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有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是由羅淑蘭、王橙宇在現代傳承下來的。羅氏的正骨思想是:正骨,筋骨。其技術特點是穩定、準確、快速。羅氏正骨手法和觸診有22種判斷病情的方法。
(觸摸、單拇指觸診、八字觸診、三拇指定位觸診、中指無名指觸診、立指觸診、全指掌觸診、掌背觸診、擠壓法、叩擊法、旋轉法、屈伸法、按壓觸診法、拇指食指檢查法、痛點按壓法、觸摸畸形法、觸摸中斷法、觸摸肋骨法)
2.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技術
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技術是我國著名骨科專家馮天有教授借鑒羅有明中醫正骨技術,結合現代醫學和生物力學原理創立的科學理論和方法體系,曾獲國家科技大獎賽壹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獎。
其治療的原則是掌握病變的顯微解剖位置的變化,根據各種病變的病因、不同的病理特點和更準確的解剖定位,根據“骨脫位”和“筋出溝”的原則,用輕型脊柱旋轉復位技術使病變軟組織恢復正常,並對解剖位置和形態進行操作;
同時還能解除肌肉痙攣,調節神經反射,加強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組織代謝,從而消腫止痛,促進受損組織的快速修復,從而達到功能恢復的目的。
3、宮廷正骨術
起源於1644,清代上元醫院楚阪宮正骨外科是以清代蒙醫治療跌打損傷、關節脫位為基礎,以手法治療為主,中醫中藥、中醫器械為輔的純中醫診療體系。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官方傳承人是劉剛。
宮廷正骨的基本手法有推、拿、按、揉。點擊、撞擊、摩擦、摩擦;滾、搖、撫、搖;伸、搖、撥、轉;戳、拉、回、散20種。
主要特點是:輕、柔、透、巧、手法輕、勁柔、手法巧、力度直達患處、動作輕柔舒緩、剛柔並濟,輕松舒適治愈疾病。
4、京西正骨術
京西著名接骨師李萬祿,海澱區山後北安河西碼頭人。民國時稱為宛平五區。程門地區是宛平六區。李萬祿生於庚子年,師從壹位道士學習武當功夫。
20世紀20年代,他去張家口拜師武術大師黃。黃先生經營壹家藥店,專門治療跌打損傷和接骨。其接骨丹、接骨膏、生肌散有奇效。它的按摩正骨法更是有效。李萬祿得到了老師的真傳。
骨科病史
據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正骨這壹奇特的技藝。在2000年的歷史中,這項簡單的技術在民間代代相傳。隨著民間醫生的大量實踐,針對不同部位和不同骨傷的技術逐漸成熟。
醫生通過拉伸、復位、對位、按摩等方法治療患部疼痛、脫臼、突出等頸椎病、腰椎病,可以改善氣血循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
無論是骨折、關節脫位還是軟組織損傷,在診療中要掌握穩、準、輕、二輕、壹重、三定的方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雙橋正骨
參考以上內容:北京石景山八地中西醫結合——北京骨科四大流派齊聚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