏洛特是壹個有勇氣又叛逆的女人。她掙脫了世俗的枷鎖,只為追求自己的生活,死亡無法阻止她前進。她的行為和思想確實表現出新女性特立獨行的個性,但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對家庭和他人的責任,狹隘地追求自由對他人造成傷害是不可取的。比如她為了虛無縹緲的理想愛情放棄了家庭和孩子;為了子宮裏的胎兒,夏洛特殘忍地要求威爾伯恩墮胎,因為她怕自己沒有足夠的錢撫養他!孩子是愛情的寶貴果實,但夏洛特這個號稱為了愛情不懼風雨的女人,卻能如此殘忍,說明她還沒有真正理解愛情的真諦,她那鋪天蓋地的情感沖動並不能給她帶來真正的自由。
在這個悲劇愛情故事中,威爾伯恩也是壹個缺乏責任感的人。為了愛情,他辜負了父親的遺願——“考取內外科學位執業許可證”。在距離完成實習、獲得醫生資格只有四個月的時候,他偶然遇到了夏洛特,並壹頭紮進了她愛的幻覺中。他是壹個孤兒,他成年後收養他的同父異母姐姐在他上醫學院時繼續幫助他。她每個生日都發電報祝賀他,平日都給他打電話,像媽媽和孩子壹樣,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但壹旦和夏洛特在壹起,他就什麽都忘了。他帶著所有本該屬於他妹妹的錢和夏洛特跑了。最終,她沒有堅持勸說夏洛特放棄墮胎。雖然經歷了這場風暴,威爾伯恩已經長大了,但對於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她顯然是個懦夫。
夏洛蒂追求自由,有著叛逆的傳統和世俗的個性。追求自由本身是可以理解的。薩特說:“人不希望自己在世界上存在。壹旦他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是,他既然被扔到這個世界上,就要為自己所做的壹切負責。”夏洛特結婚了。她的丈夫拉特·利頓邁爾(Ratt Littonmeyer)和她的大哥“中學時共用壹個宿舍”,因此她“和拉特結婚,現在有了兩個女兒”。從夏洛特對哈利的自我介紹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夏洛特和拉特的婚姻是雙方相互理解和自由選擇的結果。拉特的年齡和哈裏的年齡相仿。“壹張臉不算帥但是挺有表現力的。它看起來不僅聰明,而且聰明;總之,頗有些風度;自信,禮貌,有成就感。”夏洛特有什麽理由和他離婚?婚後有了兩個孩子,即使婚姻生活可能變得平淡,我們也不能不被自由選擇的婚姻所束縛,不能忽視對家庭和孩子的責任。拉特不同意離婚。她知道“事情還沒完”,卻不顧壹切地要“砍掉它”,甚至歪曲地引用《聖經》:“如果妳的眼睛冒犯了妳,就把它挖出來,年輕人。”這說明夏洛特寧願下地獄也不願逃避責任。諷刺的是,她接著說:“我得剪了。”汽車後面的特別鋪位仍然是空的。去找售票員。預訂去傑克遜車站的票。“原來她斷絕上壹段婚姻純粹是為了另尋新歡,純粹是為了滿足性欲。
1956開頭,福克納回答了讓·斯坦關於質疑的言論。在談到對位時,他更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在寫作過程中如何保持故事推進的勢頭,如何運用對位來達到兩個故事之間的平衡。同時,他在回答的開頭和結尾都強調:“這只是壹個故事...這是壹個關於夏洛特和威爾伯恩的故事。”這進壹步說明小說《野棕櫚》的“野棕櫚”部分是主題,是主旋律,而“老人河”部分只是對位法,是復調。從這個意義上說,用野棕櫚作為整部小說的標題是有道理的。福克納曾提到過“不要改書名”,但後來他用了“野棕櫚”。在幾次采訪中,他都沒有提到改標題的事。他只是重復說,他用對位法寫了《野棕櫚》,寫了《夏洛特和威爾伯恩的故事》,而《老人河》的故事是對位法部分,是前者的“絕對對立面”。
而在《老人河》中,高個犯人反而有著常人無法比擬的責任感。他不怕危險,在洶湧的波濤中盡力保護著船和那個女人。他用藤蔓把自己綁在船上,這正是他不棄不計較的責任。雖然那個高個子囚犯最後又回到了監獄,再次失去了自由,但他是壹個真正自由的人。我壹直有這樣壹個責任——那就是我必須把那個女人送到壹個安全的地方,這樣我才能完成他的任務,回到他的小社會。正是憑著這種責任感,犯人在水上漂流了7個星期。福克納把醫學生比作在書報影響下搶火車的人,責任感這個詞成了極大的諷刺。
面對夏洛特和哈裏的悲劇故事,我們應該學習福克納的復調聲音和高大的囚犯。高個犯人也中了犯罪小說的毒,但有壹次他奉命駕船去救樹枝上的孕婦和棉頂上的男人,他就壹直握著船槳在洶湧的激流中劃著。結果他不僅救了那個女人,還幫她成功接生了下壹代。為了能夠還船,他壹直用藤蔓把自己綁在船上,無論走到哪裏,都不會離開船。他盡職盡責,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這是妳的船,這是那個女人。”那塊槳板代表著他在激流中尋求自由-安全的不懈努力,那根藤蔓象征著他對責任的揮之不去的關註。《老人河》的故事仿佛在重復著人類重生的神話:壹個自然的原始人,駕駛著諾亞方舟,拯救了溺水的夏娃,為人類迎來了新壹代的生命。
福克納在小說《野棕櫚》中通過三個人物對自我存在方式的不同選擇展示了他對個體存在意義的探索。夏洛蒂勇敢獨立,壹生致力於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愛情。她是生活的鬥士,但是太自私了。威爾伯恩從成長到最終選擇的結局令人震驚,但他也缺乏人應有的責任感。高個犯人雖然堅守著自己的責任和自由,但也發人深省。在命運的洪流中,個體是渺小而脆弱的。即便如此,人類也要為自己的人生方向奮鬥,承擔應有的責任。福克納通過兩個故事揭示了命運的無常和責任的重要性,這兩個故事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這兩個故事向前發展,通過比較和補充而合二為壹。《野棕櫚》獨特的結構是福克納現代主義寫作技巧的壹次偉大嘗試,是壹部主題深刻而鮮明的現代主義作品。與《野棕櫚》的寫作不同,《老人河》的寫作真正依靠的是主人公高個囚徒的記憶。在解救被洪水圍困的無名女子的過程中,高個犯人不離不棄,最終完成任務回到監獄。服刑多年,犯人的理想和熱情早已消磨殆盡,但他用行動贏得了最終活下來的希望。他的大膽行動與威爾伯恩的軟弱和體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用敘述來證明自己的記憶力。雖然沒能逃脫被懲罰的荒誕結局,但讀完之後還是給了讀者壹種希望感。
此外,《野棕櫚》是福克納帕塔法譜系之外的壹部小說。但它的背景仍然是美國南部的密西西比州。這本書的另壹個特點是“對位法”,它有兩個方面,各有五個部分相互穿插,兩者在結構上巧妙地達到了平衡,使兩個原本互不相幹的故事結成了聯盟。比如在《野棕櫚》中,夏洛特流產失敗對應的是“老人河”中犯人為應對洪水而出走,或者在結尾,夏洛特死亡,威爾伯恩被囚禁對應的是犯人重回監獄。這樣,這部小說的敘事空間就被共時性敘事所構建,使得原本可以獨立書寫的兩個故事呈現出無限交織、糾纏、延伸的狀態,從而在小說中創造了獨特的互文性特征。由於兩個故事在結構上相互交織,在內容上相互反映,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聯想,並通過比較、解構、重構等閱讀手段不斷整合故事,最終理解兩個故事所表達的同壹主題,將復調形式的兩個故事構建成壹個完整的統壹體。
在《野棕櫚》中,福克納沒有遵循正常的故事順序。小說壹開始,故事情節就接近高潮。房東醫生聽到壹陣急促的敲門聲,他拿著手電筒下樓。手電筒照在有褐色斑點的樓梯間和下廳,醫生的生活環境和他保守的清教徒生活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然後,在敲門者出現之前,壹罐不新鮮的秋葵湯把醫生的想法帶給了四天前來租房的壹男壹女。醫生的回憶讓讀者了解了故事中的女人夏洛特和男主角威爾伯恩,以及他們的基本生活狀況。醫生打開門,發現敲門的是威爾伯恩。他跟著威爾伯恩到了他們的住處,從他們的爭執中了解了壹些事實,並得知夏洛特正在大量出血。故事情節暫時到此為止。《野棕櫚》第二至第四章采用倒敘敘事手法,故事閃回到威爾伯恩和夏洛特相遇的開頭,他們是如何相互吸引,夏洛特是如何不顧丈夫和兩個孩子與威爾伯恩壹起離開的,以及他們是如何在保守的新奧爾良、冷漠的芝加哥、威斯康星的硬湖和冰凍的猶他礦之間艱難謀生的。在這個故事的最後壹章,敘事時間追溯到第壹章的結尾。當醫生走進夏洛特的臥室時,他發現了威爾伯恩墮胎夏洛特的事實,導致她出血而死,小說達到了高潮。隨著夏洛特的死去,威爾伯恩被捕受審,故事也就此結束。威爾伯恩被判了50年苦役,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對獄中夏洛特的記憶。在《老人河》這個故事中,福克納對敘事時間的運用趨於傳統,從1927年密西西比河泛濫時壹高壹矮兩個囚犯開始,然後以高個子囚犯為主線,按照他獲救過程的時間順序,最後壹章的敘事地點回到了原來的監獄,但敘事時間順序仍然遵循了劇情的順序。
在《野棕櫚》兩個故事相互關聯的前提下,根據劇情需要對主故事《野棕櫚》的敘事時間進行了較大調整,背景故事《老人河》以正常的時間順序推進,有助於幫助讀者梳理小說脈絡,把握兩個故事的精髓。福克納在創作之初就對《野棕櫚》中的兩個故事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即《野棕櫚》是他要講述的主要故事,而《老人河》只是壹個復調,所以福克納對兩個故事的敘事時間分配大體遵循了這壹原則。但由於“野棕櫚”部分時間跨度長,“老人河”部分時間跨度短,“老人河”部分對高個子囚犯流放生活的描寫甚至比《野棕櫚》還要細致。福克納在《野棕櫚》的故事中極力擺脫過於直白的描寫,讓讀者始終在揣摩事情的真相,而在《老人河》的部分,為了突出高個子犯人在逃跑救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和對生命的理解,出現了壹個長長的小品。此外,小說《野棕櫚》獨特的對位結構為福克納控制敘事頻率提供了理想的結構。類似事件的敘述在小說相應的兩個部分反復出現。比如兩個故事裏的女主角都懷孕了,不同的是壹個要墮胎,壹個在艱難的環境下把孩子生下來。《野棕櫚》故事中的男主角威爾伯恩為女主角接生,而《老人河》故事中的高個囚犯也為女主角接生,也就是他救下的孕婦。通過重復類似的事件,作者強化了小說中的許多重要意象,從而突出了小說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