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塗片前準備
(1)保持標本新鮮,取材後盡快制作。
(2)塗片操作要輕,避免擠壓,防止細胞損傷。塗片均勻,厚度適中,細胞堆太厚,太薄,細胞太少都影響診斷。
(3)載玻片應清潔無油汙,然後浸泡在硫酸洗滌液中清洗,再浸泡在75%的醋酸中。
(4)含蛋白質的標本可直接塗片。缺少蛋白質的標本在塗片前要塗上壹層薄薄的粘合劑,以防染色時細胞脫落。常見的粘合劑是蛋白甘油,由等量的生雞蛋蛋白和甘油混合而成。
(5)每個患者的標本應塗有至少兩張載玻片,以避免漏診。塗抹後,立即在載玻片的壹端標記數字。
2.壹種塗片的制備方法
(1)推送法:用於薄標本,如血液、胸腹水等。取壹小滴離心後的標本於載玻片右側,將載玻片上的試液向左推,夾角為30度。
(2)塗抹法:適用於略稠的試液,如鼻咽標本。用竹棉簽塗抹載玻片,從載玻片中心順時針方向均勻擦拭;或者從滑道的壹端平行塗抹,塗抹均勻,避免重復。
(3)壓拉塗片法:將標本夾在兩個水平和垂直交叉的載玻片之間,然後移動兩個載玻片使之重疊,再通過壓拉獲得兩個塗片。這種方法適用於粘稠的標本,如痰液。
(4)移液管推片法:用滴管將標本滴在載玻片壹端,然後將滴管前端平行置於標本滴上,勻速平行移動滴管至另壹端,推出均勻的薄膜。該方法也適用於胸腹水標本。
(5)噴霧法:用帶細針的註射器將標本從左至右反復均勻地噴在載玻片上。該方法適用於各種吸收的液體標本。
(6)打印法:用手術刀切開病變組織,立即將切片平放在載玻片上,輕輕按下打印。這種方法是活檢的輔助方法。
二、固定塗片
固定化的目的是保持細胞的自然形態,防止細胞自溶和細菌引起的腐敗。固定化溶液可以沈澱凝固細胞內蛋白質,破壞細胞內溶酶體酶,使細胞既保持自然形態,又結構清晰,易於著色。所以標本越新鮮,固定越及時,細胞結構越清晰,染色效果越好。
1、固定液:細胞學檢查常用的固定液有三種:第壹種乙醚酒澄清固定液:這種固定液滲透性強,固定效果好,適用於壹般細胞學常規染色;第二種是氯仿酒精固定液:又稱卡諾固定液。其優點同上;第三種是95%酒精固定液,適用於大規模癌癥篩查。制備簡單,但滲透性稍差。
2.固定方法
(1)濕固定:塗片後標本不經幹燥而固定的方法稱為濕固定。該方法固定的細胞結構清晰,染色新鮮。適用於巴氏染色或HE染色。這種方法常用於痰液、陰道分泌物和食管塗片。
(2)烘幹固色:塗抹後,自然晾幹後再固色。適用於尿液、洗胃液等薄標本。,以及瑞氏染色和姬姆薩染色。
3.固定時間:壹般15-30分鐘。粘液較多的標本,如痰液、陰道分泌物、食管拉網等。,應固定較長時間;尿、胸、腹水等塗片不含粘液,可酌情縮短固定時間。
三、塗片的染色
1、染色的目的和原理:染色的目的是借助於壹種或多種染料,使組織和細胞內的結構有不同的染色,以便在顯微鏡下能清楚地觀察到細胞的內部結構,並作出正確的判斷。
組織細胞染色的原理至今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可能是物理作用、化學作用或兩者結合的結果。
染色的物理作用是利用毛細現象、滲透、吸收、吸附,使染料的色素顆粒牢固地進入組織細胞,使其顯色;染色的化學作用是滲入組織細胞的染料與其相應的物質反應生成有色化合物。
每種染料都有兩種性質,即產生顏色;收集組織的親和力。這兩種性狀主要是由發色基因和輔助基因產生的。發色團:苯的衍生物在可見光區有吸收帶。這些衍生物吸收帶的缺失與價鍵的不穩定性有關。比如對苯二酚是無色的,氧化後失去兩個氫原子,其分子就可能變成黃色的對醌。這個產生顏色的醌環被稱為發色團。如果壹個化合物含有幾個環,只要其中壹個環有醌環,就會發出顏色,這個發色團就叫色原。發色團:是壹種輔助原子團(酸堿團),可以電離化合物。能進壹步加深染色的顏色,使其與被染組織有親和力。
輔助色組的性質決定了染料是酸性和堿性的。堿性染料具有堿性發色基團,在溶劑中產生的有色部分是帶正電荷的陽離子,與組織和細胞中帶負電荷的物質結合而顯色。比如細胞核中的主要化學成分脫氧核糖核酸,很容易被蘇木精染成紫藍色,稱為嗜堿性粒細胞。酸性染料具有酸性發色基團,溶菌酶中產生的發色部分是陰離子,容易與組織和細胞中帶正電荷的部分結合而顯色。這種特性被稱為嗜酸細胞。比如細胞質中默認的成分是蛋白質,蛋白質容易與曙紅或橙色結合,呈現紅色或橙色。