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吃中草藥。
很多家長認為中草藥比較好。他們發現孩子有點毛的時候,經常會買壹些中草藥給孩子吃。其實藥有三毒,中草藥化學成分復雜,安全性只是相對於西藥而言。尤其是嬰幼兒,身體各方面都沒有發育成熟,隨便吃中草藥也會危害身體健康。
嬰幼兒器官嬌嫩,慎用大苦、大辛辣、大寒、大熱等暴烈性藥物。小兒元氣旺盛,宜吃宜喝,不宜濫用滋補品,否則會使人體陰陽失衡,傷及臟腑氣機。即使有虛證,也必須慎用補品。夏枯草、菊花、魚腥草、淡竹葉、蘆根、生地等中藥中含有鞣質、生物堿、揮發油、苷類和無機鹽,可能會增加嬰兒肝臟的負擔,損害肝功能,所以壹定要慎用這些。
“六神丸”是很多家庭的常備藥。可用於治療喉嚨痛等。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也有壹定療效。不過給孩子吃還是要慎重。因為六神丸的主要成分之壹雄黃含有硫化砷,對肝腎有很強的毒性作用。孩子正處於發育期,心、肝、腎等器官的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如果長期大劑量服用六神丸,很容易造成這些器官的功能損傷。
中藥應在飯後30-60分鐘服用,以免損傷胃黏膜。喝中藥前後1小時內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豆漿,以免中藥成分與鞣質、咖啡因、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吃藥的時候盡量不要在藥裏加糖,以免影響藥效。喝中藥的時候,家長要先嘗壹嘗。過熱容易灼傷孩子的咽喉、食道、胃黏膜等。太冷會引起胃部不適,影響藥效。當孩子服用湯劑時,鼓勵他們盡可能自己喝,或者用勺子沿著孩子的口腔慢慢餵入藥液。服藥後盡量讓孩子休息,有利於藥物的吸收,避免因活動過度而嘔吐。
如何知道「中成藥」和「藥」中是否含有降糖西藥?
在國家公布的藥品品種中,消渴丸、消糖靈膠囊(消渴平膠囊)、湯唯膠囊等。為中西藥復方制劑,並添加了西藥降糖藥物格列本脲。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大多不含西藥降糖藥,不允許在產品中添加西藥降糖藥。
近年來,壹些不法廠商為了牟取利益,制造“產品療效明顯,降血糖速度快”的形象,未經批準就添加降血糖化學物質。由於劑量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如果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連續大量服用,可能會使患者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產生不可預知的不良反應,甚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很多假藥都偽造了與真藥幾乎壹模壹樣的批準文號和說明書,所以普通患者和家屬在外觀上很難區分。評價可以根據使用後的反應,來推測是否含有西藥成分。
無嚴重嘔吐或空腹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壹些“中成藥”或“藥”後出現低血糖反應(心慌、出汗、頭暈、血糖低於正常),基本可以斷定含有西藥降糖藥物。如果不是初診血糖略高的患者,單獨服用後血糖下降值非常明顯,高度懷疑是否含有降糖西藥。
這是因為:
1.長期的臨床實踐證實,中草藥確實有壹定的降血糖作用,但其降血糖強度無法與西藥相比,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血糖下降。所以,服用所謂的純中藥降糖制劑,肯定不可能有低血糖反應;保健品之所以叫保健品,很正常,因為只有保健作用,沒有治療作用。
2.非法廠家摻西藥的目的是為了牟利,所以摻的西藥便宜降糖,比如格列本脲等磺脲類藥物,容易發生低血糖。廉價的苯乙雙胍或其他雙胍類藥物胃腸道明顯,近壹半患者不耐受;而阿卡波糖、羅格列酮等低血糖反應較少的藥物,每天需要十元到幾十元才能見效。
如果患者對服用的成藥或保健品有疑問,應向監管部門報告,進行實驗鑒定。
了解合理用藥的概念
家庭藥物自我治療在壹些西方國家逐漸成為壹種趨勢。自我治療的前提是要有藥理學的基礎知識,對所遭受和使用的藥物有正確的認識,遇到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可見,了解壹些藥理學的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什麽是合理用藥?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對合理用藥的定義是:患者能夠獲得適合其臨床需要的藥物,以及正確的用藥方法(給藥途徑、劑量、給藥間隔和療程)。這些藥物必須具有可靠的質量和可獲得性。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對合理用藥的生物醫學標準是:安全、有效、經濟、適當。具體內容包括:藥物正確;藥物治療的適當適應癥;療效、安全性、用途和價格適合患者;適當的劑量、方法和療程;用藥適合患者,無禁忌癥,不良反應少;分配是否正確,包括提供藥品信息;患者依從性良好。
合理用藥是壹個完整的過程,包括正確的診斷、正確的用藥、正確的處方、恰當的調配、患者對醫囑的依從以及對治療效果負責任的隨訪。
不合理用藥後果嚴重。
不合理用藥包括在不需要藥物治療時服藥,如長期服用復合維生素制劑無維生素缺乏癥狀,長期服用大劑量補鈣劑無缺鈣癥狀,長期服用滋補強壯藥物無營養不良癥狀;需要就醫時用錯藥,如: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止瀉藥,對不明原因腹瀉患兒濫用註射液和激素;使用療效不確定或未經證實的藥物;使用安全性不確定的藥物,如:兒童或工作人員濫用合成代謝類固醇促進生長或增進食欲,兒童患者未經考慮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使用不易獲得、安全、無效的藥物;用藥時,給藥方法不正確。
藥物使用不當包括:過度依賴註射途徑;抗生素劑量不足、療程不足導致的病原菌耐藥性;大處方、多藥聯合;劑量和療程不當。
不合理用藥不僅會延誤和失敗治療,還會加重不良反應,導致藥源性疾病。而且使治療機構和醫生聲譽依賴於它們,並使不必要的病人投訴增加。不合理用藥還會浪費社會資源,增加患者經濟負擔,誤導醫藥行業發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5%的住院病人是由於用藥不當而入院的;全球非意外死亡中,1/7死於不合理用藥;在藥品的支出中,只有效用於患者,由於各種原因浪費高達70%。世衛組織認為,藥品費用過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藥物使用不當。
據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壹項統計,在6.5438+0.8億聾啞兒童中,約有6.5438+0萬是由於用藥不當造成的,並且以每年2 ~ 4萬人的速度遞增。多為濫用耳毒性藥物所致,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類藥物。
導致不合理用藥的因素是患者文化程度、心理狀況、護理程度的差異。此外還有不良醫療廣告、不良用藥習慣、處方藥、經濟利益等不正常的社會關系。
了解藥理學相關概念。
劑量:不同劑量的藥物會有不同的效果。所謂劑量就是“劑量”,也就是每次的用量。
常用劑量:治療效果最好的劑量稱為治療劑量,即“常用劑量”,即治療疾病通常需要的劑量,也符合大多數人的劑量。
最大劑量或最大劑量:在通常劑量的基礎上增加劑量,直至即將出現中度反應。這個劑量稱為“最大治療劑量”或“最大劑量”。最大劑量大於治療劑量,但小於最小毒性劑量,最小毒性劑量也是醫生用藥的最大劑量。
中毒劑量:超過限量時會引起中毒的劑量。簡而言之,毒性劑量就是在人體內引起毒性反應的劑量。
致死劑量:如果在中毒劑量的基礎上增加劑量,會造成死亡。這個劑量稱為“致死劑量”。致死劑量和中毒劑量不屬於劑量範圍。
安全範圍:最小有效劑量與最大劑量之間的距離稱為藥物的安全範圍,也稱為“治療窗”。藥物的安全範圍越大,越安全,反之,容易引起中毒。
藥物的效價強度:指藥物達到某種效果所需的劑量。同壹類中每種藥物達到相同程度所需的劑量越小,其在同壹類藥物中的藥效強度就越大。
藥物的作用是雙重的:既有治療作用,也有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良反應。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只是反應的程度和頻率不同。
治療效果:凡是能夠達到目的的效果,都稱為藥物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意外或意料之外的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後效反應、副反應和身體依賴性。
依賴性和精神依賴性、致畸、突變、致癌等。
特別談談副作用
很多患者對藥物的副作用非常忌諱,甚至壹提到副作用就不敢用藥。那麽有什麽副作用呢?
副作用是指使用治療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無關的不良反應。副作用壹般比較輕微,是可逆的功能變化。產生副作用的原因有:藥物選擇性低,作用範圍廣。當其中壹種作用用於治療時,其他作用就變成了副作用。比如麻黃素在治療過程中對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可使患者失眠。
了解其他藥物反應
毒性反應(Toxie ettcct):指過量的劑量或用藥過程。這通常發生在超過極限的時候。有時,由於患者的基因缺陷、病理狀態或藥物組合等原因,敏感性可能會增加,導致治療劑量出現毒性反應。急性毒性:因服用劑量過大而引起的毒性。慢性毒性:因長期使用而逐漸發生的毒性。
過敏又稱過敏反應,是致敏患者對某種藥物的異常特殊反應。它只發生在少數患者身上,與已知藥物作用的性質和劑量無關。過敏反應的表現各不相同,難以預料,壹般不會第壹次出現。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容易發生交叉過敏反應。比如青黴素可能引起過敏性休克,氯黴素可能引起。
副反應:這是藥物治療作用引起的不良後果,也稱治療矛盾。比如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時,由於許多敏感菌株被抑制,腸道菌群平衡失調,使壹些不敏感的細菌,如耐藥葡萄球菌和白色。
念珠菌等真菌大量繁殖,引起葡萄球菌偽膜或念珠菌病等繼發感染,稱為雙重感染。
後效應:指停藥後血藥濃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濃度以下,但生物效應仍存在。比如長期服用巴比妥類藥物後,第二天早上仍有嗜睡、頭暈、乏力等宿醉效應;少數藥物,如高劑量夫西地胺和鏈黴素,偶爾會引起永久性的。
長期耳聾等。,發生耳聾時,血藥濃度已無法測量,但遺留效應存在。
致畸是指致癌、致畸和突變。
致癌作用:由藥物誘發或引起的癌癥稱為藥物致癌作用。
致畸:藥物引起的胎兒畸形。目前認為,胚胎在發育的前三個月發育分化最快,最易受藥物影響,所以妊娠前三個月應慎用藥物。
誘變:某些藥物可引起遺傳因子突變或染色體異常,引起細胞和組織的異常生長,稱為誘變。
提示:專家介紹
劉立平,解放軍第302醫院藥劑科副主任,主任藥師,中國藥學會高級會員,胡方軍總後勤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軍隊藥品審評專家庫成員,全軍藥品監督員。主要工作方向為臨床合理用藥、藥掌信息管理和醫院藥學工作。
溫馨提示:以上的用藥常識,我想大家都知道,所以妳以後要小心,尤其是小孩子,壹定不能亂吃中草藥,否則身體會受到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